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東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衛東村位於東營市仙河鎮政府駐地東一公里處西與振東村接壤,北至神仙溝東與渤海為伴,瀕臨渤海灣20公里,南與墾利縣種地屋子相鄰。該村原隸屬墾利縣墾利鎮鹽窩村。1969年為開發荒地,擴大生產改善社員生活,當時的墾利縣鹽窩生產大隊組織各個小隊參與來此開荒種糧,建立種地屋子,春來秋歸,靠天吃飯,維持生計。1994年,為有利於更好地建設新村,加強組織領導,經申請由河口區領導,同年7月15日正式隸屬河口區仙河鎮,當時已發展成44戶180口人,1183畝土地。1994年8月村民委員會正式成立,更名為河口區仙河鎮衛東村。2006年全村總戶64戶,總人口205人,其中男性105人,女性100人。該村占地面積5436畝,其中耕地面積2965畝。[1]
中文名: 衛東村
面 積: 5436畝
人口數量; 205人
耕地面積: 2965畝
環境改造
2005年在黨支部村委會的號召帶領下,村民自籌資金與油田協商安裝天然氣,使村民照明有電燈,喝上乾淨的自來水,做飯用上安全可靠的天然氣,全體村民真正過上小康型社會。2005年被東營市精神文明委員會授予「小康文明村」。2005年黨支部在中央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形勢下,本着從大環境出發,為衛東村創造優美的環境空間,塑造多層次的宜人景觀,為村民提供更舒適、更方便的生活環境。規劃建築占地176畝花園式別墅區一處,建58戶,每戶建築面積220平方米,真正讓農民也享受現代城市人的幸福生活。本村雖建村較晚,但是進步較快,因此黨支部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1999年被河口區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2004年授予「五好黨支部」,2005年被河口區授予「先進基礎黨組織」。由於不斷努力,黨支部帶領全體村民,由成立初期的人均純收入2000元達到2006年底人均純收入6712元力爭向人均收入萬元邁進。該村堅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兩個文明一起抓,從1994年建村初期就制定「村規民約」着力提高村民的文化程度,每年評選一次五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致富能手等活動,並拿出一定的資金給予獎勵,村委會本着從實際出發,以創造小康文明村等活動為契機和動力,採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強實事建設,改變村容村貌,2006年被東營市精神文明辦授予「小康文明村」稱號。一是開展了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組織群眾治理糞土、柴草亂堆亂放、污水亂潑、家畜亂跑、街道亂占等現象,進一步改變了人們舊的生活習慣,實現了「三清」。二是實施改水改廁工程,實行自來水入戶以及廁所改造,既保障了村民飲用水的方便,也給村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創造了條件。大多數村民已經達到了「四改」、「四通」標準。三是實施了「綠化、美化家園工程」,在村居內、村四周植樹4600棵,村莊綠化率超過30%。又投資50餘萬元,修建村級公路1000餘米,極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四是進行了新村規劃,在住房款式、街道樣式等方面進行設計和規劃,努力建設了一批具有現代氣息、環境優美、生活方便的高標準的文明村。五是從硬件設施入手,完善活動陣地。投資20萬元建起了文化大院,投資10萬元完善了村辦公場所,建立起了閱覽室、民兵之家、育齡婦女之家、黨員電教室,遠程教育室等活動陣地,建成文明誠信街二條,並在兩側安裝了路燈,懸掛上宣傳牌,栽植了樹木、建起了花池,實現了道路硬化、街道亮化、環境美化、庭院淨化、村莊綠化的「五化標準」。
衛東村簡介
1994年9月第一屆衛東村黨支部委員會正式成立,李占堯同志任第一屆黨支部書記,李春福同志任黨支部副書記。黨支部成立後,帶領群眾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繼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全村土地承包到戶,確立了農民自主經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根據該村缺水的實際情況,由支部書記李占堯帶頭,村民以自願入股的形式自籌資金建造中型水庫一座,解決當時生產養殖用水困難,並利用水庫進行淡水養殖,當年見效。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根據本村實際情況,淡水養殖逐步發展海水養殖,擴展蝦池2700畝,促進該村經濟快速發展,村民生活逐步改善,1996年黨支部村委會抓緊進行村容面貌建設,對全村進行了電網改造,使戶戶通電,1998年被東營市精神文明委員會授予「基本實現小康村」榮譽稱號。村容面貌大為改觀,杜絕了亂拉亂接現象發生,做到安全規範用電,1999年實行村里道路硬化村內各條街道都鋪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兩旁實行硬化植樹綠化2000多棵,現已綠樹成林,村內乾淨衛生。2000年進行水網改造,安裝水錶,既節約用水,又使全體村民吃上乾淨放心的自來水。2004年被東營市授予「市級衛生村」稱號。
視頻
我和我的祖國-仙河鎮快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