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青年》

移除 26,489 位元組, 5 年前
清空页面
[[File:《新青年》.jpg|缩略图|右|新青年[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358/574.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84732_1 来自澎湃新闻网图片]]]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简要经历==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出版概况==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倡导青年要有个性====
 
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5号发表一九一六年一文,号召国人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同时批驳了纲常名教,号召青年为三个目标而奋斗: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从事国民运动,匆囿于党派运动。
 
《青年杂志》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著文驳斥康有为"定孔教为国教"论====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
 
====毛泽东论说体育====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陈独秀著文答顾克刚====
 
7月4日,《新青年》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之新青年也”。
 
====陈独秀召开编辑部会议改组《新青年》====
 
1918年1月﹐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宣布“本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采取集议制度,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参加编辑部。从7月开始,《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办法,陈独秀负总责。
 
编辑部改组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12月﹐《新青年》同人又创办报纸形式的周刊《每周评论》。
 
====陈独秀驳斥康有为====
 
3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7号上发表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驳斥康有为关于“中国不宜民主共和,而宜虚君共和”的种种论点,指出:“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反动所至,往往视改革以前黑暗尤甚,此亦自然之势也。然此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久必然消灭,胜利之冠,终加诸改革者之头上”。
 
====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4月18日,因倡导文学革命而倍受攻击的胡适再次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他在文章中说: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的国语。
 
中国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这都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所以我以为我们提倡新文学的人,尽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尽量采用《水浒》、《红楼梦》的白话;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这样做去,决不用愁没有标准白话。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造中国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的人。
 
他又说,创造新文学的次序,约有三步:工具,方法,创造。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应该赶紧筹备这个万不可少的工具。
 
方法一是,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
 
方法二是,用白话做各种文学。有志造新文学的人,都该发誓不用文言作文:无论通信,作诗,译书,做笔记,做报馆文章,编学堂讲义,替死人作墓志,替活人上条陈,都用白话来做。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919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演说《庶民的胜利》一文。李大钊针对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北洋军阀政府]]宣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指出:“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全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为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或那国的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帝国主义庆祝。这回大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社会的。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人人都成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
 
第一、须知一个新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昌许多危险。有了母亲诞孕的劳苦痛楚,才能有儿子的生命。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
 
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九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三、须知此次平和会议中,断不许持“大........主义”的阴谋政治家在那里发言,断不许有带“大........主义”臭味,或伏“大.......主义”根蒂的条件成立。即或有之,那种人的提议和那条件,断归无效。这场会议,恐怕必须有主张公道破除国界的人士占列席的多数,才开得成。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我们中国人贪惰性成,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作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作,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照此说来,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
 
====女性解放的宣言====
 
9月1日,《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宣言》指出:“最近这解放的福音吹到东方来,就是被阴阳尊卑的孔教压迫而失了精神上呼吸的中华女子,也得着一点新鲜空气,想抬起头来发出一点微声要求解敌,是我们人类可以乐观的地方。纠合我们中华要求解放的女子,使我们要求的声音一一天强大起来,这正是我们中华女界联合会的责任”。《宣言》共分10条,包括“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不久杂志社迁到[[广州]]继续出版。同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又查抄《新青年》编辑部,拘押了陈独秀等人,后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陈独秀等人被保释。《新青年》一度停顿。
 
====中国首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1920年9月,第8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陈独秀主编。8卷1期起﹐被迫迁回上海印行﹐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第一次在进步的中国思想界自觉地举起了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两大旗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青年的职志,要予中国劳动平民以知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新青年》季刊是继《新青年》月刊出版的由翟秋白译的《国际歌》的中文歌词,首次在这个刊物上发表。
 
1925年4月《新青年》介绍了[[蒋光赤]]的一本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旅俄诗集《新梦》是现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响雷、一盏明灯”次年《新梦》又由新青年社作第三次印刷发行,改为横排本。4期后停出。4月,刊物改为不定期刊﹐共出5期。
 
====1926年7月最后停办====
 
《新青年》刊行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末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它以激进的态度﹐投入了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和传统的革命潮流﹐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重要阵地。
 
《新青年》创刊号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希望﹐已经包含了以“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思想主张的萌芽。
 
