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唐 閻立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步輦圖》唐 閻立本 這是一幅歷史畫。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乾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畫卷分左右兩個部分,右側部分,唐太宗著褐黃色衣衫、黑色靴帽正襟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著的步輦上,另有三個宮女分別在前後掌扇和持華蓋;畫中的唐太宗面帶「帝王之相」,通過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飄動的鬍鬚,表現了這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封建帝王的自信與威嚴。
左側部分,有三個人依次排開,井然有序,站立在唐太宗的面前。最右者,身穿大紅袍,手持笏板,是這次儀式的引見官員;中間是吐蕃的使臣祿東贊,松贊干布的相國,在吐蕃的地位很高。身著吐蕃民族流行的聯珠紋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動地刻畫出藏族使臣的身份。他舉止謙恭、敬畏並且沉穩,矯健的性格中帶着質樸粗獷。額頭及眼角的皺紋,表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豐富閱歷。;最左為一穿白袍的內官。
畫的後面,有北宋大學者章伯益用小篆書寫的《步輦圖題記》,記述了唐太宗召見吐蕃使臣祿東讚的經過。畫卷的拖尾,有米芾等眾多名人及收藏家的題跋。 [1]
畫家閻立本生平
閻立本(約601年〜673年),漢族,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孫。父是石保縣公閻毗北周時為駙馬,母是北周武帝之女清都公主。兄閻立德。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 閻立本大畫家,先承家學,後師張僧繇、鄭法士。擅長繪畫、工藝及建築,尤其善畫人物肖像。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步輦圖》賞析
《步輦圖》反映唐代初年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閻立本以此為題,繪製了這幅歌頌古代漢、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畫幅描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宮內接見松贊乾布派來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這幅畫很明將所有人物分成兩組:以畫卷中軸線為界,左邊三個男士依次排開,井然存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擁的仕女形象,以及裝飾物「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步輦」等等,把人物的佈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帶飄飄和晁蓋的迎風招展都有意刻畫一種充滿了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左心這種對比,尤其是譯官謹小慎微、誠惶誠恐和仕女們神情自若、儀態萬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張一弛、一柔一剛,讓人的視覺得到充分地享受。就像彈琴時的左手伴奏一樣,穩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區炫音技巧的展示,華麗而不俗脫;一唱一和,和諧有序。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蓋頂,和宮女服飾的配色,映襯出一團祥和、喜慶的氣氛。
按照畫家閻立本當時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這次歷史性會見的目擊者,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非常真實、生動。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嚴,使臣祿東讚的幹練、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的恭謹,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都各具特點,躍然絹上,祿東贊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氣質上的差別也有所表現。 全畫以細勁的線條塑造人物形象,線條純熟,富有變化和表現力;設色濃重、鮮豔,是一幅出色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作品。圖中的李世民、祿東贊等人應當帶有肖像畫特徵。 卷後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3]
傳世作品
《步輦圖》
《歷代帝王圖》
《職貢圖》 [4]
收藏
《步輦圖》卷,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厘米。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