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皮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皮消 |
中文學名: 地皮消 |
地皮消[1],中藥名。為爵床科植物地皮消Pararuelliadelavayana(Baill.)E.Hossain的全草。分布於貴州、雲南、四川。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痄腮,瘰癧,癰腫瘡毒,跌打骨折,外傷感染。
目錄
別名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歸經
入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痄腮;瘰癧;癰腫瘡毒;跌打骨折;外傷感染[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湯洗。
注意事項
《雲南中草藥》:「忌酸冷、魚腥。」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骨折,淋巴結核,腮腺炎,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腮腺炎,氣管炎:紅頭翁9-18g。水煎服。(《玉溪中草藥》)
2、治外傷出血,傷口感染:紅頭翁研末,撒患處。(《玉溪中草藥》)
3、治小兒疳積,發熱:紅頭翁3-6g。水煎服。(《玉溪中草藥》)
4、治消化不良,腹脹:紅頭翁3g。研粉,分2次燉雞蛋服[3]。(《玉溪中草藥》)
附註
本品為苗族民間草藥。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切段,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根莖橫生,長1-3cm,直徑1-3mm,節密;向下有十餘條根,根長2-10cm,直徑1-3mm,略肉質。外表面棕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棕褐色,中心木部黃白色,易與皮部分離呈裂縫狀。氣微,味微甜[4]。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極縮短,長1-2厘米。葉對生,成蓮座叢狀,葉柄長0.5-2厘米,葉片通常為長圓形、長橢圓形,有時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4-12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急尖、圓鈍或圓形,基部楔形或寬橢圓形,下延,邊緣波狀,具圓齒,上面被長糙伏毛或糙伏毛,背面稀疏,鍾乳體明顯,側脈8-9對。頭狀復聚傘花序在花葶上1-2 (3)節,總苞片(相當於縮小的葉)橢圓形或卵形,長2-4.7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鈍,基部圓,上面及背面脈上被稀疏糙伏毛,有緣毛,無柄;花序苞片線形,長11毫米,寬1.5毫米,先端有緣毛,花苞片葉狀,橢圓形或卵形,長9毫米,寬4.5毫米,有短柄,下延至柄兩側成為翅,特徵如同花序苞片,小苞片線形,長7毫米,寬1毫米;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7毫米,寬1毫米,先端被緣毛;花冠白色、淡藍色或粉紅色,花冠管長4毫米,喉部擴大,長5毫米,冠檐5裂,裂片近相等,圓形,直徑4毫米,頂端微缺,2長雄蕊花絲長3.5毫米,着生在喉中部,2短雄蕊花絲長1.5毫米,着生喉基部,花絲無毛;花粉粒圓球形,具3孔 (G. Forrest 2774.雲南麗江;鍾觀光2421.雲南漾濞);子房長橢圓形,無毛,花柱纖細,長約14毫米,連同柱頭被白色柔毛,柱頭2裂,裂片不等長。蒴果圓柱狀,長達2厘米,徑2毫米,2爿裂,每爿有2列種子8顆。種子近圓形,兩側壓扁,長1.7毫米,寬1.5毫米,黑色,被長柔毛,遇水毛伸展[5]。
分布區域
生于山坡、草叢地邊或灌木叢中。分布於貴州、雲南、四川。
參考資料
- ↑ 地皮消,園林植物網
- ↑ 地皮消的功能主治《中華本草》,中醫世家
- ↑ 地皮消的相關配伍,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 ↑ 地皮消的藥材性狀《中華本草》,中藥錄
- ↑ 地皮消的形態特徵,植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