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俄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約》,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盪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導火線。

日俄戰爭有不少總體戰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該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預演。[1][2]許多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速射抱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1889年研製成功的下瀨火藥下瀬火薬亦被投入日俄戰爭,在1905年對馬海峽海戰的諸多記錄中,都記載了下瀨火藥的極佳表現。

歷史背景

俄國威脅

俄羅斯帝國作為當時世界主要強國,一直有將其版圖擴張到遠東的野心。自十七世紀彼得一世以來,俄國力行改革,漸漸走向近代化,遷都聖彼得堡,並開始擴張到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到了1890年代,帝國已經將其國土延伸至中亞,國土由西面的波蘭開始一直到東面堪察加半島[3]隨著西伯利亞鐵路海參崴港口的建造,俄國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遠東的控制。由於海參崴只能在夏季運作,俄羅斯帝國一直在尋求一個太平洋不凍港供其艦隊使用。

勢力範圍的爭奪

1895年日本在日清戰爭中獲勝,《馬關條約》簽定,日本取得台灣澎湖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日本獲得了遼東半島的主權。此事嚴重威脅到俄國為取得遠東不凍港的戰略意圖,於是聯合德國法國出面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即三國干涉。日本最終與清國簽訂《遼南條約》歸還遼東半島。1897年12月,一支俄國艦隊出現在旅順港。俄國以還遼有功為藉口,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達成租借旅順港協議,此舉解決了沙俄海軍需要不凍港的需求,並在當地修築防禦工事,及部署艦隊[4]在1897至1903年間,俄國在滿州建造了一條由哈爾濱通過瀋陽旅順港東清鐵路,是清政府與俄國的不平等條約的一部份。[5][6]雖然,東清鐵路由清政府及俄國共同擁有,但鐵路管理權全面由俄國掌握,這條使用俄國軌距的鐵路由駐滿州俄軍保護下建造。[6] 鐵路公司總部設於俄建新城市哈爾濱[6]1897年以來,滿州雖然仍然是清帝國的一部份,但實際上形同俄國的一個省份。[6]

俄國亦開始擴展至朝鮮半島。在1898年,俄國已經取得圖們江鴨綠江附近的礦場及森林,此舉引致日本的不安。[7]因應俄國威脅,伊藤博文提出與俄國修好,並代表日本政府與俄國談判,他認為日本並未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去對抗俄國,所以他提議俄國控制滿州以換取日本控制北朝鮮。俄國拒絕了伊藤博文,並進一步要求以朝鮮半島39度設立兩國間的中立緩衝區。

1900年,清國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組成聯軍,日俄兩國都有派兵參與八國聯軍壓制義和拳暴亂及解救遭到圍困的駐北京的各國領事。其中俄國以保護領事及在華資產為由,以20萬大軍非法進入東北。[8]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任俄軍總司令,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以保護俄國修築的中東鐵路為名,出動18萬軍隊,從璦琿滿洲里琿春三江口旅順等地,分六路進入東北。10月1日,俄軍攻占省城奉天。從旅順乘4艘軍艦出發北進的俄軍亦在當天于山海關登陸,4日占領錦州,切斷關內外聯繫。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全境落入俄軍控制。俄軍入侵東北後燒殺搶掠,在通化海龍一帶遭到抵抗。當時,俄國已經常駐了177,000餘士兵在滿州保護鐵路。在義和拳暴亂過後,仍有十萬俄軍駐守滿州。[9]雖然向外保證在危機過後就會撤出,但實際上增強了在滿州的部署。[10]到了1903年仍然未有撤軍時間表[11]

日英同盟

1902年,日本成功與英國在平等的關係下結盟,這是日本的一場外交勝利,一旦日俄爆發戰爭,日本也不會孤立無援。事實上英國亦藉着盟約遏制俄國擴張到滿洲的企圖。日英同盟意味著俄國的盟友一旦攻擊日本,英方將會參戰支持日本。然而,英國正千方百計避免自己捲入日俄戰爭之中。若英國出兵俄國引致事態失控,而當時俄國正與法國有協商,法國很有可能履行協商義務加入俄國的一方。這樣的話,戰爭將是一場世界大戰。

列強幹涉

俄國侵呑滿洲的企圖,使日、英、德等國意識到自己在中國的利益會受損,均出面干涉要求俄國從東北撤軍,美國和法國也表示反對。俄國因懾於列強幹涉,於1902年4月,俄清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中確定俄軍將分三個階段撤兵東北,以六個月為一階段。[8]然而,俄國只在第一期履行約定撤兵,於1903年4月第二階段撤兵期限時違反約定,更於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務部另提《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侵呑滿洲的條款,並重新出兵占領沉陽。其後,俄國沙皇設置「亞東大都督」,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遠東總督統治滿洲。[8]在接到《七項撤軍新條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務部官員將俄國《七項撤軍新條件》的內容透露給日本駐華外交官。日本與俄國進行交涉,要求俄軍撤退,但遭俄方拒絕。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對俄羅斯政府宣戰,日俄戰爭爆發。

