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
|
作品名稱: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
據清代無名氏《賃廡筆記》記載:「納蘭眷一女,絕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容若愁思鬱結,誓必一見,了此夙因。會遭國喪,喇嘛每日應入宮唪經,容若賄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宮,果得彼妹一見。而宮禁森嚴,竟不能通一語,悵然而出。」[1]
詩詞正文
“ | <相逢不語,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暈紅潮, 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 直為凝情恐人見。 欲訴幽懷, 轉過回闌叩玉釵。 > |
” |
—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古詩文網> |
譯文
相逢時你默默不語,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輕顫。容顏嬌羞而紅潤,鳳翹斜插在你的鬟間。
等到想要低聲喚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別人看見。想要一訴離愁,可你已轉過身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闌輕叩。[2]
賞析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寫人物則是少見,且是極為困難的。而這首詞,卻以精煉的筆觸,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愛的少女的形象。詞的上片側重靜態的刻畫,寫出了少女外貌的美麗動人。下片側重於動態的摩畫,將其一剎那間複雜嬌羞的心理表現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動感人。
闋開頭四字便採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一幅緊扣心弦,相愛者偶然相遇,心事卻難以訴說,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遠走的場景。這種神態,恰是人物內心矛盾的真切表達,盡見苦悶之狀。第二句通過細節描寫寫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帶露的芙蓉一樣搖曳生姿,後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間臉飛紅暈,抖動的玉釵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靜態人物素描。下闋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難見面,「待將低喚」,可是聲音還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見」。可如此分開又心存不甘,於是抓緊時間,轉過迴廊,在不顯眼的地方輕叩玉釵。這暗示的舉動,在滿是溫情的心中又深蘊着萬般無奈的悽苦,那是心上不變的暗號,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實有時候,絕了心念,也不是壞事。
這首詞在藝術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寫的成功,塑造了一個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寫肖像,她是那麼可愛,簡直就是一朵帶雨滴的荷花,臉龐羞得泛起紅潮,就更加嫵媚迷人。乍一相逢,機會難得,有多少話要互相訴說,但又怕別人看見,只好匆匆離開。動作描寫,生動再現了少女輕叩玉釵的舉動,不是輕佻,而是少女內心複雜活動排解矛盾後做出的重大決定,即情定終生。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少女複雜的內心世界。
是環境描寫,把人物限定在迴廊的一個典型的環境裡,使這場會面更加難忘。就是在這個迴廊里,他們幽情暗結。也許是初戀使人難以忘懷,在《虞美人》一詞中他寫有「迴廊一寸相思地」;在《紅窗月》次中寫有「猶記迴廊影里誓生生」。因此,迴廊也就成為這首詞的一個重要意象。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參考資料
- ↑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古詩文網
- ↑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最經典的相思詞 開頭兩句便驚艷了世人 讓人潸然淚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4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