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科學普及專業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科學普及專業委員會,由中國地質博物館發起,於一九八0年五月四日正式成立,掛靠在中國地質博物館。

主要工作內容

統籌規劃和組織地質科學的普及任務;

對各地方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的業務工作,予以協助和指導

負責籌備、組織、舉辦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包括每兩年一次總營活動;

組織、參與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協開展的「世界地球日[1]」、「科技周」、「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動;

組織地質科普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的學術交流活動。

相關資訊

中國地質學會成立100周年:百年地學科普 今朝再續新篇

我們衣食住行中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以上的生產資料,都與礦產資源密切相關。樸實而接地氣的地質科技工作關係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是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回顧百年地學之路,如何豐富科普內容、提供精準服務,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如何促進地學事業壯大,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地質學會以使命擔當完成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健全科普組織機構,有力量有保障

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之際,就將促進科學普及作為學會的根本職責。1936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第一個地方分會即北平分會。目前,已經有31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地質學會,部分省級地質學會設有科普工作委員會並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3個學術機構——專業委員會,截至2022年發展到63個分支機構,且有超過一半的分支機構將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並委派專人負責。在學會領導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保障了科普工作的蓬勃開展。

為進一步鞏固和夯實學會科普工作優勢,提升科普能力水平,2021年在學會辦事機構專門成立「科普與會員服務中心」,集中負責統籌協調推進學會各級組織科普工作,推進地學科普基地及研學工作發展,做好地學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普獎勵工作。

組織機構日漸健全,基層「抓手」不能鬆懈。中國地質學會地學科普研學體系初步建成,目前地學科普研學基地(營地)總數達到63家,並全部納入學會科普工作支撐推進體系。

2022年,學會科普重點是在中西部地區、特色領域優先建設地學研學科普基地(營地)。

學會還評選出14條具有影響力的地學科普研學精品線路,吸引更多公眾走進科普教育基地,專門建設了1支能勝任地學科普研學課程輔導的導師隊伍,更好地服務中國地質學會會員[2],服務廣大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

品牌活動中的科普亮點,精彩紛呈

今年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4月18日,中科院院士、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劉嘉麒與小學生「透過火山看地球」的科普活動開啟了中國地質學會全年系列科普帷幕。

「世界地球日」是中國地質學會推動並已連續開展近30年的品牌科普工作,目前已成為全國大型科普宣傳活動之一。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期間,學會積極組織開展宣講、展覽、諮詢等一系列豐富多彩主題宣傳活動,各省級學會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為不同人群普及地學科學知識。

今年的地球日科普活動是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系列紀念活動之一,推出了「百年華誕之地質人」「百年華誕之地質美」「百年華誕之地質學」「百年華誕之冬奧與地質」等四大專題活動。

近年來,學會着力加強14支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建設,重實效,謀熱點,積極開展專題科普講座以及出版科普圖書、科普文章、科普畫冊和科普視頻等形式多樣的地學科普活動。

在各自首席專家、團長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高質量科普工作,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科普工作品牌擔當。

63個分支機構也積極參與地質科普行動。例如,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聯合開展岩溶科普活動,增加小記者們對岩溶、環境以及居住城市的了解;設計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研學路線」獲評中國地質學會首批精品地學研學路線。

建設地質文化村(鎮)是推進地質調查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目前,學會評選授牌26個地質文化村(鎮),在行業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為地學服務建設美麗鄉村、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除建設地質文化村(鎮)外,認定富硒土地也是學會着力打造的新科普品牌。去年評選認定首批30個天然富硒地塊,為地學工作深入鄉村一線創建了新的科普陣地,進一步豐富了地學知識在基層生產生活和農業農村發展工作中的科學普及與推廣工作。

此外,中國地質學會充分利用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全國科普日、防災減災日等科普品牌項目的社會效應,在內容和形式上推陳出新,針對社會、地學的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打造「互聯網+科普+地學」模式,資源互融共享

中國地質學會為滿足科普愛好者需求,組織編寫和出版了多本科普讀物。其中包括《生命進化史》三部曲、《鹽井傳奇 恐龍故鄉——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礦物珍寶》《廣西地質之最》《天地科普曆書》《華北地區地下水》《科普通鑑》系列科普叢書等。

這些科普資源深受公眾喜愛,但如果不做推廣,受益者只能是小部分人。中國地質學會創新科普思路,全力打造「互聯網+科普+地學」模式,改版了中國地質學會科普網頁,設置了豐富的科普內容,宣傳展示科普視頻、地學科普基地、科普獎和各種地學科普活動等,為社會公眾提供更豐富的科普資源。同時,學會繼續加大對現有微信公眾平台的支持,進一步完善地學科普網,設計開設新欄目、新功能,不斷提升科普精準推送的品質和水平。

另外,中國地質學會積極向中國科協推薦優秀科普基地和科技服務團隊。日前,由中國地質學會推薦的李四光紀念館、南京地質博物館等6家單位成功入選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由中國地質學會組織申報註冊的4支地學科技服務團隊成功入選中國科協2022年首批「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

未來,中國地質學會將繼續積極響應中國科協要求,認真履行科普職責,豐富地學科普內容,強化科普資源共享,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為普及地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