開戰時雙方的軍事部署

日軍部署

海軍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負責封鎖駐紮在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而第三艦隊則前往對馬海峽確保制海權。在確保制海權後,陸軍第一軍登陸朝鮮半島並負責驅除半島上的俄軍,第二軍則前往遼東半島建立橋頭堡以孤立旅順。之後,再與後續的第三軍、第四軍合流,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共同掃蕩俄軍主力。在原定的計劃中,也包含對俄領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攻擊。同時,日本海軍也預計在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後,波羅的海艦隊將會從歐洲前來增援。在此役中,日本海軍首次給提高到與陸軍同等的地位(以往多以支援陸軍的任務為主)。

俄軍部署

俄軍預測日本將於朝鮮半島南部登陸,於是在鴨綠江附近集結大量俄軍以迎擊北上的日軍。如果在鴨綠江未能阻擋日軍的攻勢,則順次撤退至哈爾濱以誘敵深入,等待日軍補給線延長後再一舉消滅。至於太平洋艦隊則以避免與日本主力決戰為主,以等待波羅的海艦隊增援。


開戰

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在未宣戰下開火攻擊停泊在旅順港的俄羅斯旅順艦隊,雖然當時宣戰並不是必需的,但俄方仍藉此指責日本遺反禮儀,由此取得開戰的道德高地。日軍的攻擊只損傷俄軍幾隻艦艇,並沒有為俄羅斯艦隊帶來重大的損失。在同一天,由第二艦隊瓜生戰隊護衛的陸軍先遣部隊第12師團在朝鮮的仁川登陸。瓜生戰隊於翌日(2月9日),在仁川港外遭遇兩艘俄羅斯巡洋艦,成功擊退對方並讓對方自沉。

1904年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對俄羅斯政府宣戰,日俄戰爭爆發。然後於2月23日,日本政府再與大韓帝國簽訂協議書,以確保日軍在朝鮮的補給線不會受到干擾。

開戰時,日方主力艦隊如下:

聯合艦隊 司令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參謀長加藤友三郎海軍少將。

第一艦隊 司令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兼任),旗艦「三笠」:

  • 第一戰隊:(司令官三須宗太郎海軍中將),旗艦「日進」,戰艦(三笠,敷島,富士,朝日),裝甲巡洋艦(春日,日進),通報艦(龍田)。
  • 第三戰隊:(司令官出羽重遠海軍少將),旗艦「笠置」(艦長山屋他人海軍大佐),巡洋艦(笠置,千歲,高砂,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第二艦隊 司令官上村彥之丞海軍中將,旗艦「出雲」:

  • 第二戰隊:(司令官島村速雄海軍少將),旗艦「磐手」,裝甲巡防艦(出雲,吾妻,常磐,八雲,淺間(艦長八代六郎海軍大佐),磐手),通報艦(千早)。
  • 第四戰隊:(司令官瓜生外吉海軍中將),旗艦「浪速」,巡洋艦(浪速,高千穗,明石,對馬),其後日本海戰前5月24日巡洋艦「音羽」(艦長有馬良橘海軍中佐)歸隊。

第三艦隊 司令官片岡七郎海軍中將,旗艦「嚴島」:

  • 第五戰隊:(司令官武富邦鼎海軍少將),旗艦「橋立」,巡洋艦(嚴島,松島,橋立),裝甲巡防艦(鎮遠),通報艦:(八重山)。
  • 第六戰隊:(司令官東鄉正道海軍少將),旗艦「須磨」,巡洋艦(須磨,和泉,千代田,秋津洲)。
  • 第七戰隊:(司令官東鄉正道海軍少將),旗艦「扶桑」,裝甲巡防艦(扶桑),抱艦(高雄,筑紫,鳥海,摩耶,宇治)

俄羅斯旅順艦隊按照原定的計劃,在開戰後一直待機於旅順港,以避免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決戰。有見及此,聯合艦隊從開戰後直到5月期間,故意在旅順港的出入口炸沉幾艘廢棄的商船與軍艦以封鎖港口,但行動最後沒有成功達到預定目標,是為旅順口閉塞作戰。在作戰過程中,於4月13日,聯合艦隊使用港口鋪設的水雷成功炸沉一艘旅順艦隊的戰艦,使旅順艦隊的司令官戰死。然後於5月15日,輪到聯合艦隊的戰艦「八島」和「初瀬」給俄羅斯旅順艦隊的水雷擊沉。

