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圖學史第二卷第三分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地圖學史第二卷第三分冊》,[美] 戴維·伍德沃德,[美] G.馬爾科姆·劉易斯 編,劉夙,憲群 譯,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自建社以來出版了大量人文社會科學[1]學術精品,聯繫和團結了一大批國內一流的學者、作者隊伍,與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版權貿易關係。迄今共出版近2萬種圖書,年出書量達1000種以上,其中許多都是具有品牌價值的學術精品圖書、不斷重印的文化[2]理論讀物,包括國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規劃的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本冊概述了非洲、美洲、亞歐大陸北極地區、澳大利亞與太平洋島嶼傳統社會的地圖學。這些傳統社會的人群,雖然缺少類似亞歐大陸諸文明所發展出來的那類習慣稱為地圖的人造物,但同樣具有地圖學思維,能夠用圖像呈現他們對空間的理解。因此,對這些傳統社會地圖學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處在不同環境中的人類族群因地制宜表達地圖學思維、實施製圖活動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則可以揭示出人類各族群在地圖學思維方面的共性。第一章導論介紹了研究傳統社會地圖學時所需的理論框架,指出「地圖」「地圖學」等術語需要做廣義處理。第二、三章分別討論南部非洲和熱帶非洲的傳統地圖學;第四、五章分別詳述了文化意義上的北美洲和中美洲的本土地圖學;第六、七章討論南美洲兩個地區的本土地圖學;第八章為亞歐大陸北極和亞北極地區的傳統地圖學;第九、十章從兩個角度探討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地圖學實踐;第十一到十四章為太平洋島嶼的傳統地圖學,其中第十二章介紹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第十三章介紹大洋洲的航海地圖學,第十四章則是新西蘭毛利人的地圖學。第十五章結束語則對傳統社會的地圖學思維共性做了初步總結,為今後通過跨文化途徑進一步深入理解人類地圖學實踐的歷史提供了有益啟發。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戴維·伍德沃德 1970年獲得地理博士學位之後,在芝加哥紐貝里圖書館擔任地圖學專家和地圖策展人。1974年至1980年,他還擔任圖書館赫爾蒙·鄧拉普·史密斯歷史中心主任。1980年,到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任教職,於1995年被任命為亞瑟·羅賓遜地理學教授。在地圖學史的研究中,伍德沃德將地圖學史的研究與其他研究領域聯繫起來,視野更為廣闊,出版有大量著作,如《地圖印刷的五個世紀》(Five Centuries of Map Printing)、《藝術和地圖學:六篇歷史學論文》(Art and Cartography: Six Historical Essays)、《意大利地圖上的水印的目錄,約1540年至1600年》(Catalogue of Watermarks in Italian Maps, ca. 1540-1600)以及《全世界地圖學史中的方法和挑戰》(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in a Worldwide History of Cartography)。他去世後,地圖學史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Imago Mundi刊載了他的生平和作品目錄。

G.馬爾科姆·劉易斯在退休前是英格蘭的謝菲爾德大學的地理學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景觀的歷史感知、美洲原住民製圖、地圖信息傳遞等方向。他曾在謝菲爾德大學設立「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地圖和製圖項目」,並擔任項目主任。其著作有《英國大學生對加拿大的印象》(British Students』 Images of Canada)、《地圖學的遭遇:論美洲原住民的製圖與地圖應用》(Cartographic Encounters: Perspectives on Native American Mapmaking and Map Use)等。

審譯者簡介

卜憲群,男,安徽南陵人。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秦漢史。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等。出版《秦漢官僚制度》《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合著)、《與領導幹部談歷史》《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主持)、《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主編)、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及五卷本《中國通史》總撰稿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哲》《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百餘篇。

譯者簡介

劉夙 1982年生?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獲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研究中心,從事植物分類學和植物學史研究,獲博士學位。2012-2014年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從事科技史研究。現為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部研究員,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和上海市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從事科學傳播工作以及科技哲學和科技史研究。已出版科技史著作《萬年的競爭:新著世界科技文化簡史》以及科普著作《基因的故事》《植物名字的故事》等二十餘種。

參考文獻

  1.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豆丁網,2015-09-02
  2. 文化的概念是什麼,設棧,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