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芦笙舞

增加 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芦笙舞'''又被称为'''踩芦笙'''、'''踩歌堂''',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舞蹈。表演男子一边吹[[芦笙]],一边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表演舞蹈。虽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时称为“苗族芦笙舞”,其实际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拉祜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其活跃地,族人从儿童时代起就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女子以男子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的技巧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结婚对象。后来,苗族芦笙舞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候表演。<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whyc/2006-11/19/content_89208.htm|title=苗族芦笙舞|date=2013-01-29|publisher=中國文化網|accessdate=2013-01-2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129031328/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whyc/2006-11/19/content_89208.htm|archivedate=2013-01-29}}</ref><ref>{{cite web | url=http://cd.qq.com/a/20090810/000224.htm | title=古韵悠悠芦笙舞|date=2009-08-10|publisher=騰訊.大成網| accessdate=2013-01-28}}</ref>
芦笙舞,又名" 踩芦笙" " 踩歌堂" 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 [[ 贵州 ]] [[ 广西 ]] [[ 湖南 ]] [[ 云南 ]] 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 [[ 芦笙 ]] 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2006年,芦笙舞经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录,遗产编号:Ⅲ-23。
基本信息
国家级
遗传类别
传统舞蹈
==历史==
 
有说法称,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苗族祖先靠狩猎飞禽走兽制作衣服和食物。为方便捕获鸟兽,一名苗族男子砍下树木和竹子,制成芦笙吹奏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引诱各类鸟兽。他的成功诱捕激发了其他苗族人的模仿。但此来历存在争议。
另有来自《阿卯古史传说》的说法,称苗族先民由于有来自莱色米夫地的敌人“闪岛觉地福”,苗族屡战不胜,于是向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迁移过程中,在夜里为免走失以及驱除寒气,吹芦笙燃起篝火召集人群。
从已经出土的西汉的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明朝]]人倪辂《南昭野史》写道" 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表演场合==
 
最初,苗族芦笙舞于举行祭祀活动、婚礼、丧葬仪式、新屋落成时跳。后来,年节、欢庆丰收和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活动时也跳苗族芦笙舞。
==性质分类==
 
===娱乐性质===
 
自娱自乐的芦笙舞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进行。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男吹芦笙,女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将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做领舞,多为女性的参与者尾随其后围圈跳舞。
从动作上看,自娱性质的苗族芦笙舞可分为" " " " 两种:" " 两膝轻微屈伸 按吹奏节奏向前移动;" " 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摆动。 
大年三十晚上饭后,人们会特意到别人家一家一家地约舞,最后差不多全村人都会一起跳舞。
===习俗性质===
 
每年“花山节”的时候,男女青年会一起庆祝节日以及选择配偶。这天跳的芦笙舞古时称为“跳花”或“跳月”。这并非存在于每个苗族山寨,有此习俗的山寨很多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黔东南地区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跳芦笙舞边吹芦笙曲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的行动(又名“讨花带子”),女方若喜欢男方,就会把自己编织的花带拴在男方的芦笙上。“牵羊”则是女方将花带拴在向其求爱的男方腰上,牵着花带的一端跟着男方一起跳舞。
此外在 [[ 广西 ]] 融水一带,也有在节日上跳这个舞的活动。参加舞蹈的常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表演性质===
 
表演性芦笙舞多数是在节日或集会中,村寨之间作为竞技的形式集体比赛。比赛的标准包括吹奏乐曲多少,舞蹈时间长短,声音效果,动作和步法丰富程度等。其中会有高难度的表演,或是模仿动物的表演。
===祭祀性质===
 祭祀性芦笙只在" 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舞者多数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度从三尺到一丈左右。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舞。
===礼仪性质===
 
礼仪性芦笙舞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中进行。
==地区分类==
 各个地区有不同特色的芦笙舞,比较著名的有 [[ 贵州省 ]] 丹寨县的“锦鸡舞”、贵州省贵定县的“鼓龙鼓虎- —— 长衫龙”、贵州省纳雍县的“滚山珠”。
==舞步==
 
“探路步”是芦笙舞的基本舞步。左脚提起向左侧空划出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同时身体向左侧横移,右微微斜腰,右脚再做对称动作。“探路步”、“双踏浪”是简单的基础动作,除此以外还有“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组合。<ref>[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4-03/31/content_1982604.htm 芦笙舞动作细节]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25713/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4-03/31/content_1982604.htm |date=2016-03-04 }}貴州頻道 2004-3-31[2013-1-29]</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苗族文化]]
764,7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