另一方面,駐紮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羅斯艦隊,乘日軍聯合艦隊主力集中在旅順之機,不斷的威脅日軍的海上航線的安全。為了應對符拉迪沃斯托克艦隊的威脅,日本海軍把原先駐防日本海的第三艦隊撤回,改而派出由上村彥之丞中將率領的第二艦隊前往應對。但結果第二艦隊不僅沒有捕捉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艦隊的主力,反而於4月25日被俄軍擊沉一艘運輸補給艦「金州丸」。此時被俄軍俘虜的海軍少佐,於戰後被日軍免官。

旅順要塞包圍戰・黃海海戰・遼陽會戰

另一方面,由黒木為楨大將率領的日本陸軍第一軍按照原定計劃登陸朝鮮半島後,於4月30日-5月1日期間在安東(現在的丹東市)近郊的鴨綠江邊擊破了俄軍,是為鴨綠江會戰。之後由奧保鞏大將率領的第二軍也按原定計劃在遼東半島的鹽大澳登陸,並於5月26日攻陷了位於旅順半島末端南山地區的俄軍陣地(南山戰役)。南山陣地與旅順要塞一樣,是俄軍歷年經營非常堅固的基地,為了攻陷該陣地,日軍第二軍的死傷者合計超過4,000人。巨大的犧牲人數震驚當時位於東京的日軍大本營。而第二軍在順勢占領大連後,留下第1師團駐守,余軍則北上直指遼陽。6月14日,於得利寺擊退南下支援旅順的俄軍(得利寺會戰),再於7月23日在大石橋取得勝利(大石橋會戰)。

至于海軍,之前雖然按原定計劃在旅順口實行港外奇襲和旅順口閉塞作戰,企圖殲滅駐防旅順港的俄國艦隊,但效果不佳,旅順艦隊仍然保存相當的戰力,對日軍的海上運輸繼續造成威脅。一直至3月上旬前,日本陸軍一直認為只需要監視駐防旅順的俄軍而不用發起攻擊,但於3月14日,發現還有部分俄軍戰力處於北上的2個軍後方,有可能對日軍做成威脅,於是便決定抽調兩個師團以淮備攻擊旅順要塞。此時,海軍方仍然堅持「海軍單獨對付旅順艦隊」的觀點,並繼續單獨進行對旅順港的閉塞作戰。在3月27日,海軍進行第二次閉塞作戰,結果仍不佳。進入4月,海軍起初仍然徒勞的堅持「獨自對付旅順艦隊」的主張,拒絕和陸軍協同作戰。為此,4月6日大山岩參謀總長,兒玉源太郎參謀次長和伊集院五郎軍令部次長的協商決議中,首次出現「陸軍將應海軍要求攻克旅順口」的字樣。在協議後,海軍的策略修正為封鎖作戰,並在旅順口外布設水雷,但仍然未能徹底封鎖旅順艦隊。

兩軍於旅順持續僵持至5月後,日軍得知俄軍波羅的海艦隊將馬上前來增援。若與尚完整的旅順艦隊會合,俄國海軍在遠東的實力將會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兩倍。在緊迫的情勢下,日本海軍唯有改變策略,重新要求陸軍參與對旅順要塞的攻擊。因為之前的耽誤,致使本來以攻擊要塞為主要任務的第三軍的編成時間延遲,一直等到5月29日才發布第三軍的戰鬥序列。第三軍的戰鬥序列由東京大本營編成,以曾經參加過甲午戰爭的乃木希典作為司令官。

於6月30日,日本陸軍把指揮權由東京大本營移交到滿洲軍總司令部,至此,滿洲軍之組織如下:

滿洲軍 總司令官大山岩元帥陸軍大將,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陸軍大將。

第一軍 司令官黑木為楨陸軍大將。

  • 與第一軍隨行觀戰武官團之各國武官計有25位。

第二軍 司令官奧保鞏陸軍大將。

第三軍 司令官乃木希典陸軍大將。

第四軍 司令官野津道貫陸軍大將。

  • 第5師團(師團長木越安綱陸軍中將),第10師團(原師團長為川村景明陸軍大將,後調為鴨綠江軍司令官,師團長換為安東貞美陸軍中將),後備步兵第10旅團,兵站部後備步兵二大隊,同工兵一中隊,後加入後備第3旅團,及後備第11旅團。(獨立第10師團,於1904年5月19日在遼東半島大孤山登陸,爾後擴編成第四軍。)

