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V型知識地圖模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V型知識地圖模型是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當前, 企業越來越重視智力資源和知識資產的管理,並運用一些工具來提高管理的效率, 促進組織內知識的流通與共享。知識地圖作為一種實用的知識管理工具應運而生。它以一種可視化的方式來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繫, 提供查找知識的線索, 並通過抽象化的編碼語言來展開知識脈絡, 使人們獲取知識更加方便快捷。在實踐中, 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構建知識地圖的方法多種多樣, 類型不一, 設計思想也各不相同。然而, 從目前知識地圖整體使用情況來看並不理想, 普遍存在着知識體系整體架構開放性可擴展性差、知識創新不足、知識挖掘深度不夠、知識利用可理解性不強等問題。由於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實現知識共享, 其核心是知識創造。因此, 企業知識地圖設計應重點加強知識點之間的關聯, 激發使用者的思考, 變傳統的被動知識查找為積極知識探索, 變靜態的知識積累為動態的知識優化。而V型知識地圖作為一種面向問題解決的啟發式知識建構方式, 提供了實現以上設計思想的解決方案。

V型知識地圖的提出及其設計

V型知識地圖最初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教育心理學專家郭溫(D.B.Gowin)教授於1997年設計出來,作為圍繞某一主題探索理論與方法之間聯繫的一種簡單的啟發式工具,其主要功能是以形象化方式對知識進行結構化的組織和揭示。此後,J.Novak對V型知識地圖進行了後續研究,使V型知識地圖的設計不斷得以擴充和完善。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和知識管理工具,V型知識地圖在探究式學習中有着獨特的優勢,因此在教學中被廣泛採用 。近幾年,在面向組織的知識管理實踐中,一些企業開始引入郭溫和J.Novak設計的V型知識地圖模板構建知識地圖,促使組織成員圍繞某一問題結合系統知識進行思考,從而提出解決方案,做出科學決策,推動知識創造活動的開展。

V型知識地圖的基本模型

V型知識地圖模型是以問題為中心來構建知識體系的。V型知識地圖由左右兩條不同方向的軸線交叉形成V字。「概念」 和「理論」等已組織好的靜態知識設置在左軸,按照知識的深度由下至上,分為基本概念(Concept)、結構(Constructs)、理論(Theory)、哲理(Philosophy)4個層次。「方法」 等動態知識設置在右軸,按照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評價由下至上分為數據或信息(Dada/Information)、信息轉化(Transformations)、知識評價(Knowledge Claims)、價值判斷(Value Claims)4個層次。有待解決及需探究的問題放置在漏斗狀的軸線交叉中心。

V型知識地圖底端事務(Events/Objects)即表示圍繞「焦點問題」需要對那些事務或對象進行研究,作為V型知識地圖知識導航的起點。評論或建議(Commentary/Suggestions)是沿着V型知識地圖由左至右完成一個認知過程後得出的結論。圖中左右軸以V字連接形成所關注問題相關的知識網絡。知識點之間、知識點與人員之間以及知識點與實踐之間以空間結構關係(相近關係、相關關係和包含關係)或邏輯關係(順序關係、層級關係、並列關係、因果關係、演化關係等)來建立關聯。

從V型知識地圖知識架構可以看出,整個模型是基於用戶的認知規律,即問題式探究一學習一合作一獲取新知識一實踐一驗證一評估一新舊知識貫通一知識優化增值來構建整體框架的。首先,明確圍繞問題需要解決的核心事務和研究對象。其次,在左軸搜尋已有的相關概念和理論知識,提出解決方案。再次,在右軸通過實踐,收集欠缺的數據和信息,結合原有知識反覆驗證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最後,在底部節點上綜合理論、方法和實踐,分析思考得出結論並提交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隨着問題的解決用戶將新的概念、思想方法加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並可以看到新舊知識是如何融合起來的,先前的概念、理論、方法是如何得到擴展、加深或檢驗的,形成了左右軸知識的相互激發和交互,實現知識的遷移、有利於使用者進行知識創造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