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的「廣告代言」軼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古代廣告代言 |
中國古代名人的「廣告代言」軼事中國最早的名人廣告出現於何時,目前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名人廣告,着名的「伯樂相馬」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名人促銷行為;漢代女人則開啟了「促銷女」的先河;東晉時期的名人參與商業活動,並不都是商業行為,有時也是一種慈善活動;到了唐宋時期,開始流行起「商業軟文」;明清時代的名人則更盛行名人題字。[1]
春秋戰國時期伯樂開「出場費」先河
孫陽「一旦而馬價十倍」,獲取「一朝之賈」
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戰國時期郜國(今山東菏澤境內)人,後服務於秦國。孫陽是當年的相馬名人,擅長辨識馬的優劣,伯樂是大家對他的習慣叫法。有關伯樂做商業促銷一事,見於《戰國策·燕策》里的「蘇代為燕說齊」條。
蘇代是當時着名的縱橫家蘇秦的弟弟,「伯樂相馬」就是蘇代為燕國到齊國遊說時,給在齊威王面前說話很管用的淳于髡講的一則故事。其內容可謂眾所周知: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守候在市場裡,也無人問津。賣馬人很着急,於是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想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沒有哪個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能繞着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還回頭看它一下,這樣我願意奉送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答應了,真的來到集市,依言圍繞着馬轉了幾圈,離開時還回頭再看了一眼。結果「一旦而馬價十倍」,馬不僅賣了,馬價還暴漲十倍。
蘇代講此故事的用意,儘管不在名人的商業廣告價值上,卻給中國廣告史提供了一個非常形象、鮮活的成功案例。從所述來看,賣馬人頗有商業頭腦,十分了解「名人效應」的作用,僅僅花費「一朝之賈」,即一天的勞務費,便請到了當時的相馬專家伯樂,實現了賣掉馬的商業目的。賣馬人給伯樂的「一朝之賈」,在現代叫「出場費」,這也開了中國名人參與商業行為拿「出場費」的先河。
漢代女名人也做「促銷女」
卓文君留下「文君當壚」的千古佳話
現代廣告喜歡使用漂亮的女明星代言做廣告,古代亦然。過去女性喜歡用的一種叫「玉搔頭」也叫「玉撓頭」的首飾,能得以流行,便與一位漢代名女人有關。
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夫人很漂亮,她喜歡用玉簪修飾髮型。有一次劉徹去看望李夫人,他走近李夫人身邊時,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撓頭髮。此事傳出後,宮妃紛紛用玉料來打制簪子,希望獲得皇上的寵幸。「玉撓頭」由此在漢代流行起來,玉料的價格因此成倍上漲。
此故事見於《西京雜記》「撓頭用玉」條。玉價成倍上漲,或是玉器商人利用了當時李夫人受寵故事,大作廣告的結果。
李夫人的「代言」行為,嚴格說起來並不具備真正的商業廣告性質。但在漢代,女明星、女名人參與商業活動,確已不新鮮。
漢代餐飲業已很繁榮,街頭酒店受到普通消費者的歡迎。這時的酒店經營者頗有創意,在店前面壘起高台,即所謂的「壚」,然後把大酒罈子放置於上,還讓一名漂亮的女子站在旁邊,以吸引眼球。這樣的女子,在現代叫「促銷小姐」。當時名聲遠播的大才女、大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便曾當過「促銷女」。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當年大才子司馬相如,與當時17歲的卓文君私奔後,為了謀生,在四川臨邛盤了一家酒舍,開了個小酒店。司馬相如洗盤子,卓文君則站到店前的酒罈旁邊攬生意,「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典故由此而來。
