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長城(李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遐想長城》是中國當代作家李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遐想長城
登長城看山河是我兒時的夢想。
記得,剛上小學不久的一個春節,家裡買了一張年畫,畫上是一幅巨龍似的綿延不盡的長城。在初次相識中,那巍峨參差的山脈,蜿蜒起伏的城牆讓我神思遐想。從說書先生聽到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更讓我對長城產生了一種悲戚與嚮往。尤其是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認知的建造長城的歷史背景,其宏偉規模與軍事功用,在我充滿幻想的記憶空白處寫下濃重的一筆,時時牽動着我魂縈夢繞。
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飄飄緲渺之中我飄然飛到長城的隘口,拍遍古城牆,游遍烽火台,仿佛狼煙猶存,殺聲正酣,一場民族之戰正在進行,鮮血洗禮了山嶺……這個爭戰廝殺的場面在我夢裡重複了數次,給我增添了無限的神往。
直到1995年4月在北京石油管理幹部學院學習期間,才把多年的遐想變為現實。也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清早,學院的大轎車載着我們一個班的學員嚮慕田峪長城奔去。大約八點鐘左右來到古長城腳下,第一次目睹長城心裡有說不出來的激動,仰望沿山脈逶迤起伏的長城,如巨龍般伏臥在山嶺,比兒時嚮往的長城要雄偉得多,真實得多,灰褐色的城牆在翠綠的山巒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平添了攀登的勇氣和力量。沿着曲曲折折的石徑一鼓作氣登上長城,站在垛口向塞外遙望,起伏不斷的山巒盡在腳下,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處。據史料記載,慕田峪長城是由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後,在原北齊長城的遺址上督造而成的,是明代最先建築的長城。明永樂二年,建「慕田峪關」。明隆慶二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對慕田峪長城又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造。慕田峪山巒縱橫,直起大迭,易守難攻。這裡的長城是空心敵台,居高臨下,四面箭窗,邊城射孔,滾木雷石,弓箭射敵,八方觀照,兩面垛口,防禦系統十分完整。在歷史上確實起到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防禦作用。站在高處向遠遙望,慕田峪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望不見首,也望不見尾,跨谷跨峰蜿蜒而去,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據同行的朋友講,慕田峪長城是1988年4月29日對外開放的一個旅遊景點。看到慕田峪長城只能算作是管中窺豹,我們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橫貫祖國版圖,把燕山、賀蘭山和祁連山連在一起。全長6700餘公里,從秦朝開始歷經一千多年的不斷修建,達到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戰略防禦制高點,是中華民族的一幅歷史畫卷,每一塊牆磚,每一個垛口,都是一個故事,記載着中華民族的興衰與榮辱。
聽朋友之說,我頓時有了一個想法,若有機會一定到燕山腳下長城之首——山海關走一走,到祁連山旁的長城之尾——嘉峪關看一看。多年之後,這個想法逐一變成了現實。借出遊之便,先後登臨了八達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相當於在龍的脊背上遊走,不見首尾。為了圓一個兒時的夢想,專程來到「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老龍頭景區,這是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的5A級景區,亦是河北省秦皇島市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裡有明代戚繼光所造的「入海石城」,猶如昂首欲飛的龍頭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得名「老龍頭」。清乾隆皇帝曾四次到此憑樓觀海,並留下御書墨跡,成為觀海攬勝的佳境。
2018年退休後,我開啟了旅行生活模式。於是隨團開始了西部之旅,其中有一個景點就是嘉峪關。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被譽為「河西第一隘口」,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嘉峪關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依黑山而憑祁連,帶九泉而坐平川,巍峨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着祁連山如玉的雪峰,醉人心魄。登城樓遠望,古長城似巨龍游於戈壁灘瀚海之間,戈壁灘上行走駝隊那渾厚而悠揚的鈴聲,仿佛在訴說着古「絲綢之路」的滄桑。
行筆於此,忽然想起康有為的:「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的詩句來。是啊!有關長城的多年觀覽解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乎,我明白了,我所追求的,不是把長城全貌看在眼裡,而是定格在心上…… [1]
作者簡介
李芙,男,黑龍江省大慶人,大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