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520
次編輯
變更
丹寨县
,無編輯摘要
[[File:龙泉山-岔河风景名胜区.jpg|缩略图|右|龙泉山-岔河风景名胜区[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7008153995&di=abbc4dfad683c90f48c8a90ae025f5c6&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sohu.com%2Fupload%2F20170518%2F826744caed8b4f598a1b79d42a74b941_th.pn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41545995_712140 来自搜狐网图片]]]
2016年全县有省级名胜风景区1个( [[ 龙泉山]]- [[ 岔河风景名胜区 ]] ),2016年全县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为65.82。接待游客总人数90.34万人次,增速43.1%;旅游总收入5.48亿元,增速48%;外省游客39.13万人次,增速38.9%;境外游客6540人次,增速13.7%。景区计划建设项目共16个,计划总投资22650万元,已完成投资44845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97%。其中投资6.5亿元的云上十八湾丹寨旅游小镇(万达民族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3.2亿元。投资7800万元连接石桥景区和龙泉山景区三级旅游公路(凯里舟溪至三都普安),石桥步行吊桥、石桥河道清淤、石桥村风貌整治等项目。
====财政和金融====
[[File:苗族蜡染2.jpg|缩略图|右|苗族蜡染[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12/04e3822f6e01479a89cf8265f7c9516a_th.pn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48179823_802258 来自搜狐网图片]]]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
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 [[ 苗族蜡染 ]] 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蜡染能手 [[ 王阿勇 ]] 曾于1983、1984年两次赴美国进行蜡染技艺表演,被赞誉为“来自东方的艺术家”,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引入苗族蜡染传人杨芳,打造蜡染小院===
[[File:苗族蜡染传人杨芳.jpg|缩略图|左|苗族蜡染传人杨芳[http://dzb.gzmzb.com/upload/2017-03-10/image/20170309184358_2859.jpg 原图链接][http://gz.wenming.cn/zt/20170323_gzlr/20170323_lrwz/201703/t20170323_4136697.shtml 来自贵州文明网图片]]]
蜡染工艺在丹寨地区源远流长,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千年史诗”,于2006年7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丹寨扬武镇排倒村的 [[ 杨芳 ]] 便是是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的传承人。早在2004年,她便在丹寨创办了蜡染专业合作社,覆盖了6个村寨,是带领当地苗族妇女致富的“蜡花小姐”。
===石桥古法造纸===
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纸作坊遗址就坐落在天然石桥2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蔽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作坊;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石桥苗族先民借鉴古老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 [[ 构皮 ]] , [[ 杉根 ]] 、 [[ 糯叶 ]] 、 [[ 滑树 ]] 、 [[ 猕猴桃 ]] 藤等丰富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打包等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所以石桥古纸具有纤维长、拉力大、纯天然等特点。在古法纸的生产过程中,从河沤、浆灰、装纸甑、起锅到选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引入古法造纸传人 [[ 潘玉华 ]] ,打造古法造纸小院:石桥古法造纸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今,全国仅剩40户人家掌握的古法造纸技术,潘玉华便是其中之一,他是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 [[ 贵州省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丹寨万达小镇的打造找到了这位丹寨石桥村的传承人,以非遗为线,围绕古法造纸技艺,打造古法造纸小院“纸会唱歌”。
===苗族服饰===
[[File:锦鸡服3.jpg|缩略图|右|锦鸡服[http://www.qdn.cn/news/UploadFiles_3754/200903/2009033000285862.jpg 原图链接][http://www.qdn.cn/news/xsxw/200602/3709.shtml 来自黔东南信息港网图片]]]
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有七个亚族群,自古就有把自己的 [[ 图腾 ]] 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随着时间的延伸,各 [[ 亚族 ]] 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苗族口头经典“贾”===
“贾”流传在丹寨县以及 [[ 凯里 ]] 、 [[ 黄平 ]] 、 [[ 台江 ]] 、 [[ 雷山 ]] 、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贾”为苗语音译,意为苗族经典。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最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贾”分为十二支,有些支下面还分为若干“串”或“朵”,相当于汉语的“章”、“节”,总篇幅约有2.4万行。“贾”包含了古代苗族关于社会与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辩理、判理等程序性内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巫学的综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苗年===
(苗语“nengxnix”、“nengxnixnaol”),是清水江、都 [[ 柳江 ]] 流域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社会中就使用着与汉族地区的“农历”有明显区别的人类最早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族新年。由于苗族特别的宗族意识和“议榔”社会管理原则,过“苗年”的日期在一个区域的各苗寨中,有按顺序进行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的主要活动,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 [[ 跳芦笙 ]] 等。
苗年广场占地1500平米,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斗牛活动,以牛头拼花纹样作为标志施以地面铺装,铺装材料同样取材当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图腾柱与牛头纹样设计交相呼应,广场整体色调亦与小镇风格相辅相成。
===自然景观===
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态的彩色 [[ 金瓜洞 ]] ;有城郊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 [[ 杜鹃 ]] ;有素有黔东第一瀑的排廷瀑布;绿色宝库猫鼻岭森林公园;还有温柔多情的河流河岔河。
===人文景观===
丹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还创造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历史建筑万寿宫;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级文物白皮纸(国画纸)作坊—石桥;有中国蜡染艺术之乡-排倒莫。 [[ 贵州省 ]] 人民政府已将苗族 [[ 古瓢琴舞 ]] 、 [[ 翻鼓节 ]] 、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1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苗族蜡染 ]] 、古法造纸、苗族 [[ 锦鸡舞 ]] 、贾、 [[ 苗族 ]] 苗年、 [[ 苗族服饰 ]] 、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