鴨綠江軍 司令官川村景明陸軍大將。

於6月8日,第三軍司令部到達大連,然後與之前從原第二軍中抽出的兩個團(第一、第十一師團)合流。合流後的新軍團在6月26日到達旅順的外部。6月31日,大本營向陸軍發布開始旅順會戰的指令。然後在7月12日,山縣有朋參謀總長伊東右亨海軍軍令部長發出攻占旅順基地,消滅或驅逐敵艦隊的命令。8月7日,日軍海軍陸戰重抱隊開始炮轟旅順港內的俄軍軍艦,使旅順艦隊出現損傷。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損失,旅順艦隊總督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塞耶夫決定在8月10日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方向突圍,但在突破時卻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的攻擊,造成巨大的損失而不得不退回旅順港內(黃海海戰)。在此役後,旅順艦隊幾乎完全失去戰鬥力。與此同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軍艦隊雖然仍然在日本海威脅日本的補給線路,但於8月14日,被日本海軍第二艦隊於蔚山沖發現並發生戰鬥,符拉迪沃斯托克艦隊多艘軍艦被擊沉後喪失繼續干擾日本補給線的能力,是為(蔚山海戰)。

雖然在黃海海戰後,俄軍旅順艦隊已經喪失出擊的能力,但在日軍不能確認俄軍的軍力情況,還是在8月19日發動第一次旅順總攻擊,掀開旅順會戰的序幕。在第一次攻擊後,日軍死傷者超過15,000人,但還是未能攻下當時號稱『遠東第一要塞』的旅順要塞。另一方面在8月末,由野津道貫大將率領的第四軍和日軍第一軍、第二軍,逐漸向遼陽逼近,並在8月24日-9月4日期間開始遼陽會戰。日軍第二軍從南邊往遼陽的俄軍陣地正面攻擊,而第一軍則從陣地東邊的山地迂迴到俄軍背後進行夾擊。此場戰役以俄軍全軍撤退,日本占領遼陽而結束。從遼陽撤退的俄軍在10月9日-10月20日的沙河會戰中,在遼陽與奉天(現在的沉陽)之間的沙河嘗試對日軍反攻但最後失敗。

10月15日,俄軍的羅傑斯特文斯基中將率領由波羅的海艦隊改編而成的俄軍第二太平洋艦隊,從利耶帕亞出發前往旅順支援(旅順被日軍攻陷後改往符拉迪沃斯托克)。

旅順會戰

陸軍第三軍在在第一次總攻擊後,仍然持續的對旅順要塞發動攻擊。在8月到10月期間,日軍從大弧山不斷的向旅順港發動觀測射擊,加上於早前黃海海戰中海軍的打擊,使俄軍旅順艦隊幾乎陷入全滅狀態。但由於日軍一直未能確認港內情況,致使後來的作戰出現混亂。

在浴血奮戰突破旅順要塞東北的防衛線後,第三軍占領在旅順要塞背後的望台山,使旅順全港暴露在日軍的俯瞰下,也達成海軍請求的目標。之後第三軍分別於9月19日和10月26日分兩階段發動第二次總攻擊。此次攻擊是為了占領盤龍山,大頂子山周圍的陣地,以確保第一次總攻時已經占據的突出陣地不會被俄軍孤立。這次總攻在203高地以外地區基本達成作戰目標,但位於中央最關鍵的203高地卻遭到俄軍激烈的反抗沒有成功。雖然這次攻擊中,日軍也成功攻下差不多能俯瞰全旅順港的海鼠山,但由於還是未能觀測到旅順艦隊主力所位處的海域,所以海軍再度對陸軍發出攻擊203高地的請求。海軍的請求得到大本營的認可,但第三軍卻在主攻目標方面與滿洲軍司令部出現分歧,一直直到大本營取得天皇勅許後才開始行動。

由11月26日開始的第三次總攻擊在日軍進入陣地戰的情況下陷入苦戰。乃木希典在戰鬥途中決定暫停攻擊要塞的東北邊,該而進攻203高地。在得知情況陷入膠着狀態後,大山巌元帥命令兒玉源太郎滿洲軍総參謀長前往前線協助指揮,並加入乃木部隊於203高地的戰鬥。

