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祁剧

移除 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祁剧''',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祁剧,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祁剧也叫"[[ 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明代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祁剧的雏形。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形成了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均使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祁剧唱腔中包含[[ 高、昆、弹]] 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乐器伴奏。在此状况下,须生演唱时用沙音以显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粗豪。
2008年6月7日,祁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8。<ref>[https://yz.rednet.cn/content/2019/06/08/5580220.html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祁阳精彩非遗等着你] 永州站网,发布时间;2019-06-08 11:12:16</ref>
形成的。据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形成。弋阳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其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祁剧在明代后期,已成为湖南流行较广的剧种。据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阳县志·艺文志》记载,明朝末期,祁阳地方已经有了较为健全体制的戏班活动。
 
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清朝康熙后期,祁剧在先后融合了徽调、汉调和西黄腔之后,逐渐形成了弹腔(南北路)。后弹剧在发展过程中,南路有受宜黄戏的交流影响。随着其流行和剧目及表演艺术的变化,祁剧声腔形式日益丰富。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祁剧社有较大的流传和发展,向外遍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
 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 吉祥班、]][[ 老四喜]] 班等。 
咸丰、同治(1851-1874)以后,祁剧有了全面的发展,众多新剧社、剧目和名家不断涌现。当时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种:一、科班。一般的艺员入科三年才满师,期间的活动都在科班内。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贵恙、祁阳等地活动。二、中班。一般在学徒出科后,还要再帮师三年。
在祁剧界,艺人们有"三去赣南"之说,第一批在乾隆时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兴班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道光帝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著名一时。民国时期,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洪桥创办。
 
新中国建国后,剧团发展兴盛。1956年时,湖南全省有祁剧社团29个,共有1972人参与从事。从1958年起,不断创作现代剧作,如《送粮》《新坡将军》等。
在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汇报演出了《闹严府》;同年,还开始兴建湖南省祁剧院。
1963年在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十年动乱,使祁剧艺术[[ 备受摧残]] ,1978年以来,才渐渐[[ 恢复起来]] ,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相、从而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为祁剧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代表剧目==
==社会影响==
''' === 重要演出'''===
·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祁剧《目连救母》在全国进行交流推广演出。<ref>[http://www.sohu.com/a/212699304_9995050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一级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来金氏冬至祭祖暨六修通谱庆典演出,观众大饱眼福 ] 耕牛万花筒,发布时间;2017-12-25 21:27</ref>
==视频==
 
'''祁东祁剧《二度梅》'''
 
<center>
{{#iDisplay:s0531cboehd|780|460|qq}}
{{#iDisplay:n0890ro9wva|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33,78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