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下「閹雞」人(米麗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鄉下「閹雞」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鄉下「閹雞」人》中國當代作家米麗宏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下「閹雞」人

一陣一陣急促而尖銳的單音聲,劃破村野寂靜的午後;這耳熟能詳的短笛聲,飄入農戶的期待中,大家都知道是一月一次,定期下鄉的「閹雞人」來了。於是,將籠子裡待閹的雞仔抓出來,雞仔已長到超過拳頭般大,也退去了黃絨絨的細毛,換上褐色斜紋的羽毛,小山般冒出的紅潤頂冠,清楚顯示是只小公雞。

閹雞的騎着老爺單車,一身灰色裝扮,斜掛着內有簡單手術工具的黑布袋,一付仙風道骨,華陀在世的風範,就在陽光清淺的樹蔭下,展開了別開生面的「生命改造進行曲」。

閹雞的抓起雞仔一瞄,知道「條件」成熟,並以坐姿用腿夾住雞雙爪,一手握住雞翅,看準雞腿後下側部位,拔除幾根羽毛後,以長柄小刀隨手一划,也劃出一陣驚異的眼光。接着用一有活套的竹筷伸入雞腹內,輕輕一扯,帶出一粒花生仁大的白色丸子,放入小玻璃罐中,顯然這是他應享的戰利品。最後手沾一點唾液輕抹雞腹傷口,就將雞仔「丟」在地面上。手術過程又准又快,不到二分鐘,不見一滴血,更神奇的是,雞仔拍一拍翅膀,若無其事,徑自走開,讓人在瞠目結舌中,還來不及回神,他又完成了第二隻、第三隻,彷佛在變魔術,卻比魔術更有張力。

「閹雞」是一項古老行業,似乎有農村開始就已存在,它是依附在農村生態中延續下來的。在那「晨聽雞鳴,夜聞狗叫」的農業時代,哪一家不養了一群雞鴨?傳統上以野放形態,任其自行覓食,活動力大,成長期慢,到了可出售時,不過三五斤重,或許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老祖先傳下來的閹雞術,就應運而生。

的確,閹過的雞隻成長快速,比正常雞大上一倍,「有份量」堆起的成就感,讓人難掩收穫膨脹的喜悅。

然而,非順其自然的改變,必然失去原有的特質;因此「相貌堂堂」的閹雞,實質是「虛有其表」,就像是一個神色散渙的巨人,迷失在笨拙恍惚的遲鈍中,呆若木雞的形貌,更失去羽族應有的丰采。

[1]

作者簡介

米麗宏,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