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二主妃子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志·二主妃子傳出自《三國志》,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1]
原文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妾。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
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坂,於時困逼,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後卒,葬於南郡。章武二年,追諡皇思夫人,遷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妃作合,載育聖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飄,特遣使者奉迎。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朝。
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不忘其親,所由生也。《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為昭靈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貴人,尊號曰恭懷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后。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諡法,宜曰昭烈皇后。《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制曰可。
先主穆皇后,陳留人也。兄吳壹,少孤,壹父素與劉焉有舊,是以舉家隨焉入蜀。
焉有異志,而聞善相者相後當大貴。焉時將子瑁自隨,遂為瑁納後。瑁死,後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群下勸先主聘後。先主疑與瑁同族,法正進曰:「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納後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為漢中王后。章武元年夏五月,策曰:「聯承天命,奉至尊,臨萬國。今以後為皇后,遣使持節丞相亮授璽綬,承宗廟,母天下,皇后其敬之哉!」建興元年五月,後主即位,尊后為皇太后,稱長樂宮。壹官至車騎將軍,封縣侯。延熙八年,後薨惠陵。
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長女也。章陵元年,納為太子妃。建興元年,立為皇后。十五年薨,葬南陵。
後主張皇后,前後敬哀之妹也。建興十五年,入為貴人。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聯統承大業,君臨天下,奉郊廟社稷。今以貴人為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將軍(向)朗持節授璽綬。勉修中饋,恪肅堙祀,皇后其敬之哉!」咸熙元年,隨後主遷於洛陽。
劉永字公壽,先主子,後主庶弟也。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永為魯王,策曰:「小子永,受茲青土。聯承天序,繼統大業,遵修稽古,建爾國家,封於東土,奄有龜蒙,世為藩輔。嗚呼,恭聯之詔;惟彼魯邦,一變適道,風化存焉。人之好德,世茲懿美。王其秉心率禮,綬爾士民,是饗是宜,其戒之哉!」建興八年,改封為甘陵王。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咸熙元年,永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為鄉侯。
劉理字奉孝,亦後主庶弟也,與永異母。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理為梁王,策曰:「小子理,聯統承漢序,祗順天命,遵修典秩,建爾於東,為漢藩輔。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導以禮。往悉乃心,懷保黎庶,以永爾國,王其敬之哉!」建興八年,改封理為安平王。延熙七年卒,諡曰悼王。子哀王胤嗣,十九年卒。子殤王承嗣,二十年卒。景耀四年詔曰:「安平王,先帝所命。三世早夭,國嗣頹絕,聯用傷悼。
其以武邑侯輯襲王位。「輯,理子也,咸熙元年,東遷洛陽,拜奉車都尉,封鄉侯。
後主太子璇,字文衡。母王貴人,本敬哀張皇后侍人也。延熙元年正月策曰:「在昔帝王,繼體立嗣,副貳國統,古今常道。今以璇為皇太子,昭顯祖宗之威,命使行丞相事左將軍朗持節授印綬。其勉修茂質,祗恪道義,諮詢典禮,敬友師傅,斟酌眾善,翼成爾德,可不務修以自勖哉!」時年十五。景耀六年冬,蜀亡。咸熙元年正月,鍾會作亂於成都,璇為亂兵所害。
評曰:《易》稱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人倫之始,恩紀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紀錄,以究一國之體焉。
譯文
(甘皇后傳、穆皇后傳、敬哀張皇后傳、後主張皇后傳、劉永傳、劉理傳、劉王睿傳)
先主甘皇后傳,先主甘皇后,沛縣人。
