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鬟岩石窟(董建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丫鬟岩石窟》是中國當代作家董建剛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丫鬟岩石窟
打開一幅畫卷很容易,只需一江春水,或幾叢楊柳,幾隻蝴蝶就足夠,接下來便是徜徉其中,盡情欣賞。
我是踏着商於古道前往的。耳機中英國女歌手莎拉布萊蔓的《斯卡布羅集市》「我在春天許了個願……」婉轉、迂迴,把小伙對家鄉戀人的思念,表達得深沉而憂傷。
激起我一腔興奮的是:沿途村鎮移民小區的歌舞與開遍秦嶺山坳那些樓群和桃花。望着山巒春暉,聽着喜慶鳥鳴,我相信,在我之前這幅畫卷,已被春風打開。
托起這幅畫卷的是:秦嶺懷抱移民小區那些旗幟和紅燈籠,以及陽坡盛開的桃花,梨花;重點是草色爛漫的丫鬟岩峰巒,主題是丫鬟岩峭壁上那一排排石窟;此時,它們正在畫卷中詩意蠕動,並與我的敬畏漸漸重合。
風吹草浪,江水如綢,商於古道拽着我繼續前往,依山傍水的丫鬟岩石窟緊貼在一百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寂靜冷峻,無言而高古,從容而堅挺。從其兩百多年前的鏨鑿鏗鏘,到如今這盈盈春光,每一座石窟的昨日影像,都值得我們追憶和仰望。它們就像一塊塊花崗岩石碑,記載和呈現的歲月場景彌久而珍貴。
歷經時光荏苒的丫鬟岩石窟,據傳由當地富戶或「巴人」為了安葬家人僱請鏨鑿工匠所鑿。一些是靠近陝西的蜀漢商賈為了躲避「頭匪」搶掠,花費數月或數年時間鏨鑿而成。歲月蒼茫,它們冷靜面對,時光漫漫,它們依然寂靜。走在每一座石窟當中,你仿佛看見:當年那些躲「匪患」的丫鬟岩村人,正在族長指引下,攜老帶幼從洞窟走出,又驚慌着返回……
在一家洞窟石凳旁,我看着鏨鑿出的鍋灶,神龕,石案以及被灶煙熏黑的窟頂和被雜樹遮掩的天窗。遙想當年丫鬟岩村人,一邊將紅軍傷病員接力賽一般抬進石窟暗藏。一邊督促族人儘快攀登入洞,那擁擠,驚慌,又帶有神聖鎮定感的場景,讓我的敬畏一步三回頭。
在一處石案邊的一汪泉邊,我看着一株裂壁而出的棠棣以及它的水面倒影。我期望在它身旁出現一張或幾張紅軍戰士或平民、丫鬟、長工,管家的臉……我似乎看見一鍋冒熱氣的蔥姜熱湯,正被紅軍衛生員舀在碗中,分別遞在老人和小孩手裡,為逐漸安靜下來的族人驅驅寒,壓壓驚。
我撥開石龕上的草屑和灰塵,讓手指儘量靠近當年那縷縷艾香和艱難歲月……我看見,族長望一眼石炕上的紅軍傷病員,又望一眼先祖牌位便跪下雙膝,他身後的族人跟着跪拜,起誓……隨後,以紅軍傷病員和青年組成的敢死隊舉手宣誓,決不妥協投降。
風從秦嶺吹來,林濤和猿鳴由遠及近。晨曦把大小石窟旮旯照亮。棧道連接處,我仿佛看見,幾名紅軍戰士和一姓族長接過另一姓族長手中的鋪板,搭在通往各家洞窟棧道樁上。再引導每家石窟的人沿着洞口棧道,抓住索鏈,沿着石道有序下山……
一個暖陽天,丫鬟岩前的丹江波浪瀲灩,野鳧戲水。「匪患」消除的丫鬟岩山村人,在山下古道上由村長和族長領着,將在丫鬟岩石窟養好傷的紅軍戰士,一個不少地帶到首長面前,然後依依送別……
時光荏苒,丫鬟岩石窟背靠日月,牽掛依然。靠近或撫摸那些被艱辛和血性磨擦得安靜、深沉的每一條鏨痕、每一段棧道,每一綹澗水,每一張石床……都會讓人肅然起敬。
其實,這些石窟就是懸崖峭壁的心之窗,將丫鬟岩數百年的孤獨,高古和鎮定朝向歲月悄然打開。一張張堅守有序的寂靜石窟,就像一篇篇被時光陶冶的精緻文本,被眾多攀登者在時光上游恭敬拾起,並重新讀出「躲匪洞」和「紅軍洞」的往日經歷。
郊遊的人,沿着國道三三兩兩邊向丫鬟岩石窟邊望邊走動。我猜想,那幾個捏須凝望的老者是否就是當年鏨鑿丫鬟岩石窟的趙家、唐家、或李家族長?那些年齡小一些的是否就是族長們的後輩子孫?時間沒有忘記,是他們以石窟為掩護,以自己的胸膛為溫床,將一批批紅軍傷病員的身體養好,又秘密送回到部隊……
遊人在古道上依然仰望,繼而奮力攀登。有的姑娘采來桃花和柳枝插在鬢角。攀登中的歌聲讓石蹬路一下子順暢起來。談笑間,有人在洞口呼喊,有人在瞭望台前拍照,讓每一處石窟的隱身傳說,讓每一處石窟護佑紅軍傷病員的故事,成為抖音點讚和收藏。
永續站在丫鬟岩峭壁上的百多年石窟,以它那清冷鎮定之眼凝視着秦嶺峰巒與丹江兩岸的日出月落。隨着丫鬟岩山脈百花綻放,隨着綠絨一般的灌木向天際延宕鋪展,隨着凌空而下的瀑流在岩壁上激濺飛揚……丫鬟岩峰巒這幅山水畫卷,遼闊而靈動,嫵媚而芬芳!
作者簡介
董建剛,男,黨員,公務員退休。近年有詩歌、散文、小小說在《星星》《人民文學》《中國校園文學》《陝西日報》《陝西農村報》》和《商洛日報》及香港《文學月報》等報刊發表。散文《這塊土地》被編入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秦農絲語》一書。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