203高地爭奪戰是典型的攻山頭戰役。戰鬥先由日軍第7師團第1師團殘存部隊主攻,之後的戰術由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定案日軍28個聯隊使用舟波性的攻擊,每隔15分鐘部隊發起一次衝鋒。當時俄國守軍的武器上有兩個優勢:日軍所沒有的手榴彈馬克沁重型機槍,該戰役中日軍傷亡有近半亦由馬克沁機槍造成。而俄軍方面在遼東地區的總司令官是施特塞爾俄語Стессель, Анато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中將(在肯德拉切夫俄語Кондратенко, Роман Исидорович中將12月15日戰死於東雞冠山北堡壘後繼任),旅順要塞司令官是史密魯諾夫中將,旅順港司令官為古雷葛勒維其少將。旅順地區全部俄國守軍約42,000名,大抱640門,軍營52處。在203高地爭奪戰中日軍戰死5,052名,且日軍戰場指揮官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於11月30日戰死於此役中的203高地西北坡(在戰死之地豎有一個碑「乃木保典君戰死之所」)。而乃木希典的長子乃木勝典中尉在5月27日傍晚5點30分因戰傷不治傷死於第2軍(由遼東半島鹽大澳登陸)南山戰役(此役日軍死傷4387名並獲勝。在金州俄守軍1個師約1萬7千名、火抱131門,在南山(扇子山)的俄守軍為西伯利亞第5團約4,000多名,此役俄軍傷亡約1,100名並敗走撤退)中的金州陸軍野戰醫院。

日軍在1904年12月5日拂曉發起攻擊。先由抱兵重抱(當時從日本東京大坂190門海岸防衛用的大口徑直徑28cm的霰彈重抱中緊急運來18門支援旅順第3軍,一發抱彈有300kg重。)轟擊建立在山頂的俄軍陣地,在轟擊的掩護中步兵第27聯隊集成第三中隊衝鋒佔領203高地西南山頂,接著步兵第28聯隊集成第一中隊肉博衝鋒佔領203高地東北山頂,傍晚再由集成步兵第25聯隊攻占203高地中央山頂。根據日軍戰場記錄顯示,當日軍攻下203高地的西南山頂、東北山頂以及中央山頂時,山頂俄軍陣地裡幾無一人存活,俄軍可以說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在經過一輪激動戰鬥後,日軍終於在12月5日攻占203高地。12月5日傍晚,日軍抱兵在203高地的山腰使用重抱炮轟旅順市區內的俄軍要塞,並殲滅港口中從退守旅順港的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該艦隊司令官斯捷潘·馬卡羅夫海軍中將已於1904年4月13日戰死,海軍士氣低落)殘餘的艦隻十餘艘。之後第11師團攻占東雞冠山的俄軍永久堡壘東雞冠山北堡壘,12月28日第9師團再占領二龍山的俄軍永久堡壘二龍山堡壘,31日第1師團攻占松樹山堡壘

第三軍在隨後繼續追擊旅順地區附近的殘餘俄軍,在1905年1月1日突破了東北方面的防衛線占領虎頭山望台堡。虎頭山望台堡戰役為旅順攻圍戰的最後一場戰鬥。在203高地被日軍占領的時候,旅順艦隊的俄軍水兵因為艦隊早以失去戰鬥力,所以已經提前上岸投入到要塞保衛戰。203高地的消耗戰耗盡俄軍的預備隊,正面堡壘的陷落使得俄軍士氣低落不堪,俄軍指揮部裡主戰派將領失去支持,於是在當日下午4時半,決定向日軍投降。1905年1月2日下午1點,俄軍參謀長雷伊斯與德西建史諾維其上校在原清朝北洋水師營的農舍,等候日軍第3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交涉受降條件。1月5日乃木大將,及其參謀長伊地知,與旅順俄軍遼東地區總司令官施特塞爾中將,及其參謀長雷伊斯,在北洋水師營的農舍簽定旅順俄軍投降書。1月14日在水師營的東邊由乃木希典主持戰沒者招魂祭,並朗讀祭文。

此後乃木希典率領第三軍前往沙河,兩軍持續対陣,俄軍在新任的格列賓堡大將領導下,在1月25日開始往黑溝台(日軍最左翼)繼續反攻。這次反攻曾經一度讓日軍陷入苦戰,在秋山好古少將、立見尚文中將的奮戰下才脫險(黑溝台戰役)。

奉天會戰

在奉天會戰前,以遼陽西北的二公檯為起點,日軍滿洲軍總司令部在奉天由西往東(至撫順)布置第3軍第2軍第4軍第1軍,及鴨綠江軍組成的包圍戰線,日本軍共25萬名。俄國方面,遠東軍總司令官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俄國遠東地區總督為阿雷庫塞也夫大將)率領的37萬名俄國陸軍(當時俄國全國陸軍約300萬)。

