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八式步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Sanpachi-shiki hohei-juu)為栓式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同年(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1]

設計及歷史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毛瑟步槍設計師是有坂成章大佐,以取代從甲午戰爭以來,以法國M1874步槍仿造但是不可靠也打不準的村田式步槍。有坂在設計三十年式步槍時起初設定了三種口徑作為研發方向:6毫米、6.5毫米以及7毫米。6毫米口徑對於當時的日本工藝技術上還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在當時的日本人不像現在在飲食上能夠得到均衡的發展,所以體格也因為飲食的關係身形較瘦小,所以在面對7毫米口徑的后座力對當時體格較小的日本人來說又太強;6.5毫米口徑剛剛好,因此獲得採用。三十年式步槍於1897年進行制式化生產,並於1903年完成日本全軍更換整裝。

至於日本陸軍換發三十年式步槍後,日本海軍陸戰隊也跟着換槍,有坂成章將設計案轉將給部屬南部麒次郎上尉負責改進。南部麒次郎只進行了小改良,將表尺改為直立式(日方稱為「扇転式」,亦即表尺像扇子一樣立起來),並且加上槍機蓋(游底覆を追加した;使用前須取下),並命名為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五年式海軍銃)。

三十年式步槍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下受到最嚴格的挑戰。日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槍的表現暴露出問題,反而往往遭到官兵抱怨,因為中國北方常有來自蒙古黃土高原的細小沙塵,很容易就飄進槍身機匣內部導致操作故障,也因此造成日軍官兵上下發起勤奮擦槍保養運動。然而日本人一向以細心而著稱,但是細心在戰場上卻要了不少官兵老命;三十年式的槍機部設計可以說是相當精良,但是也可以反過來說複雜度相當高,日軍官兵在面對日復一日沙塵入侵的同時,往往必須將步槍分解到更細緻的程度才能有效清除塵土污垢,也因此在步槍分解與組裝上發生許多嚴重的故障,最糟糕的包括三十年式步槍有根很容易折斷的擊針(firing pin)。

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戰爭後被提出討論與進行改善,這時候已經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然而增加防塵蓋的立意雖然良好,不過卻又為操作時增加了獨特的金屬噪音。其他改進包括在準星兩側增加護翼,三八式步槍機械瞄準具早期採用V型缺口照門,後期採用覘孔式照門。南部很快地完成三十式步槍的改良後,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5月開始制式化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進行生產。雖然正式的制式化量產從1907年開始,不過南部麒次郎將新改良開發的步槍仍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開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槍逐漸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隊中的三十年式步槍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槍取代了。

該槍的正式名稱為三八式步兵銃,但是「三八式小銃」的名稱從大正初期就成了半官方的叫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正3年(1914年)4月,原來槍身機匣上傳統象徵皇室的菊御紋章刻印宣布廢除了,所以往後的三八式步槍就沒有菊花刻印紋。大正10年(1921年)4月,三八式步槍又進行了一次防鏽蝕(発錆防止)的改進工程,並且重新將右旋膛線從6條縮減改為4條。昭和13年(1938年),日本依據國家總動員法進行三八式步槍的緊急増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本侵華戰爭中,侵華日軍裝備以及中國抗日軍民通過繳獲獲得的三八式步槍、加上後來描寫抗日戰爭的眾多文藝作品也使得「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在中國的俗稱)在中國有很高的知名度[2]。華東軍區的總結認為三八槍的優點是精確度高,槍管鋼質好,保養得法能連續射擊一萬發。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與普遍裝備半自動步槍的美軍作戰,三八式步槍在射速方面明顯不如M1加蘭德步槍,有人做過實驗,熟練射手使用三八式步槍可以用8秒向四個目標打出五發子彈,而加蘭德步槍可以在4-5秒向四個目標打出八發子彈。

此槍和零式戰鬥機一同普遍被視為日本武裝部隊的象徵。昭和47年橫井莊一下士回日本時聲稱:「我將天皇陛下賜給我的三八式步槍帶回來了。」

視頻

三八式步槍 相關視頻

美軍步槍M1對戰三八步槍:太平洋成為日軍墳場
仿真版的三八式玩具步槍,真精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