「文君當壚」,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卻是古代女明星參與商業活動的經典案例。現代流行的女星為某一品牌的商品站台,無非是「文君當壚」的現代版。
東晉時期出現「慈善廣告」
王羲之「題扇贈老姥」,「人競買之」
古代名人參與商業活動,並不都是商業行為,有時是一種慈善活動。有「書聖」之譽的東晉着名書法家王羲之,生前便曾利用自己的名家身份,為一個賣扇老婦人做好事,免費為她賣的扇子題字。
據說有一天,王羲之散步到紹興城裡的一座石橋上,見一個老婦人提着一籃竹扇,在橋頭叫賣,但好久也不見有人來買。王羲之遂上前對老婦人說,如果在扇子上寫上字,應該好賣些。老婦人同意了,王羲之便在每隻扇子上題寫5個字。老婦人起初還有點不高興,王羲之告訴她,你就說這字是王右軍寫的,每隻要價「百錢」。老婦人依言說了,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
王右軍,是人們對王羲之的別稱。這則故事叫「題扇贈老姥」,在浙江紹興廣為流傳,紹興有一座石拱橋,名叫「題扇橋」,傳說就是王羲之當年為老婦人題扇的地方。
王羲之「題扇贈老姥」史有出處,見於《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題字後,這位老婦人賣扇子時打出王右軍的名頭,十分好賣,即所謂「姥如其言,人競買之」。
唐宋時期流行「商業軟文」
蘇東坡為「饊子」賦詩「縴手搓來玉色勻」
唐宋時期,商業活動中利用名人效應現象更為突出。這一時期,請名人為商品作賦吟詩,成為一種潮流,酒、茶、食物等都曾通過名人效應得以推廣。
當時不少名人留下來的詩作,在今天看來都屬於廣告中的「商業軟文」。着名詩人李白的《客中行》,就是專為蘭陵(今山東臨沂境內)出產的一種酒而寫——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蘭陵酒本來就有點名氣,經李白這麼一寫,名氣更大了。而李白當年的「代言費」,也許僅是酒家請他免費喝一頓酒。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大概是古代名人中作「軟廣告」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從茶葉到饊子,再到豬肉,他都曾作過推廣。當年海南儋縣有一老婦人製作的環餅,即時稱「寒具」、俗稱「饊子」的一種油炸食品,非常好吃,生意卻非常不好。蘇東坡被貶謫於此後,給這家鋪子寫了一首《寒具》詩——
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經蘇東坡這麼一寫,這家鋪子生意一下子好了起來。有學者認為,《寒具》一詩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廣告詩」。
但在蘇東坡所推廣的食品中,影響最大的還是豬肉。當年蘇東坡因為「烏台詩案」被貶湖北黃州,生活相當清苦。那時,當地人不太喜歡吃豬肉,肉價很便宜,蘇東坡卻視之為美食,不僅帶頭吃豬肉,還大力推廣吃豬肉的好處和做法,寫下了着名的《豬肉頌》——
淨洗鐺,少着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着名的「東坡肉」,據說就是蘇東坡在黃州期間吃出來的。
明清時期盛行名人題字
鄭板橋開創書畫交易新模式,「畫竹多於買竹錢」
明清時期,名人廣告就更多了。如當年已大有名氣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在家中張貼一則自己擬的「廣告」,為自己的作品促銷——
「幅六兩,半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
不過,這在當時並不叫「廣告」,而是雅稱為「潤格」,實為「價格表」,明碼標價,索取報酬。古代文人多不屑談錢,鄭板橋所為十分另類,但從商業廣告角度來看,無疑開創了中國書畫交易新模式。
據說,怕人不理解,鄭板橋當時還在「廣告」旁邊附了一首詩——
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
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明清時期,商家比較喜歡使用「名人題字」這種形式來促銷、擴大影響,這種風氣一直影響到現代商業行為和廣告模式,而名人也樂於這麼做。
北京的「六必居」出現於明朝中期,由山西臨汾趙氏兄弟創辦,起初經營六種生活必需品,故名,後來又經營醬菜等。其招牌上的「六必居」仨字,便是當時權臣嚴嵩手書,自掛上後,六必居聲名鵲起,生意越做越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