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兔死狗烹 |
tù sǐ gǒu pēng |
近義詞 :鳥盡弓藏 反義詞 : 出 處 :《史記》 體 裁 :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
兔死狗烹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是tù sǐ gǒu pēng 野外的兔子已經被捕獲完了,不再需要獵狗,可以將之煮來吃。常常用來比喻事情大獲成功後,把有功勞的人拋棄或是直接殺掉。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兔死狗烹」和「鳥盡弓藏」雖然同樣出自這一個地方,但意思卻不同,因為在鳥盡的時候,弓是用來收起來的,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害,但狗的命運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沒有作用的時候,還會被主人烹來吃了,連性命都不保,這就是兩者不一樣的地方。
背景
越王勾踐的大夫范蠡,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陶朱公,曾為越國鞠躬盡瘁,使得越國得以打敗吳國,成為霸主。對越國來說,范蠡可是個大功臣,本來他是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是范蠡卻沒有這麼做,他寧願捨棄這些虛浮縹緲的東西,而自行引退,過着淡泊的生活。就在眾人一片惋惜聲中,范蠡又托人帶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同事大夫文種,他勸文種也捨棄功名富貴,以免招惹災禍。范蠡為什麼會這樣勸文種呢?原來,他早就看出越王是個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樂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從信中這幾句話引申出來的。
原文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1]
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爭霸。一開始的時候,越國實力不足,被吳國打敗,被迫向吳國求和臣服。越王勾踐為奴三年,被放回越國。經過勾踐十年臥薪嘗膽,改革內政,整頓軍務,任用大夫文種、范蠡等人,國勢逐漸變強,趁吳王與晉國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時,一舉殲滅吳國,一雪前恥。吳王夫差棄城逃走,但是仍不甘心,在此期間多次向越國求和。當時的大功臣文種和范蠡自然是不會善罷甘休,要一戰到底,徹底殲滅吳國。
吳王夫差無奈,給范蠡寫了一封信:「飛鳥被殺光了,弓箭自然得藏起來;兔子都獵光了,獵狗再無用處,可以殺來吃了;敵國滅亡了,幫助君主出謀劃策奪天下的謀臣也就沒了用處。兩位為什麼不讓吳國存留下來,好讓自己日後有個轉圜的餘地呢?」
文種、范蠡自然是忠心耿耿的待在越王勾踐身邊,並且一舉將吳國滅亡。眼看大勢已去,吳王夫差拔劍自刎。勾踐滅掉吳國之後,舉行所謂的慶功宴之時,發現大功臣范蠡沒有到場,不知去向。勾踐派人尋找,第二天在太湖邊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於是人們就想當然的以為范蠡是投湖自盡。沒過多久,文種收到一封信,上面寫着:
「飛鳥被殺光了,弓箭自然得藏起來;兔子都獵光了,獵狗再無用處,可以殺來吃了;現在吳國已經滅亡,身為謀臣的我們再無用武之地。而且就越王為人而言,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安樂』。文種大夫至今還不離去,難免日後會招致殺身之禍。」
到了這個時候,文種才知道範蠡還活着,只是隱居在某個地方。對於范蠡的忠告,文種也不盡然,但是他也開始稱病不上朝。日子久了,越王勾踐就起了疑心。某一日,越王勾踐來到文種家中探病,走的時候留下一把劍。文種仔細一看,劍鞘上刻着「屬鏤」二字,恰好是當年吳王夫差逼迫忠臣伍子胥自殺時所用的那把劍。自此,文種明白越王的意思,悔不當初。要是聽了范蠡的話,何至於落得今天的下場。
無奈之下,文種只得拔劍自刎,遺恨終身。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意的范蠡,現在不知道在哪個地方逍遙快活呢!
視頻
兔死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