曾刊载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李大钊的论文《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主义的胜利》,陈独秀的论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青年》成为当时第一个全部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1918年,鲁迅的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充满了对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封建道德传统的批判精神。这篇小说和以后发表的《孔乙己》﹑《药》﹑《风波》等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标志《新青年》提倡的文学革命已经突破了单纯理论的倡导而走上了创作实践的道路。此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还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沈兼士]]﹑[[沈玄庐]]﹑[[汪静之]]﹑[[陈衡哲]]﹑[[陈建雷]]等人。发表小说的除鲁迅之外﹐还有陈衡哲。《新青年》进行过关于旧剧问题的讨论﹐并发表了最早的话剧创作《终身大事》(胡适作)。刊物还开辟“随感录”一栏﹐专门刊登时评及针砭旧思想旧文化的短文随笔﹐鲁迅在这里发表了许多短文﹐成为杂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的滥觞。
 
==思想倾向==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
 
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
 
于1922年 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创刊辞==
 
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更新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领导人物==
 
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生于1879年10月 9日,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
 
[[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早年参加县试、乡试,由于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一度拥护戊戌变法。
 
1901年以后,三次留学[[日本]]。与[[张继]]、[[苏曼殊]]等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襄助[[章士钊]]主编报纸,宣传排满革命思想。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
 
1905年在安徽与[[柏文蔚]]等组织岳王会,联络大批革命志士,为同盟会在安徽的发展打下基础。武昌起义前后,在杭州活动,曾起草革命檄文多篇。旋回安徽,先后任[[孙毓筠]]、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大力改革官僚政治。失败后,又追随柏文蔚讨伐[[袁世凯]],遭挫折,逃亡上海,继续探求救国救民道路。
 
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儒家伦理道德、旧文学和旧教育,掀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这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理论不足,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拓了道路。
 
1917年1月,到北大任文科学长,推行课程改革,以白话文教学。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评点时事,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宣传和教育,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
 
1919年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5月,在上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开始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在中共二大、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长]],在四大、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总书记]]。
 
1922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决定,由反对国共合作转为拥护国共合作,旋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10月,鉴于[[国民党]]右派猖狂反共,在中共中央四届二次会议上,主张中共退出国民党,被共产国际否决,遂在主持中央工作中推行退而不出、办而不包的方针,在一系列事件上向[[蒋介石]]退让。
 
1927年3月,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4月5日,就所传蒋介石要袭击工人武装事,与[[汪精卫]]交涉,并与汪发表联合宣言,称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麻痹了人民对蒋介石反共阴谋的警惕性。翌日赴汉,反对[[武汉]]地区工农运动“过火”行为。7月辞总书记职。9月秘密返回上海。11月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工农运动应偏重经济斗争,不可存“以暴动取得政权”的幻想,遭中央驳斥。
 
1929年,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作“拥护苏联”的说教式宣传,被中央拒绝。
 
从1929年5月开始,陈独秀与[[彭述之]]等接触到托洛茨基主义的文件,转向托派,激烈抨击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推行的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10月,中共中央曾对他提出警告,他仍坚持己见,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
 
1931年5月初,托陈取消派与[[莫斯科]]归国留学生托派小组织举行统一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在上海设中央机构,陈独秀任总书记,并发行刊物《火花》。
 
1932年,在上海淞沪抗战中,以托派中央名义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并向中共中央提议联合领导反日运动。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拥护国共合作,与坚持打倒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决裂,并一度在武汉独立进行政治活动,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企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
 
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并撰文抨击中共执行的农村游击战争的抗日路线。7月入川,晚年贫病交加,仍不断撰文谴责I.V.[[斯大林]]肃反扩大化,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赞扬英美议会民主制度,表示要彻底推翻“我辈以前的见解”,认为V.I.[[列宁]]、L.D.托洛茨基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俄国]]和[[西欧]]。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历史地位==
 
《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新青年》堪比,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本书为去年上市的国内第一部简体横排版《新青年》杂志全集的精选本,同时还保留了全集中各卷各号的总目录索引,以方便读者查询。为使读者一窥《新青年》原貌,精选本也附了《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视频==
 
===<center>《新青年》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辛亥革命中的新青年 陈独秀:加入新政府 参与讨袁</center>
 
<center>{{#iDisplay:8atin9c8Ruj|650|480|qq}}</center>
 
<center>“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center>
 
<center>{{#iDisplay:v08584h1znx|650|480|qq}}</center>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050 连续性出版品;普通期刊]]
276,8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