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貝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土貝母,中藥名。別名:土貝、大貝母(《本草綱目拾遺》)、地苦膽、草貝。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乾燥塊莖。秋季採挖,洗淨,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乾。其為不規則的塊,大小不等。表面淡紅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光亮而平滑。苦,微寒。能夠解毒,散結,消腫。用於乳癰,瘰癧,痰核。[1]
相片
入藥部位
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乾燥塊莖。
性味
苦,微寒。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解毒,散結,消腫。
主治
乳癰,瘰癧,痰核。
相關配伍
- 1與天花粉、乳香等配伍,治乳癰初起;
- 2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治乳岩已破;
- 3與半夏、皂角刺等配伍,治手發背。
用法用量
5~10g。
炮製方法
秋季採挖,洗淨,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乾。
生理特性
土貝母,攀援性蔓生草本。其為不規則的塊,大小不等。表面淡紅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氣微,味微苦。喜濕暖濕潤氣候,耐嚴寒。常生于山坡或平地。[2]
產地
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本草從新》:「治外科痰毒。」
視頻
土貝母視頻 1080P 中藥材種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