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文學史 | |
---|---|
中國文學史,是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行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國文學史 [1]
定價 38.80元
出版社 高等教育 [2]順序排列]
作者 袁行霈
出版時間 2006-5-1
ISBN 9787040164800
頁數 426
副標題 中國文學史
叢書 中國文學史(第二版)
內容介紹
《中國文學史》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文學史》深入描述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將中國古代文學置於廣闊的中國文化背景中進行研究與探討,具有開放性和前瞻性。
這次修訂,在保持原來的編寫宗旨、指導思想、體例、框架、特色、結構和篇幅的前提下,彌補已發現的缺失,使之更加完善。修訂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修正明顯的錯誤;二、審慎地增加新的資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三、進行必要的增刪,使體例和文風進一步統一。
作品目錄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緒論 第一節 文學的自覺與文學批評的興盛 文學自覺的標誌 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 從文體辨析到 總集的編纂 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 新的文學思潮
第二節 動亂中文人的命運與文人的風尚 亂世與亂世文學 文人多遭殺戮的命運 藥與酒:生死主題、求仙主題、隱逸主題 。
第三節 門閥制度與門閥觀念下的文學創作 士族與庶族的對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學家族 宗族與倫理 第四節 玄學對文學的滲透 擺脫兩漢經學的束縛 自然與真 言意與形神 魏晉風流:穎悟曠達真率之美 從玄言到理趣 。
第五節 佛教與佛經翻譯對文學的影響 佛教的傳入與佛經的大量翻譯 文人與佛教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想象世界的豐富 故事性的加強、四聲的發現、詞彙的擴大、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歷程 建安、正始文學 兩晉文學 南北朝文學 魏晉南北朝 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章 兩晉詩壇 第三章 陶淵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謝靈運、鮑照與詩風的轉變
第六章 永明體與齊梁詩壇 第七章 庾信與南朝文風的北漸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第一章 南北文學的合流與初唐詩壇 第二章 盛唐的詩人群體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曆詩風 第六章 韓孟詩派與劉禹錫、柳宗元等詩人 第七章 自居易與元白詩派 第八章 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 第九章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第十章 晚唐詩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隱 第十二章 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文學史年表研修書目。
《中國文學史》讀後感想
《中國文學史》這本書是由在新亞書院的老教授錢穆先生和他的學生葉龍先生共同完成的,雖然只是錢穆先生講述和葉龍先生記錄整理,只是錢穆先生自己獨特的見解,但這本書仍是不失風采。
錢穆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直至今日,我國還未有一冊完全理想的文學史出現。」當然,雖然世界上不會有一部完全十全十美的文學史,但是,對我來說,錢穆先生講述的文學史就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第一冊有獨立見解的文學史。
本書開頭寫中國文學的起源是詩歌,亦即韻文先於散文,西方亦然。是最早起源於唐堯虞舜之時,如: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上詩錄自《古詩源》,但年代以無法考證,所以,要講文學,須從《詩經》三百首講起。
古人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經》分為「風」,「雅」,「頌」,「風」是社會的,「雅」是政治的,「頌」是宗教的。
「賦」是直指其名,直敘其事的意思。如:葛覃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
維葉萋萋,黃鳥于飛,
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孔子喜歡詩經中的「二南」(即《周南》和《召南》<其實《詩經》不是孔子編纂,他只是將以前的詩記錄下來也已>。),所以他常鼓勵學生多讀《詩經》。
讀《詩經》是有方法的,要先養成自己的性靈。讀《詩經》時不可一字一句直講。所謂「詩言志」其實是抒情,欣賞中國文學時,要心領神會,並必須迎合作者之情意。
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尚書》記言,《春秋》記事,為我國兩大史書,它們在文學上均有很高的地位。
《尚書》中《堯典》《禹貢》為極早之作品,《盤庚》較可信。但它們都有些可疑之處。我國正式文化起源可從西周說起,因《詩經》與《尚書》均出自西周。
孟子說:「《詩》亡而《春秋》作。」《春秋》是記事的,此書乃斟字酌的,有其文學意味,亦有其法律性。孔子《春秋》亦可說是我國修辭學之開始。
「《春秋》辯理,一字見義。」因此,漢代時人們有所謂春秋判獄,作為法律判案之用。
我國文學史上,韻文與散文之演變各有不同之現象,即韻文是漸往艱深的路上走,如《詩經》易讀,到屈原的《離騷》《九歌》則較難讀,再進而到《兩都賦》《兩京賦》則更難讀;至於散文,則其演變之趨勢是漸往平易的路上走,《尚書》難讀,到《左傳》則較為平易淺近了。
所謂子,則是指先秦諸子,或稱諸子百家,即是指思想家或哲學家,諸子百家所作的散文水準均極高,諸子中首位即孔子。
《論語》其弟子所筆記,文學價值極高,如: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最後兩句「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實含有詩意,這是詩人的胸襟,這叫吐屬。
我們寫文章,不可用土語俗語,不然會失去意境。
讀文學史,先要通文學才好。
今日如有人說,某人思想落伍
了,這不對,意見可以說落伍,可有反對、不同的;但知識是真理,是永遠存在的,而「落伍」「潮流」等口號只是政治運動的玩意兒。有了好學之志,出了大學,習慣已養成,就可造學問了。
讓我們遙想,錢穆先生在新亞書院的課堂里吐出那一句:
直至今日,我國還未有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
他哪是在談文學史,他談的,是自己的生命如何蹚過那個時代。
中國文學史朝代順序排列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bai家 ,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歷史,也有各自的價值與成就 ,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維吾爾族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傣族的《召樹屯》、彝族的敘事長詩《阿詩瑪》、蒙古族的敘事詩《嘎達梅林》等,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 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於西周初年 ,最晚的產生於春秋中葉。緊接着,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的光輝代表,就是偉大的詩人屈原。
《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帶有民間文學剛健清新風格的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誌。
《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都是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中的瑰寶。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這種詩體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詩的產生要晚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
經過齊梁間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準備 ,到唐代,近體詩進入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古體詩和近體詩全面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
中國詩歌同音樂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兩者的關係發展變化經歷了以樂從詩 、采詩入樂和倚聲填詞3個階段 。倚聲填詞是詩與樂各自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組合。詞,是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 。
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到宋代 ,詞的現實內容和表現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的程度,成為可與唐詩並列的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出現了蘇軾等一大批傑出的詞作家。
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能力。而以胡樂結合北方民間的俚曲 ,配入通俗 化語言而形 成的新詩歌樣式——散曲,引起了人們新的興趣。散曲大量吸收民間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市民文學色彩,並且具有以往詩歌中少見的詼諧和幽默,給詩壇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發展 ,成為中國詩 歌史上最興 盛的體裁之一 。宋詞、元曲興起以後,傳統詩歌仍在創作,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詩作,而且各具特色,但總的成就都沒有超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