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锣鼓杂戏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中国]][[山西]]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流传于以临猗、万荣为中心,包括[[运城]]、[[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广大乡村在内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员均为男性,子承父业。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有部分手抄剧本流传至今。
[[File:锣鼓杂戏.jpg|缩略图| 锣鼓杂戏]]{右| class="wikitable"|-450px| [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中文名称 ||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锣鼓杂戏 || 批准时间 || 2006年|-|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 曲艺|-| 申报地区 || 山西省临猗县 || 遗产编号 || Ⅳ-88|}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代表性传承人==
<p style="text-indent:2em;">丁守银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李正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张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p style="text-indent:2em;">一说唐秦王[[李世民]]破[[刘武]]周于河东,驻军柏壁(今属[[新绛]]),作《[[破阵曲]]》,命军士百余人披甲执戟而舞,借以庆功,此为锣鼓杂戏的雏形;后马燧于唐[[贞元中]](785-- 805)平定[[李怀光]]叛乱于[[猗氏]],作《[[定难曲]]》,在军士中传唱,锣鼓杂戏于是形成。又有据锣鼓杂戏演出前先作"跑神马"、"摆道"祀神等仪式,说它源于古代驱傩风俗,约于金、元时代形成。
[[File:锣鼓杂戏1.jpg|缩略图| 锣鼓杂戏1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表演特征==
<p style="text-indent:2em;">锣鼓杂戏的唱腔为吟诵体,有少量曲牌,如"越调"、"官调"、"油葫芦"等。演唱不配丝弦,念多唱少,比较简单,有"不被丝弦、锣鼓断句"的特征。它的唱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耍句调,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又分紧急调和常用调,是杂戏的主要腔调;一种为拧字调,一般为多字句,有时中间穿插耍句调和数板;一种为宫字调,唱时不加鼓点,谓之"干唱",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和多字句,根据悲伤和欢乐的不同情感,又有两种不同的唱法。锣鼓杂戏的道白很少,与蒲白相近,在每句话的尾后加锣声。<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4/luoguzaxi.html 锣鼓杂戏] , 博雅特产网 </ref>
==演出形式==
<p style="text-indent:2em;">锣鼓杂戏每在春节前后或秋收后农暇时演出。剧目是已经排练好的,说演就演,毫不误事。角色固定,是由村社原已分派好的,基本是"父死子继",非遇特殊情况,概难变更。如某人自幼在某戏中演某角,即使后来教了学,或经了商或干了别的工作 (指在附近的),一说要闹杂戏,就得请假回村,参加演出。这叫做"门户差使",人人恪遵,无敢违拗。 在锣鼓杂戏的流布区域中,临猗县的锣鼓杂戏是目前各地保留较全面、传承情况最好、最具代表性的。过去临猗县新庄、上里、高家垛三村正月十五齐集龙岩寺表演杂戏,是融傩祭、赛祭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民俗活动,一共分为七个环节:
[[File:锣鼓杂戏2.jpg|缩略图| 锣鼓杂戏12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杂戏入局:以[[龙岩寺]]为祭祀演出场所,[[新庄]]、[[上里]]、[[高家垛]]三村轮流当值,每三年轮换一次。去[[龙岩寺]]献演杂戏,这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三村村民约定俗成的"盛事"。每当本村轮值"赛社"年份时,刚入腊月,村里就成立杂戏局,由村中社首和德高望重的杂戏老艺人负责筹办,召集本村青壮年男子入局排演杂戏,称为"杂戏入局"。
<p style="text-indent:2em;">杂戏演出:上述六项仪式活动全部进行完后,杂戏才正式开演。演出前,先敲十几通锣鼓,把村民聚集到台前,然后由"打报者"手持令旗,引领即将演出杂戏的所有角色出台亮相,"打报者"念致语,概述剧情大意之后,演出正式开始。<ref>[http://www.sohu.com/a/190418139_534384 【中国传统工艺 • 非遗山西】锣鼓杂戏] , 搜狐 2017-09-07 </ref>
[[File:锣鼓杂戏3.jpg|缩略图| 锣鼓杂戏3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艺术形态==
<p style="text-indent:2em;">锣鼓杂戏作为在村社迎神赛社活动中以驱邪纳福为目的而演出的仪式戏剧,与成熟的观赏性戏剧相比,带有更多说唱艺术的痕迹,是说唱艺术向戏曲转化的过渡形态。杂戏祭神所构成的稳定性,使它具有了戏剧活化石的价值。
==传承意义==
<p style="text-indent:2em;">锣鼓杂戏如起源于唐代的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即使起源于宋元交替时期,它也比昆曲700年的历史还早100年。从宋金杂戏到元曲再到清戏,锣鼓杂戏这一民间艺术从未隔断过,它不仅对晋南蒲剧,而且对所有戏剧剧种都产生过影响,所以称其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4797289738907292 千年的戏剧——锣鼓杂戏] , 百家号 18-07-01</ref>
[[File:锣鼓杂戏4.jpg|缩略图| 锣鼓杂戏14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古老的锣鼓杂戏的演员是世袭制,大多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一腔一调一招一式,都是父辈怎么教,子辈就怎么学,只许悉心模仿,不得任意创造。这种传承方式使该剧种走进了死胡同。锣鼓杂戏的老艺人现今已寥寥无几,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运城临猗县三管镇新庄村、人称"活张飞"的高仰星,还有"满堂红"姚宝琦、"全包袱"张奠吉。他们都已年过八旬,为锣鼓杂戏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张奠吉]]老人说,自从1994年上级部门来搞文化调研时,村里演过一场《[[铜雀台]]》的锣鼓杂戏,后来就再没有演过一场了。还有十来岁便跟父亲学艺、如今已是80岁的[[张相堂]]老人。他家里还保存着《[[火功计]]》、《[[铜雀台]]》、《[[三请车]]》、《[[下兖州]]》等手抄本剧本。老人介绍,如今在新庄村,还有十来个徒弟师承他们3位老艺人,徒弟也都已40多岁。其中有师承[[张奠吉]]的"[[张飞]]"[[张国森]]。像[[临猗]][[新庄]]村这样有3位老艺人、十来个徒弟搞锣鼓杂戏的村子,在[[运城]]其他县已没有了。加之,在多元的娱乐形式下,因原始而自然的民间"农民乐"系子承父业而后继无人、新一代人又不喜欢听唱大戏等因素,锣鼓杂戏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