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地處人傑地靈、風光秀美的文化名城——甜城內江,坐落在山清水秀的甜城湖畔,占地559畝。其前身為內江甘蔗試驗場,始建於1936年,已有80多年歷史,1958年拓展為四川省內江市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2007年更名為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是融創新研發、示範推廣、成果轉化、科普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公益性農業區域創新中心。
內設機構
全院內設機構23個,在職職工200人,研究員23人,博士、碩士60人。重點開展水稻、甘蔗、小麥、玉米、油菜、甘薯[1]、蔬菜、果樹、中藥材、水產、畜牧、食用菌、花卉、農產品加工、數字農業等科研,是內江農業科技創新、技術集成、試驗示範、成果轉化的科技陣地;有四川致富種業有限公司、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等國有農業科技轉化實體和一批科技人員兼職創辦的農業企業,是內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基地;有一批從事農業科研幾十年的專家和技術人才隊伍,其中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省優秀專家5人,國家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2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5個,是內江農業科技人才集聚之地。
現已建成八個國家級科研、試驗、示範基地,包括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國家雜交水稻原原種、原種基地,國家雜交水稻內香不育系原種基地,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試驗示範基地,川東南生態農園示範基地,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優質專用玉米科研基地,國家水稻產業體系內江綜合試驗站,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內江綜合試驗站,承擔了國家和省級大量公益性區域試驗任務,是內江農業新成果示範推廣展示窗口。
科研項目
我院已培育和研發新品種234個,新品種、新技術累計推廣面積50億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700多億元,獲得國家、省、市級成果獎132項,其中國家、省部級以上重大成果90餘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2項。水稻育成了多系、菲優、N優、內香優、千鄉優等雜交水稻系列新品種,「優質抗病雜交水稻骨幹親本內香不育系創製與應用」項目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高原粳稻創製香型優質秈稻不育系的利用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內香」品牌和「千鄉優」品牌。小麥科研跨入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抗性基因利用國際領先,內麥系列小麥品種成為全國、全省主推品種,形成了全國知名的「內麥」品牌。甘蔗育成了甜城系列品種30個,形成了全國知名的「甜城甘蔗」品牌。雜交玉米、雜交油菜品種陸續通過審定、認定,水產、畜牧、食用菌、蔬菜、林果、中草藥等拓展領域亮點紛呈。
所獲榮譽
我院獲「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範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四川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內江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內江市人才工作示範單位」等榮譽;水稻分子生物工程實驗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表彰為「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 4人次分別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國好人」、「天府農業大師」等稱號。
據農業部對「十一五」全國1058所農業科研單位評估,我院綜合創新能力居全國(含國家、省級)科研單位187位,居全國446所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27位,四川地市級農科院所前3強。2018年被四川省科技廳授予「四川省『十二五』以來農業科技創新先進集體稱號」。「十三五」期間,共實施科研項目70餘項,獲科技成果獎10項,育成農作物新品種73個、獲植物新品種權11個、制(修)訂技術標準9項、獲專利[2]授權27項,發表科技論文231篇,其中SCI收錄30篇。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全國20多個省區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5000萬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120億元,為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院以「高舉公益性大旗,讓農科院的工作主動服從和服務於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為指導思想,堅持「科研立院,人才興院,黨建強院」的辦院方針,按照「鞏固優勢,拓展領域,開放合作,服務三農」的工作思路,圍繞爭創「國內知名、西南一流、富有特色、充滿活力」的建院目標,沿着「以創新研發為根本,以成果轉化為載體,以示範推廣為重點」的實現途徑,發揚「孜孜不倦,把論文寫在田野里;不驕不躁,讓成果留在大地上」的農科精神,匯聚眾流、艱苦奮鬥,開啟事業發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