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甌(前472年-前138年),又稱東越、東海,是古代百越部落建立的一個國家,其國土大致在今日浙江省東南的溫州至台州中南部一帶。
東甌相傳是古代越王后裔的封地,越國滅亡之後割據自立。秦滅六國之後,被降為君長。其君長搖率軍參加秦末民變,並在楚漢戰爭中支持漢高祖劉邦,因此在前191年,被西漢冊封為東海王,建立東甌國。前138年,東甌受到閩越的進攻而舉國內附漢朝,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其故地為閩越所並。
甌現仍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古稱[1],甌越至今常是溫州人的自稱。
歷史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分封子弟為公侯,東甌公被封在東甌越地。
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彊與楚威王作戰,戰敗被殺,後於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越國瓦解。
分散在江南海邊,溫州一帶的越國王族與當地的甌人(百越諸部族的一支)融合,史稱「甌越人」,首領為東甌王。越王族中還有一支逃入閩地,同閩人(也是百越諸部的一支)結合,形成「閩越人」。閩越王與東甌王同為越王勾踐的後裔,但為爭部長或正統地位常年爭紛不斷。據《史記·封禪書》引用越人之勇言稱:「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秏」。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次年宣布廢除東甌王及當時的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其地被置為閩中郡,東甌從建國到被廢共歷時二百五十二年。但「秦雖置郡,仍為無諸和搖所據,秦不得而有之」,並無實際控制。
復興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起兵響應,越王勾踐七世孫搖與閩越王無諸率越人跟從鄱陽令吳芮反秦,「越軍轉戰關中,復從諸侯入關。」
秦朝滅亡後,項羽封吳芮為衡山王,但因楚、越有舊隙,擔心閩越強大對楚不利,不封無諸為王,而搖則僅為都尉。項羽的狹隘使無諸與搖十分不滿,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引兵垓下,助漢高祖劉邦擊滅了項羽的楚軍。
公元前202年,劉邦宣布封無諸為閩越王,公元前200年,搖受封為「海陽齊信侯」,時稱「閩君」或「閩越君」。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漢廷以「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自此搖定都東甌(今溫州市區),重建東甌國,成為甌越中興之祖。漢初因功對無諸和搖封王,閩、甌兩地保留了越人的自治,並不完全服從於中央漢廷。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吳王劉濞聯合七位諸侯王起兵發動反抗,史稱「七國之亂」。劉濞派人遊說東甌和閩越,閩越不從,只有東甌率兵相助。不久,劉濞被漢朝太尉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擊敗,投奔東甌。東甌王受到漢庭的賄賂,派弟弟「夷烏將軍」在丹徒殺了劉濞將功折罪。東甌王因此得到漢廷的赦免,事後將東甌王封為「彭澤王」,將夷烏將軍封為「平都王」。
覆亡
七國之亂失敗後,吳太子劉子駒逃亡至閩越,得到閩越國王郢的保護。劉子駒怨恨東甌國王害死了父親,多次勸說國王郢出兵討伐東甌[2]。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郢出兵包圍東甌城,東甌遣使向漢廷求救。漢武帝問於太尉田鼢,田鼢認為百越人互相攻擊是常見的事,不必前去救援。中大夫嚴助反駁田鼢認為應當救援。漢武帝派嚴助從會稽發兵,從海路馳援「東甌國」,閩越軍聞訊撤退。
東甌國王望為逃避閩越壓力,率領其族屬軍隊四萬多人北上,「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並被降封為「廣武侯」,後成為三國時期位於淮南的山越勢力。漢朝雖然取消了東甌國的分封,但甌越平民百姓仍居住於王國故地,其為閩越所並,並多有人為避戰亂遷徙至周邊東海各島群。
視頻
東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圖說溫州「成長史」(上):從東甌國到如今的溫州,經歷了什麼? ,搜狐,2020-04-28
- ↑ 漢武帝初期的兩次實戰演習,漢軍真的能打嗎?,搜狐,20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