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84
次編輯
變更
→魏碑简介
郑文公碑,在天柱山之阳亦称郑文公之碑,称其为上碑,是因[[郑道昭]]此后在[[莱州市]][[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刻郑文公碑,称做下碑。两碑文字大体相同,但下碑结衔下刻有“草”字,字数也少有出人,故又有草稿之说。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文公乃郑羲之谥号,故或称《[[郑羲碑]]》,系程天赐等60人为其旧时同僚兖州刺史郑羲所立。传为郑羲季子北魏光州(州治设掖县)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所书镌。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了其父郑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状石于碑阳处稍加琢磨而成。碑高3米,宽1.5米,文20行(其中有两个半行),行45~50字不等,计881字。其碑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具篆分遗意。碑文主要记述郑羲的生平和著述,书法极为精湛。清代中期以来,著名书法家原元、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都极力推崇,有“魏书之冠”之誉。
此碑结字宽正,笔力雄健,系魏碑之冠,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北宋末年,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之夫)将其收入《[[金石录]]》;近代书法大师[[ 师 康有为]] 为 称之为“集篆情、分味、草韵”之大成,并云不识此碑者”不可以与之论书”;[[鲁迅]]先生曾于丁巳(1917年)正月二十一日下午“买郑文公上碑一枚,二元”,并爱不释手;1984年,88岁高龄的[[艺术大师]][[刘海粟]]扶杖登临此碑,评之为”闻之有韵,掬之有声,望之有情,涤人尘俗”,并欣然题写了“瑰玮博达绝壁生辉”的赞词。天柱山刻石中另有”石室铭”,亦为郑道昭书;“天柱山铭”,为[[郑道昭]]之子郑述祖所书,亦为历代书法家所注目,被康有为称之为”妙品上”。
==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