1905年2月20日,日軍總司令部在煙臺對各軍司令官發下奉天會戰的作戰命令,而各軍除再作師團部隊調整外,並加入後備軍,組織轄下第3師團(師團長大島義昌中將),後備第1旅團,後備第13旅團,及後備第14旅團。2月21日起,日軍右翼開始對俄軍攻擊。3月1日,日軍左翼的第二軍和第三軍從側面迂迴到俄軍背後淮備包圍奉天。此時俄軍投入預備隊淮備與日軍決一死戰,向乃木希典指揮的第三軍發起猛攻,使第三軍接近崩潰。雖然如此,第三軍在面對俄軍正面攻擊下,還是擋下俄軍的攻勢,成功切斷哈爾濱與奉天間的鐵道聯繫,給俄軍造成決定性的打擊。3月9日,俄軍統帥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下令全軍往鐵嶺與哈爾濱撤退。日軍於3月10日占領奉天。

此戰後,日本政府透過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向俄方提出和平交涉。但由於俄方仍然在期待波羅的海艦隊到達後可以扭轉戰局,所以拒絕日本的提議。兩軍在此役後都已經消耗甚大,沒有能力進行進一步的攻擊或反擊,一直到戰爭結束前在四平附近対峙。

按奉天會戰後統計,俄國軍戰死8,705名(或有一說:俄軍的陣亡人數超過2萬名),負傷51,388名,被俘21,791名,失蹤7,539名。而日軍戰死16,553名,負傷53,475名,被俘2088名(其中陸海軍1574與21人,主要擔任鐵道隊和郵船船員的陸海軍屬95與此142人,被俄軍逮捕的商船船員159人,攝影班9人)。在戰後回國的日本戰俘沒有受到公開的不平等對待,更有曾經被俘軍官與東鄉會面獲贈金表的記錄[來源請求]。此戰中日本對待俄國戰俘十分人道,贏得國際社會的好感[12]。但遣返戰俘的消息傳來時,關在熊本縣的一批俄國軍官集體自殺以保全名譽[來源請求]

對馬海峽海戰

俄軍波羅的海艦隊(第二太平洋艦隊)在經歷7個月的航行後,終於在1905年5月到達日本近海,並於5月2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發生衝突。僅兩天內,日本聯合艦隊便以壓倒的優勢擊敗俄軍艦隊,俘虜對方司令並讓對方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本聯合艦隊僅損失3隻水雷艇,也是近代海戰史上少有的勝利。在此戰後,日本完全掌握制海權,而海軍幾乎全毀的俄羅斯政府也開始面對現實,淮備開始與日本進行停戰談判。

樺太會戰

在與俄軍談判期間,日本為了使講和談判有利進行,先行於7月進攻俄國的庫頁島並占領全島。在締結朴資茅斯條約後,北緯50度線以北的部分庫頁島返還俄國,以南則割讓成為日本領土。

戰果

俄國在對日本的戰鬥中接連失敗後,國內民眾對沙皇管治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再加上經濟發展停滯和蔓延在國民間的厭戰氣氛,群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1905年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爆發。在不穩定的局勢下,日本乘機派遣間諜到俄國國內煽動布爾什維克人進行革命活動,使俄國要繼續進行戰爭變得非常困難。

同時,日本雖然在這次戰爭中取得大部分戰鬥的勝利,但由於在這場長達19個月的戰爭中已經支出17億円的軍費(幾乎所有軍費都是透過戰時國債獲得),使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在日本國內總共109萬的可動員兵力中,常備兵力便接近20萬,使得國內的各種產業嚴重缺乏生產人手,同時也使經濟陷入低迷的狀態。所以在講和的提議被提出後,日方也沒有拒絕並同意與俄方開始展開談判。

透過美國作為中間人協調交涉後,日俄雙方於1905年8月10日開始在美國的朴次茅斯附近開始停戰談判,並在9月5日達成和平協議。

影響

日本

戰後,日本取得對南滿的控制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關東州租借地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均由日本控制,關東軍在內滿洲開始駐紮。然而,《朴資茅斯條約》與日本國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終爆發日比谷縱火事件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隨着俄國的勢力退出了遠東政治舞台,遠東局勢得以緩和,日本政府為舒緩受戰爭影響惡化的財政,於1925年實行裁軍計劃

俄國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自始一歇不振,國內動盪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1905年俄國爆發第一次革命,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羅曼諾夫王朝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

國際影響

其他列強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後,令到列強感受到日本的威脅,特別是美國,他們在此戰爭之後視日本為假想敵,並訂立《橙色戰爭計劃》(War Plan Orange),擬定一套戰術去攻擊日本本土。不過,因為珍珠港事件及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航母及潛艇的科技發展的緣故,這戰爭計劃沒有確切地實行。

次國家

對馬海峽海戰戰前,列強都認為,在波羅的海艦隊抵達遠東後形勢便會變得對俄軍有利,而最後幾乎全軍覆沒的結果卻使諸國震驚。包括鄂圖曼土耳其,波蘭與芬蘭等長期受俄國海軍威脅的國家,在得知日軍勝利的消息後感到非常振奮,波蘭甚至爆發反俄的民族主義運動

清政府雖宣稱嚴守「中立」,但實際上暗中支持日本,其主要支援手段包括:為日軍提供情報方面的支持;部分清軍直接參與了日軍的軍事行動;以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會長盛宣懷的名義秘密籌款對日軍進行撫恤;對於日軍招募華人義勇隊之舉,採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13][14][來源可靠?]。戰爭最後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而清廷也借日本之手從而保住了東北地區[15][16][來源可靠?]

