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国民革命军

增加 2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过去又称“[[中国国民党军队]]”[1],由[[中国]][[ 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7年“行宪”前改为“中华民国国军”,即为国家之军队,但实质上仍属国民党控制领导,1949年国共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地区。现由台湾当局直接控制,也称为[[ 台军]] 。国军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设立在 [[ 广州 ]] 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学校 ”(中国[[黄埔军校]])培养和训练的,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等战争。[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国国民革命军
外文名 National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别称 : [[ 中国国民党军队]]
简称 国军
所属国 : [[ 中华民国 ]]
建立时间 1925年8月18日[2]
军旗 青天白日红旗
军徽 青天白日(满地红)帽徽
最高指挥官 :[[ 蒋中正]]
著名军官 : [[ 胡宗南/ ]]、[[ 杜聿明/ ]]、[[ 白崇禧/ ]]、[[ 薛岳 ]]
==创建初期==
===创立过程===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 [[ 黄埔军校 ]] 。1925年7月 [[ 广州国民政府 ]] 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 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 国军]] ,也称[[ 党军]] 。由 [[ 黄埔军校 ]] 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 建国湘军]] ”为第二军,“[[ 建国滇军]] ”改为第三军,“[[ 建国粤军]] ”为第四军,[[ 福军]] 为第五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2]
===[[北伐时期]]===
随着战争的进展,国军扩编为49个军,19个[[ 独立师]] 。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 国军]] 为主力,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誓师北伐,[[总司令]]是 [[ 蒋中正 ]] 。7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 [[ 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 ]] 》,14日[[国民党]]发表《 [[ 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 ]] 》,两党一致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军北伐。12月29日,[[ 奉军]][[ 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北伐宣布成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原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东北]][[边防军]] ”。 
==混战时期==
===中原大战===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就任“ [[ 中华民国军总司令 ]] ”与[[冯玉祥]]、[[李宗仁]]联合誓师讨蒋。 [[ 蒋介石 ]] 一方代表着国民党中央政府, [[ 阎锡山 ]] [[ 李宗仁 ]] 、[[张发奎]]一方是应国民党左派代表[[汪精卫]]的联合而发起反蒋挑战的地方军。在1930年9月18日, [[ 张学良 ]] 军入关支持 [[ 蒋介石 ]] ,最终 [[ 蒋介石 ]] [[ 张学良 ]] 一方赢得了胜利,反蒋联盟瓦解。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3]
==抗战时期==
===概况介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70万人, [[ 抗日战争 ]] 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 战争 爆发后还组织了 [[ 中国[[ 远征军]]和中国[[ 驻印军]] 入缅与英军配合作战。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 独立旅]] [[ 独立团]] 等,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与日军多次会战,大小会战中,让日军阵亡483708人,而伤者达1934820人。国军共计有204位将军战死沙场。
===大型会战===
===整军计划===
在美苏等国的斡旋下,[[ 国共两 党]]1946 党1946 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 中共部队]] 为国民[[ 革命军]] 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军队减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师,共产党18个师。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1947年起,各地共产党军队放弃国民革命军(国军)称谓,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4]
===建军历程===
第三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7.6-1948.8):由于受到解放军不断打击和钳制,国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鲁西南战役]]、[[豫西战役]]、[[大别山追击]]、[[堵截和清剿战役]]、[[南麻临朐战役]]、[[榆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洛阳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宜瓦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等。
第四阶段是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人民解放军统帅部进行战略决战,相继发起[[ ]] 沈、[[ 淮海]] [[ 平津]] 三大战役,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军事行动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第一、二阶段)、[[荔北战役]]等。
第五阶段是战略退却阶段(1949.2-1950.6):大决战之后,国民党一面以和谈为掩护,一面设置[[ 司令部]] ,组织防御。1949年4月20日,随着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根据[[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国军残余部队发起攻击,至1950年6月,大陆上的国军部队全部被歼灭,逃到 [[ 台湾 ]] 的部队只有58万人。这个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江防战役]]、[[安新战役]]、[[武汉战役]]、[[太原战役]]、[[湘西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西南战役]]、[[福州战役]]、[[漳夏战役]]、[[金门战役]]、[[海南岛战役]]等。
====更改名称====
1947年国民党“行宪”前, [[ 蒋介石 ]] 将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也简称“国军”。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国民党政权和国军残部败撤台湾,转为地方武装。
1987年 [[ 台湾 ]] 实现“民主化”的背景下,国民党残余部队收归台湾当局统辖。1949-1987年间,中国[[ 大陆]] 曾称台湾地区军队为“国民党军”,现称为“台军”。
==军队派系==
早在 [[ 孙中山 ]] 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已经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 军事委员会]] 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实际上,最初的8个军本质上就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收编了各路军阀,国军内部派系过多,使一支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各自为政,互不信任,时常发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状况。[5]
==武器装备==
武器最初主要来源于[[汉阳]],[[广东]]和[[太原]]的兵工厂。地方部队的标准制式装备主要是“[[汉阳]]造”,[[中央陆军师]]通常配备的是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对于大多数“德械师”,所用标准枪械有[[德国]]制造的7.92毫米格韦尔98和98K。标准的轻机枪是捷克7.92毫米布尔诺ZB26机枪本地仿制品。此外还有[[比利时]]和[[法国]]产轻机枪。[[ 省级部队]] 通常不配备任何机枪。重机枪主要是本地制造的24型水冷马克沁机枪,这是中国人将MG08和M1917[[勃朗宁]]机枪改为的8毫米毛瑟式机枪。每一个中央军的营平均会得到一个重机枪(约三分之一的“德械师”有一半在抗战中使用)。[[士官]]的标准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或全自动毛瑟M1932/M712机枪。这些全自动的机枪被用作冲锋枪的替代品(如MP 18),二战结束时,中国军队内部步枪供不应求。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初期,国军还广泛用于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用于补充。
==军歌 ==
==历史评价==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 [[ 北伐战争时 ]] 期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新军阀混战]] 混战 中,国军沦为国民党各派系将领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1];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是抗日战争中重要作战力量, [[ 中国共产党 ]] 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编制上也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在国共内战中,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脱离群众,以及其内部的派系分化和经济崩溃,最终以失败告终。
     参考文献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