先主在豫州時,住在小沛,彼時納甘皇后為妾。先主幾次死去正妻,甘皇后常常主持家政。她隨先主到荊州後,即生下後主劉禪。正逢曹操軍隊進攻,甘後避亂至當陽長阪才追上先主,先主面對危急情勢,只好拋下甘後與後主而前逃,幸虧趙雲捨命保護,甘後母子才免於兵難。甘後去世後被葬在南郡。
章武二年(222),甘後被追諡為皇思夫人,其靈柩才被遷葬蜀地,但尚未運到先主就去世了。丞相諸葛亮上奏說:「皇思夫人履德修仁,和順謹慎。已故先皇生前居上將軍職位時,是皇思夫人等嬪妃協力,將陛下養撫成人,而皇思夫人卻不幸早逝。已故先皇在世時,恩深義重,思念皇思夫人靈柩獨處遠方異地,專門派人前往迎遷。時逢先皇去世,如今皇思夫人靈柩已被運到,梓棺停駐半道,園陵即將造成,安葬指日可待。臣下已與太常賴恭等人商議:「《禮記》有言:『施行仁愛首先從敬愛父母開始,這樣才能教化百姓行孝;崇尚恭敬首先要從長子做起,這樣才能教化百姓和睦。』這就是不忘雙親生育自己之恩。《春秋》的文意,闡明母以子貴。過去漢高祖皇帝追加太上昭靈夫人尊號為昭靈皇后,孝和帝改葬他的生母梁貴人並追加尊號為恭懷皇后,孝愍帝也改葬自己生母王夫人並加尊號靈懷皇后。
現在皇思夫人也應該追加尊號,以此慰藉她在九泉的靈魂。由此臣下與賴恭等參照諡法,宜追加皇思夫人尊號為昭烈皇后。《詩經》有言:『生不能同室而居,死也得同穴而葬。』所以昭烈皇后應該與已故先皇合葬共墓。臣下請太尉為此祭告祖廟,告示天下,葬禮儀式等準備完畢再上書奏明。」後主批覆准可。
先主穆皇后傳,先主穆皇后,陳留縣人。她的哥哥吳壹,少年喪父,因吳壹父親生前一直與劉焉交情深厚,故全家隨劉焉來到川蜀。劉焉心懷不臣之心,聽相面者相穆後面相後說她將是大貴之人。當時跟隨劉焉身邊的兒子只有劉瑁,於是他為兒子劉瑁娶了穆皇后。劉瑁死後,穆後在劉家守寡。先主平定益州後,孫夫人返歸東吳,群僚勸先主聘娶穆後。先主考慮到自己與劉瑁同族而有所猶豫,法正進言勸說:「論遠近親疏,這種關係哪有晉文公與子圉之近呢?」於是先主迎娶穆後為夫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穆後被立為漢中王王后。先主章武元年(221)夏五月,冊封穆皇后說:「朕承順天命,登位至尊,君臨天下。現在冊立漢中王王后為皇后,特派使持節丞相諸葛亮授皇后玉璽印綬,承命宗廟,母儀天下,皇后應恭敬謹肅啊!」建興元年(223)五月,後主承嗣皇位,尊封穆皇后為皇太后,她所居宮室稱為長樂宮。吳壹官至車騎將軍,封縣侯。
延熙八年(245),穆皇后去世,合葬於先主惠陵。
後主敬哀張皇后傳,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的長女。
章武元年(221)被立為太子妃。
建興元年(223),被冊立為皇后。
建興十五年(237)去世,葬於南陵。
後主張皇后傳後主張皇后,前敬哀皇后的妹妹。
建興十五年(237),被納入宮中封為貴人。
延熙元年(238)春正月,冊封如次:「朕承嗣皇位,君臨天下,執掌國家社稷。現冊立貴人為皇后,特派行丞相事左將軍向朗持節授予玉璽印綬。努力治理後宮,敬肅宗廟祭祀,皇后要恭奉其事啊!」咸熙元年(264),皇后隨後主遷往洛陽。
劉永傳,劉永,字公壽,先主之子,後主的異母庶出兄弟。
先主章武元年(221)六月,派司徒許靖封劉永為魯王,冊文說:「皇子劉永,受此白茅所包的青土。朕承嗣帝王世系,繼統漢室大業,遵循古代禮制,替你建置藩國,讓你受封東土,國土覆蓋龜山、蒙山,世代成為中央朝廷藩屏。嗚呼,恭敬地接受朕的詔令吧!想想你所受封的魯地,經一次歷史變革就歸入聖人仁治之道,其風俗教化至今淳風猶存。人們注重修養,世代相傳美德。你可要盡心地遵禮守法,安撫臣民,恭正地按照禮儀履行祭祀職責。切切以此為訓為戒啊!」
建興八年(230),劉永被改封為甘陵王。當初,劉永憎惡宦官黃皓,黃皓取得後主的信任把持朝政後,在後主耳邊讒言離間劉永,後主漸漸疏遠劉永,以致劉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見後主。
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劉永東遷洛陽,被任命為奉車都尉,封爵鄉侯。
劉理傳,劉理,字奉孝,也是後主的庶出兄弟,但與劉永不同母。
章武元年(221)六月,派司徒許靖封劉理為梁王,策封說:「皇子劉理,朕承嗣漢家帝王世系,順應天命,遵循典章法度,替你在東土建立藩國,作為中央王朝的輔翼。想想你那梁國,就在漢朝國都附近,百姓親近教化,容易引導他們遵守禮法。你去後要盡心盡力,安撫黎民百姓,使你的國家永昌永存,你去謹慎地執掌你的王位吧!」建興八年(230),後主改封劉理為安平王。
延熙七年(244),劉理去世,被追諡為悼王。其子哀王劉胤承嗣王位,延熙十九年(256)去世。劉胤之子殤王劉承承嗣王位,延熙二十年(257)去世。
景耀四年(261),後主詔書說:「安平王是先帝親手分封的王位。連續三代王位傳承人都不幸早逝,其藩國王位承嗣人斷絕,朕十分悲痛傷心。現特命武邑侯劉輯繼承梁國王位。」劉輯,劉理之子。咸熙元年(264),劉輯東遷洛陽,授官為奉車都尉,封爵鄉侯。
後主太子劉王睿傳後主太子劉王睿,字文衡。其母王貴人,本是敬哀張皇后的侍女。
延熙元年(238)正月被冊封:「過去帝王,承嗣王位,選立太子為王朝副君,此乃自古至今之常規。現在立劉王睿為皇太子,以承繼光大祖宗的神威,特命使行丞相事左將軍向朗持節授予印綬。你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美好品性,嚴守道義,探研典章禮制,尊師敬傅,吸收眾人之長,以助自己德行,可要切實勉勵自己加強修養啊!」當時劉王睿十五歲。
景耀六年(263)冬,蜀漢亡國。咸熙元年(264)正月,鍾會在成都叛亂,劉王睿被亂軍殺害。[2]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幼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並《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