雖然當時已經發生甲午戰爭致使乙未割台朝鮮歸日本勢力範圍,但由於俄羅斯在義和團事件時在滿洲過份報復、軍隊又賴著不走,又想要讓日本的戰略緩衝區朝鮮成為俄國的附屬國,因而促成中日和解,因此日俄戰爭時中國與日本同仇敵愾,戰爭時中國官民對日軍提供情報及資金上的重大幫助,戰勝後中國各報章紛紛稱頌日本戰勝俄國,開黃種人戰勝白種人先例,中國也是事實上的戰勝國,而後北洋政府的許多重要人物,也是因為在日俄戰爭中與日軍合作立功而竄起;除此之外,日本此戰役犧牲十萬人命、並差點破產,日本向中國索討的戰利品(滿洲特權),少於俄羅斯本來會在中國東北強佔的權利,當時的清政府及中國人都認為日本待大清(中國)非常厚道。但居住於中國東北的本地人亦有辯證觀點[來源請求]。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

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專制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進行「立憲」。但是,他們指出,「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開展「立憲運動」。

清政府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的戰爭表示中立,而戰爭中大量東北地區平民遇難,這使得中國的有識之士徹底看清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決心進行變法或革命。[來源請求]清政府並和日本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同意按日俄《朴資茅斯條約》第五款及第六款,讓日本繼承俄國在此一切權利,同意將俄國在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而清政府受到刺激後建立東三省。日俄戰爭6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政權結束,中華民國成立。關東軍仍駐紮在東清鐵路南段的鐵路地內,而後中國(國民政府及張學良)翻轉態度轉向仇日,想要收回本來約定給日本的滿洲特權、也想要趕走外資,當時日本對中情報世界第一、認為其為蘇聯及中共煽動造成的;日本當初為中國犧牲慘重、後來在華大量投資、也要求中國採取聯日防蘇的政策,當然吞不下去。成為1928年炸死軍閥張作霖的原因,並使其子張學良於1928年易幟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而關東軍則以成立滿洲國回敬。[17][18]

俄羅斯帝國的衰敗大大鼓舞了受到俄羅斯帝國威脅的伊朗人民。[19] [20]

評價

德國社會思想家羅莎·盧森堡認為此戰的重要性對受壓迫的階層十分清晰: 「日俄戰爭令所有人意識到就算是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它的命運-並不決定在歐洲內,而是在世界和殖民地政治的巨大漩渦中。如果我不考慮俄國極權崩潰的即時效果, 這場戰爭的意義是社會民主主義。這場戰爭將國際無產階級的目光回到世界在大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繫。」 [21] 這場戰爭的普遍意義決定了它的歷史重要性以及它的後果。

「日本的勝利減輕了我們自卑感。一個西方強國的戰敗引申出亞洲仍可以像古時一樣擊敗歐洲。」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22]

「我們認為俄羅斯敗於日本可以被視為東方擊敗西方。我們視這次勝利為我們的勝利。」孫中山[23]

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設定在1904年的都柏林,包含對愛爾蘭的願境。[24]

波蘭藝術家Józef MehofferJózef Mehoffer在1905年畫了《Europa Jubilans》,其中描繪一個著上圍裙的女傭人坐在一張在東方文物前的沙發上休息。在俄國戰敗的一年,抗議俄國的侵佔以及文化壓迫。同時巧妙地指望著沙俄主人在歐洲戰敗的日子如同它在亞洲遭遇的。[25]

歷史意義

日俄戰爭的勝利象徵着一個東方的新興國家擊潰了當時一個西方主要強國,日本將無法避免地被視為世界上一個新的強權。[26]

日俄戰爭的結果正式顯現出20世紀的政治與戰爭的數項特點,許多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速射抱、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戰事,都證實戰爭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已與1870年代普法戰爭的模式大相逕庭[2]。大多數的軍隊指揮官預期使用這些新武器系統將在現場及戰術層面上主導戰場。但是,隨着局勢的變化,這些新技術的進步永遠改變了人類發動戰爭的能力。[27]。日俄戰爭也是東亞三十多年來第一次涉及兩個現代化國家武力之間的大規模衝突。

