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健走-人稱最完美運動,有別於登山健行,健走是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中,無需花錢、適合男女老幼、隨時隨地皆可進行,是全球公認最方便、最大眾化、最容易養成習慣的運動方式。[1]
健走是個相當好的運動選擇,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升骨密度、燃脂減重、預防失智、慢性病等,也可以讓我們提振精神、思慮清晰、遠離憂慮。
但健走並不僅僅只是有走就好,如果沒有維持一定速率,或運動時間不夠長都可能是沒有用的,健走通常需要花 30 分鐘、1 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心跳也是重要的指標,計算方式是( 220 – 年齡 )x 60 – 70% = 建議心跳數。如果不知道怎麼計算,那就是「比平常走路更快一點,會流汗且微喘」的狀態。[2]
目錄
養成運動習慣,健走從結合生活開始
健走是最貼近生活習慣的運動模式,平常不論是到市場買菜的步行、上下班趕路的快走或是晚飯後的散步都可以是健走習慣的開端,只要搭配生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都能輕鬆踏入健走的世界。
健走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運動健走」、「長距離健走」以及「生活健走」等,三種類型的健走有速度、距離與適合對象的差異。
如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建議先從「生活健走」開始;若已經有規律健走且想要增加一點挑戰性,則可以嘗試「運動式健走」;
另已經有運動習慣的人,則可以選擇「長距離健走」。依每個人不同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走方式,才能真正獲得健走的好處哦!讓我們一一認識不同健走的特色與方式吧!
生活健走,融入生活走出健康!
在生活中稍微增加一點步行量,不拘泥於距離、時間、速度。也許每天上班搭車提早一、兩站下車,多走一段,或者晚上散步時,陪著家中長輩多走兩圈公園。
這樣就能不知不覺的養成健走習慣,並且越走越多、越走越遠,也讓健康更簡單地走進生活中。
運動健走,走出成就走出挑戰!
當養成「生活健走」習慣後,也許可以增加一點難度。這時「運動健走」就可讓你稍稍挑戰自己。邁開步伐,維持一定的速度,也許會感到有一點喘,但也顯示已經達到訓練心肺功能。
適度的鍛鍊,讓身體適度的感受刺激,接受挑戰!這時候健走不再只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漸漸成為自我挑戰的樂趣。
休閒健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長距離健走」又可稱為「休閒健走」,除了健走速度外,更強調的是健走環境中的美好風景,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的靜下心關注週遭的美麗的世界了呢?
休閒健走雖然較花時間,卻是重新擁抱大自然的絕佳運動方式。悠閒的步調,一邊觀賞、一邊探險,在周邊美景陪伴下,相信你也會不知不覺愛上健走![3]
健走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運動不足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身體活動量不足和罹患慢性疾病有關,而健走卻是最易融入生活中,健走能帶來的好處:
1.控制體態:
健走是規律、動態的有氧運動,可以讓身體大量的肌群同時運動,保護脊椎、維持軀幹的穩定,減少下背痛,還可以增加熱量消耗,有利於控制健康的體態。以健走來說若走6公里,只要90分鐘,就能消耗300大卡熱量。
2.預防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及體重過重為心臟疾病之主要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健走能夠改善血糖、血壓等生理數值,也發現健走比慢跑更能改善血壓、血膽固醇,進而預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3.減少衰弱症:另外年長者也需要特別注意,根據衛福部統計,75歲以上年長者,有超過15%的人有一項以上的衰弱症狀,包含體重減輕、下肢功能衰退、精力降低。衰弱症使得銀髮族老化加快,導致不良的健康結果發生,像是跌倒、失能等等。此外體重、肌肉流失的同時,也代表骨質疏鬆症、肌少症更容易找上門,健走雖然強度不高,但作為踏入運動領域的第一項項目是最恰當的了,透過健走運動,具有適當的刺激,讓我們的肌肉、骨質都可以更容易吸收養分,帶著家中長輩開始養成健走習慣,找回更有活力、更健康的身體吧!
