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坡誨葛延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坡誨葛延之》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四筆》卷十一。

容齋四筆·序

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而《四筆》之成,不費一歲。身益老而著書益速,蓋有其說。嚷自越府歸,謝絕外事,獨弄筆紀述之習,不可掃除。故搜采異聞,但緒《夷堅志》,於議論雌黃,不復關抱。而稚子櫰,每見《夷堅》滿紙,輒曰:「《隨筆》、《夷堅》,皆大人素所遊戲。今《隨筆》不加益,不應厚於彼而薄於此也。」日日立案旁;必俟草一則乃退。重逆其意,則衷所憶而書之。櫰嗜讀書,雖就寢猶置一編枕畔,旦則與之俱興。而天嗇其付,年且弱冠,聰明殊未開,以彼其勤,殆必有日。丈夫愛憐少子,此乎見之。於是占抒為序,並獎其志雲。

原文

江陰葛延之,元符間,自鄉縣不遠萬里省蘇公①於儋耳,公留之一月。葛請作文之法,誨②之曰:「儋州雖數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書諸紳。嘗以親制龜冠為獻,公受之,而贈以詩曰:「南海神龜三千歲,兆葉朋從生慶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死人鑽七十二。誰能用爾作小冠,岣嶁耳孫創其制。今君此去寧復來,欲慰相思時整視。」今集中無此詩。葛常之,延之三從弟也。嘗見其親筆。

注釋

①省蘇公:拜謁蘇軾

②誨:教導。

譯文

江陰葛延之於哲宗元符年間,從鄉下不遠萬里、不辭勞苦來到儋耳(今海南儋縣),見到了被朝廷貶斥的蘇東坡,虛心向他求教。蘇東坡很受感動,留葛延之在這裡住了一個月。葛延之問蘇東坡:寫文章有什麼好方法嗎?蘇東坡耐心引導說:「儋州是一個幾百戶人家的小城,這裡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種用品,都可以從集市上得到,當然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得到,必須用一樣東西去換取,然後才能為自己所有。那麼,這一樣東西是什麼呢?就是錢。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道理。天下之事,千姿百態。各種材料都分散在經書、子書(諸子百家、筆記小說)及史書之中,雖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須先得到一個東西,然後才能把它們攫取過來,為自己所使用。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意。得不到錢就不能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沒有意也就不能寫出文章。這就是寫文章的秘訣。」葛延之聽了,很受啟發,當即拜謝,並把這個秘訣寫了下來,轉告給各位紳士。他還將親手製作的龜冠獻給了蘇東坡,以表示自己的敬意。蘇東坡也賦詩回贈。詩中說:「南海神龜三千歲,兆葉朋從生慶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死人鑽七十二。誰能用爾作小冠,岣嶁耳孫創其制。今君此去寧復來,欲慰相思時整視。」而今所見蘇東坡集中沒有這首詩。葛常之,為延之的叔伯三弟,曾經見到蘇東坡親筆所寫這首詩的真跡。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1]。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2]、王應麟的《困學紀聞》[3],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視頻

東坡誨葛延之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