武器的進步帶來巨大的傷亡,日俄兩國都未預料到新型戰爭造成的結果,亦無資源去抵消其損失。因為巨大的傷亡,不同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出現並在得到戰後關注。這些國際組織的出現可以視為國際社會通過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磨合,這個緩慢的過程主導了20世紀。[28]

不少學者爭論日俄戰爭是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贊同者認為該戰爭已有多少後者總體戰的特點[29],如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進入戰場。這場戰爭需要極其龐大的經濟支援,包括裝備、軍火和補給都大到需要本土以及外國支援。[2]。日俄戰爭的結果亦顥示國家領袖需關注外交政策所帶來的國內反應。一些學者認為日俄戰爭結果顯示沙俄政府的腐敗無能,因此進一步推動反對羅曼諾夫王朝的革命運動。[2]

日俄戰爭遺址

目前,在旅順地區仍保留眾多的日俄戰爭遺蹟開放觀光。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1. Steinburg, p. 3.
  2. 2.0 2.1 2.2 2.3 Steinburg, p. 7.
  3. University of Texas: Growth of colonial empires in Asia
  4.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8.
  5.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9
  6. 6.0 6.1 6.2 6.3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9
  7. Paine, p. 317
  8. 8.0 8.1 8.2 李怡著,《抗戰畫史》,台北:力行書局,1969年,第9頁
  9.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11
  10. Connaughton, pp. 7–8.
  11. Paine, p. 320.
  12. Tanaka Hidden Horrors pp. 72–73
  13. 來源:搜狐網. 日俄戰爭中,清廷宣布中立後為何又暗地幫助日本?. 搜狐網>歷史堂. 2017年3月24日 [2017年3月24日] (中文(簡體)‎). 
  14. 來源:《老年生活報》電子版. 日俄戰爭中清廷為何暗助日本. 《老年生活報》電子版>第05版 歷史透視. 2011年10月14日 [2011年10月14日] (中文(簡體)‎). 
  15. 來源:鳳凰網讀書;作者:雪珥. 日俄戰爭時中國暗助日軍 留日學生建抗俄敢死隊. 鳳凰網>讀書>書摘>秘聞>正文. 2010年3月30日 [2010年3月30日] (中文(簡體)‎). 
  16. 來源:《北京日報》;記者:董少東;責編:王敏. 日俄戰爭時清政府中立:「聯日拒俄」. 環球網>歷史頻道>中國史>正文. 2015年1月26日 [2015年1月26日] (中文(簡體)‎). 
  17. 馮學榮:日俄戰爭,關東軍,北伐,及國民黨的宿命
  18. 劉仲敬:抗戰打斷「黃金十年」是國民黨發明的神話
  19. Deutschmann, Moritz. Iran and Russian Imperialism: The Ideal Anarchists, 1800-1914. Routledge. 2015: 158. ISBN 9781317385318. 
  20. Banani, Amin. The Modernization of Iran, 1921-194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9. ISBN 9780804700504. 
  21. Le Socialiste, 1–8 May 1904
  22. Quora
  23. Sun Yat-sen, "Pan-Asiasnism", translation of a speech delivered in Kobe, Japan on November 28, 1924, in: Yat-sen Sun; Liang-li Tʻang; Seishirō Itagaki; Jingwei Wang, China and Japan: natural friends – unnatural enemies; a guide for China's foreign policy (Shanghai, China: China United Press, 1941). Available on-line at: Wikisource.org .
  24. Eishiro Ito, "United States of Asia, James Joyce and Japan", in A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 pp.195–6
  25. David Crowley, "Seeing Japan, Imagining Poland: Polish art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Faktografia July 4, 2012
  26. Schimmelpenninck van der Oye, p. 83
  27. Schimmelpenninck van der Oye, p. 84.
  28. Steinburg, p. 6.
  29. Steinburg, p. 3.

書籍

  •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庫羅帕特金/傅文寶,李迎迎,王文倩 譯,"遠東總司令庫羅帕特金回憶錄:俄日戰爭總結",陝西人民出版社,陝西西安市,2017年5月. ISBN 978-7-224-11776-9
  • 徐廣寧編譯:"1904-1905",洋鏡頭裡的日俄戰爭,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州,2009年11月. ISBN 978-7-5334-5235-3
  • 平塚柾緒,「日露戰爭」,河出書房新社,東京,日本,2004。
  • 酒井直行,「日露戰爭古寫真帖」,新人物往來社;文殊社,東京,日本,2004。
  • 力石幸一,「日露戰爭明治人物烈傳」,德間書店,東京,日本,2005。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