4.預防憂鬱症:對於上班族來說,只要維持規律且超過15分鐘的健走運動,可以刺激我們體內腦內啡的分泌,幫助我們調整情緒、舒緩壓力,只要每天輕鬆地走走,相信會讓我們有更多正能量,勇敢面對每一天的挑戰。[4]
健走姿勢要點
- 頭部:雙眼直視前方,下巴微縮。
- 頸部:頸部與肩膀放鬆。
- 軀幹:身體挺直不駝背,挺胸收小腹。
- 手臂:手臂彎成 90 度,手握空拳並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
- 臀部:走路時,收緊臀部。
- 腿部:著地時膝蓋些微彎曲,腳跟先著地 ➡︎ 接著重心移到腳掌、腳趾 ➡︎ 踏穩後再抬起另一條腿。
- 腳尖:腳尖朝前方,不要外八或內八。[5]
健走的正確姿勢與要領
健走被認為是最容易上手、任何環境下都可以進行的有氧運動,穿上舒適的運動服和鞋襪、帶杯水壺,隨時都能出發。雖然跑步同樣是容易上手的有氧運動,且許多研究指出跑步的運動效益比健走好,但對於因運動受傷或體重過重而無法跑步的人、想瘦身的人、想循序漸進邁向跑者生涯的新手而言,健走這項再適合不過。但先別急著走!要清楚健走促進健康的重要關鍵是姿勢的正確性,開走前,先看看怎麼「走」最恰當。
健走大原則
1 時間:扣除暖身與緩和時間,每次至少15-20分鐘,最好達20-30分鐘 2 頻率:每周5天,累計150分鐘以上 3 強度:呼吸和心跳加快,到達微喘但仍可以說話
身體各部位姿勢
全身:身體打直同時放鬆,從心裡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頭部: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公尺處。
手掌:避免握拳過緊,雙手輕鬆自然地擺動。
手臂:雙手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配速,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核心:核心力量是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健走時,使用你從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
雙腿:將一腳踏在身體前方適當距離(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隨著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你的身體重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別鎖住膝蓋。[6]
正確的健走方式
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想走就走。每天健走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健走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7]
1.選對好鞋
健走雖然是低衝擊運動,但鞋子的避震功能仍然很重要,慢跑和健走的運動方式很接近,慢跑鞋能承受更高的衝擊,因此拿來健走也很合適。其他像質料輕、透氣、柔軟,也都是一雙健走鞋的基本條件。
2.注意姿勢
正確的姿勢可以確保肌肉達到最佳運動量,也可使你移動更快速。
幾個要點:抬頭挺胸,保持頸部與肩膀放鬆,雙手微微握拳、手肘彎曲約90度,肩膀前後擺動幅度不要超過耳朵,手臂自然前後擺動帶動步伐。
跨步時腳跟先落地,腳掌向前滾動,然後腳尖使力向前推開,腳尖踢出的幅度勿過大,如此既省力,又能減輕對關節的衝擊。
3.調整速度
健走剛開始的5分鐘內,以緩慢的步伐幫助自己暖身。接下來,稍快的小步伐可以燃燒更多卡路里,試著維持這種速度走個2、30分鐘。
根據研究,健走速度達每小時4.8~6.3公里,相當於每分鐘90~120步,持續15周就能有效提升總骨密度0.4。不妨以這速度為目標。
4.健走結束記得要伸展
伸展可幫助放鬆肌肉,並加速代謝廢物。
●站姿前彎:雙腿打開與骨盆同寬,雙手在背後交扣,肩關節往後收,然後身體前傾,頭部儘量靠近大腿,兩手臂往前推。膝蓋微彎,保持彈性,雙腳踩穩地板,臀部儘量往上推。停留10個呼吸。
●下犬式:四足跪姿預備,臀部上抬,讓臀部、肩膀、手臂一條直線。大腿後側肌肉如果太緊,膝蓋可以微彎,腳後跟儘量往下踩。停留10個呼吸。[8]
設定目標,培養健走習慣
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設定可達目標並逐步增加目標值,不論是為了健康、釋放壓力,或者只是為了培養規律運動,健走都是最佳的運動模式。
健走計畫最重要的是融入生活,再來是持之以恆。建議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如:每天提早20分鐘出門上班,多走兩站公車站,或者每天飯後悠閒的時間,穿上運動鞋到公園繞繞、走走。
再來就是規劃健走的時間與距離,例如安排在每週的二、五、六,才能養成新的好習慣,讓自己成為健走達人![9]
持杖健走,運動效果加倍
在一些失智症交流中心或失智症患者所聚集的活動上,也會加入北歐式健走或持杖健走的項目。這是只要透過兩根健走杖支撐,就能讓失智症患者或身體障礙者也可以愉快地走路的健走方式。
這些走路法得使用專用的健走杖,並且需要可以用兩手拿著健走杖行走的空間,因此比起單純的走路,的確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 不過兩手拿著健走杖行走,可以增加上半身的活動量,因此據說比起一般的走路,能獲得最大高達一‧五倍的運動效果。順帶一提,上半身的運動量更是可能增加到十倍之多。[10]
視頻
自然擺動肩放鬆,健走的正確姿勢【簡文仁老師 勇腳健走術】
正確的姿勢 | 健步走教程
- 健走 #三高 #心血管疾病
健走比慢跑還有用!走得好可跟3高說拜拜|健康小撇步
參考資料
- ↑ 認識健走,健走-希望基金會
- ↑ 健走,健走-Heho健康
- ↑ 養成運動習慣,健走從結合生活開始!,健走-好食課
- ↑ 健走好處多,輕鬆走出健康生活!,健走-好食客
- ↑ 健走姿勢有要點,健走 - Heho健康
- ↑ 秒懂健走的正確姿勢與要領,健走-運動星球
- ↑ 健走原則,健走-國民健康電子報
- ↑ 健走原則,健走-國民健康電子報
- ↑ 設定目標,培養健走習慣,健走-好食課
- ↑ 這樣健走,運動量竟多10倍,健走-早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