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布林天主教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盧布林天主教大學全稱若望·保祿二世盧布林天主教大學縮寫KUL,位於波蘭第九大城市盧布林,始建於1918年7月27日,是中歐地區天主教最高學府、第三古老的仍然運作的波蘭大學(僅次於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和華沙大學)。大學擁有八個院系,學生兩萬名。
「天主教」一詞的西文源自希臘文,意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詞,為明末天主教傳教士進入中國[1]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取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與中國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故稱其教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耶穌生母瑪利亞為「聖母」。「信經」[2]是天主教權威性的信仰綱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時必讀的經文。其中《使徒信經》是最古老的信經之一,共十二條,有「十二端信道」之說,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創造人類。2.相信天主聖子(耶穌基督)。耶穌降生為人、救贖人類,受難(被處死)、復活、升天,末日審判時將再次降臨。3.相信天主聖神(即聖靈)、聖教會、肉身復活等。
2011年12月,波蘭盧布林天主教大學在盧布林市舉辦「中國日」活動,展示中國文化。
歷史沿革
牧師伊齊·拉德齊謝夫斯基(Idzi Radziszewski)於1918年創立了大學,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允許牧師將聖彼得堡羅馬天主教神學院的圖書館和設備帶到波蘭,就在波蘭重新獲得獨立之時啟動了該大學。大學的目標是成為現代化的高等教育場所,以科學與信仰之間的和諧精神進行研究。該大學試圖產生一種新的天主教知識分子,該知識分子將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學生人數從1918-1919年的399人增加到1937-1938年的1440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納粹德國對波蘭的占領中斷了這種增長。在位於德國占領區的所有大學中,盧布林大學是唯一在1939年10月恢復工作的大學。1939年11月23日,納粹處決了許多學術工作者,其中包括Michał Niechaj教授和Czesław Martyniak教授。該大學被勒令關閉,其建築物被改建為軍事醫院。儘管如此,大學還是秘密進行教學活動。 1944年7月紅軍入侵盧布林後,該大學於1944年8月21日重新開放。
從那以後,大學一直沒有間斷地運作。在1944年至1989年,該大學一直保持開放狀態,儘管它的某些系沒有。1953年至1956年,法律、社會科學和教育學院被關閉。它是整個蘇聯東歐集團中唯一的一所獨立的天主教大學。鑑於政府堅持完全壟斷對教育機構的控制權,因此保持其獨立性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大學教師經常受到秘密警察的監視。國家定期拒絕某些學院授予研究生學位的權利,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是有限的。儘管困難重重,該大學仍然保持獨立性,從未採用過其他所有國立大學教授的教條。它是因政治原因而被國立大學開除的學生的避風港。1989年後,該大學蓬勃發展,其學生人數增加了三倍,並大大擴展了其校園。
學校簡介
盧布林天主教大學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現與比利時、捷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荷蘭、匈牙利、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等國家的大學有着密切的合作關係。盧布林天主教大學下設神學院、法律與教會法學院、管理學院、法律及社會經濟科學學院、人文學院、哲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數學與自然科學學院等學術單位。盧布林天主教大學開設了豐富的本科及研究生專業,例如英語研究、景觀建築、社會學、數學、教育學、政治科學、歷史學、理論哲學等等。此外,該校還開設了語言及非學歷課程。
院系設置
盧布林天主教大學下設七大院系
神學院(Faculty of Theology)
法律、教會法和行政學院(Faculty of Law, Canon Law and Administration)
哲學院(Faculty of Philosophy)
人文學院(Faculty of Humanities)
社科學院(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科學和健康學院(Faculty of Science and Health)
斯塔洛瓦沃拉工程和科技學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ciences in Stalowa Wola)
外語課程
哲學(英語文學士、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和應用人類學(新課程2019/2020)
歐洲研究(英語文學士學位課程)和歐盟法律(英語文學碩士課程)
生物技術(英文理學士課程)
信息學(英語文學士課程)
數學(英語文學士課程)
法律、教會法與行政學
心理學與行為科學
語言和語言科學(以目標外語授課課程)
經濟管理學
新聞與社會傳播學
教育(師資培訓)
參考文獻
- ↑ 天主教的簡介以及天主教在青海省的傳播,青海新聞網,2006-08-20
- ↑ 信經,新浪博客,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