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市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衛市天主堂隸屬寧夏教區,位於中衛市南苑西路,奉聖女小德蘭為主保。始建於1922年,重建於1987年,2011年新建教堂綜合樓與辦公樓。現任本堂神父張新寬,堂區會長韓雅萍,有教友450人。
目前,教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教堂規劃建設不斷加強,教友人數不斷增加,教會活動在宗教政策的指引下,遵紀守法,維護大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風端正,榮主益人,服務社會。在社會上和教會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沙坡頭區宗教局的支持下,堂區設立了愛心小屋,中老年活動中心,為教友和當地居民提供了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2015年教堂主任司鐸由自治區宗教局授予「自治區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6年國家宗教局授予中衛市天主教堂「第三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教堂歷史
1922年,天主教傳入中衛,當時活動場所2處(原址:現大河廠,鼓樓農村信用聯社)始稱「天主教傳教站」到解放前夕,設立教會學校1處,西醫診所1處.1957年教會診所轉並為中衛縣東方紅醫院(今中衛市中醫院前身)。1958年關閉教堂停止活動。
黨的宗教政策恢復後,1987年,原中衛縣人民政府批建教堂一座,教堂面積131平米,附屬房8間,多年後,教堂設施陳舊,地基下陷,成了危房。2009年,在國家宗教局、自治區統戰部、宗教局,市委統戰部、市宗教局的具體關懷指導下,教區李晶主教及賈志軍神父,經多方努力,籌資重建。2011年5月,教堂全部工程竣工,新建教堂為兩座獨立建築,一座為教堂綜合樓,另一座為辦公樓,建築面積共1833.7平米,其中教堂面積為320平米。2011年5月2日,隆重舉行新堂祝聖慶典。
彌撒時間
主日:8:30 平日:7:30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