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頭紫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單頭紫菀 | |
---|---|
圖片來源 |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0348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單頭紫菀 漢語拼音:Dān Tóu Zǐ Wǎn |
單頭紫菀,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AsterturbinatusS.Moore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止痢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痢疾。[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單頭紫菀
拼音名:Dān Tóu Zǐ Wǎn
英文名:Herb of Turbinate Aster
別名:喉風草、百條根、牛舌草、打風草、野白菊、一枝香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出處
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采,鮮用或扎把曬乾。
原形態
陀螺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有根莖。莖粗壯,常單生,被糙或有長粗毛,下部有較密的葉。下部葉在花期常枯落,葉片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長4-10cm,寬3-7cm,先端尖,基部截形或圓形;漸狹成4-8cm稀12cm,寬1-3cm,有淺齒,基部有抱莖的圓形小耳,先端尖或漸尖;上部葉小,卵圓形或披針形;全部葉兩面被短粗毛,下面沿脈有長糙毛;中脈在下面突起,有離基三出脈及2-3對側脈。頭狀花序直徑2-4cm,單生或2-3個簇生上部葉腋,花序梗長1.5-5cm,有密集而漸轉變為總苞片的苞葉。總苞倒錐形,長10-12mm,徑10-18mm。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常帶紫紅色,有緣毛;外層卵圓形,先端圓形或急尖,內層長圓狀線形,先端圓形;舌狀花約20餘個;舌片藍紫色,長達14mm;管狀花長6.5mm,裂片長1.7mm;花柱附片長達1mm;冠毛白色,有近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兩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800m的低山山谷、溪岸工林陰地。
藥理作用
本品水煎液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宋氏痢疾桿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性味
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痢。主感冒發熱;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