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爾艾舍爾巴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副標題:集異璧之大成,[美] 侯世達 著,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1](英文名稱:The Commercial Press,簡稱CP)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1897年創辦於上海,1954年遷北京。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2]」。
內容簡介
在計算機科學界,這是一本傑出的科學普及名着,它以精心設計的巧妙筆法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數理邏輯、可計算理論、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中的許多艱深理論,並將其與艾舍爾構思奇特的名畫以及巴赫那些膾炙人口的曲譜結合起來。
《集異璧》獨特的語言和結構特點
如果《集異璧》是一部關於某個科學領域的平鋪直敘的書,那麼我也許就不會為將它譯成各種文字的事而操心了。然而,《集異璧》使用了一種非常不正統的方式來表述科學思想:這本書是由交插的對話和章節組成的,這種格式使得種種概念先在對話中得以介紹,接着在隨後的一章中更深刻地「迴響」出來。就語言和形式結構而言,各章都是頗為直截的,而對話則迥然不同。每篇對話都以某種方式同着名的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約翰·塞巴斯第安·巴赫的某支對位樂曲相關聯,即在結構上或鬆散或嚴格地模仿他的那支樂曲。此外,多數對話都包含有巧妙的英語文字遊戲。幾乎所有對話都有一個或多個「結構性雙關」為其特徵——這是一些除了載有重要的語義之外,還具有複雜的形式特徵的段落。總之,英文《集異璧》的許多篇章在具有平鋪直敘的文字內容的同時,又具有通過其結構布局所體現的隱藏意義。
作者介紹
侯世達,美國當代著名學者、認知科學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文理學院教授。 2009年成為美國哲學學會會員。 201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學會會員。
前言/序言
我的《哥德爾、艾舍爾、巴赫》一書中譯本的出版使我感到極大的快樂,因為我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一直有一種特殊的迷戀和喜愛。在這篇前言中,我要說明我個人對中國和中文的興趣是從何而來的,以及我是如何得知並介入了《集異璧》的中文翻譯的。然後我將解釋一下英文的《集異璧》中一些語言和結構方面的特點,以及它們是如何給把本書翻譯成任何其他語言的工作擺出難題的。當然,還有就是這些問題在中文翻譯那裡是怎樣一種情形。對我來說,這種問題是所有智力問題中最迷人的。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夠不僅在閱讀這篇前言的時候,而且(這是更重要的)在閱讀這部傑出譯作的整個過程中,樂于思考這些問題!
我個人對中國及其語言的興趣
一般地說,中國對於西方人似乎是個有異國情調的國家,中文是種,有異域風味的語言。我小的時候當然也有這種感覺。然而,除此之外,我還有幸在鄰近舊金山的地方長大。舊金山是個有眾多中國人和世界着名的「唐人街」的城市。每隔幾個月,我的父母就會帶我去舊金山,並且必然要光顧那裡的唐人街,逛一逛中國商店,在中餐館吃飯(當然是用筷子!)。這種旅行總能給我極大的快樂。
關於唐人街,我記得清楚的事情之一,就是那許多書法優美的巨大而多彩的漢字招牌。(有些當然是霓虹燈做的,但其形狀都具有天然的筆劃感。)我過去總覺得我們自己的字母充滿着神秘,因此,如此迥然不同的另一種書寫系統的外觀——其符號又比我們的複雜和繁難得多——便使我產生了無盡的神往。在一次去舊金山的這種旅行中——當時我大概有十或十一歲——我買了一本漢英辭典,試圖學會一些方塊字,但這太難了,我很快就放棄了。
很多年以後,在我大約三十歲的時候——事實上,當時我正在斯坦福大學撰寫《集異璧》——我對中文的迷戀仍然未泯,因此我修了一年的中文課。對從我孩提時期以來一直見到和聽到的這種語言的書面字詞和聲音的邏輯作一番真正的理解,這從一開始就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過去之後,當我已經能夠理解老師說出的完整句子的時候,就更是激動不已了。
可惜我的知識並不很牢固,在我遷到印第安納又過了幾年之後,我的那點中文大都煙消雲散了。然而幸運的是我又一次有了一點空閒時間,並能坐下來第二次學一年級的中文課程。這次,我的知識得到溫習和強化,這足以激發我幾個月以後堅持自學下去。到這次學習快要結束的時候,我甚至和一位中國朋友在電話上進行了五分鐘的簡單交談——從某些標準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當時十分自豪,而且直至今天它還是我記憶中的一個光點。
參考文獻
- ↑ 簡介,商務印書館
- ↑ 商務印書館成立110周年,搜狐,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