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城徽(弗蘭茨·卡夫卡作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徽》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寫的短篇小說。

原文

修建巴別塔之初,一切還 算井然有序。是的,這種井然有序大概太過分了,人們過多地考慮什麼路標呀,譯員呀,築塔人的食宿呀,交通道路呀,仿佛眼前還 有幾百年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種當時普遍流行的看法甚至認為,建造的速度大概根本就不慢。人們大可不必十分誇張地表達這種看法,可能是他們特別畏懼打地基。人們是這樣論證的:整個事業的精髓即修建一座通天塔的想法。除了這個想法,其它一切均屬次要的。這個想法一旦形成就不會消失。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有將這座塔修到底的強烈願望。不過由於有將來,人們不必在這方面擔憂,而是相反。

人類的知識日益高深,建築技術已大大進步,而且將繼續進步,過上一百年,一件現在得費時一年的事大概只要半年就能完成,而且質量更高,更經久耐用。既然如此為何今天要累死累活地使盡力氣呢?只有可望在一代人手上建成此塔時,才值得這樣盡力。然而這絕對沒有希望。更易推想出來的是,知識完善的下一代將認為上一代幹得不好,將把已建好的拆毀,以便重新開始。這種想法泄了大家的勁。比起建塔來,人們更熱中於營造築塔人的城市。每個同鄉會都想占據最漂亮的營地,因此便產生了無休無止的爭執,直到升級為流血衝突。這些衝突再無平息之日。對於首領們來說,它們成了一個新論據,因為他們認為,由於缺少必不可少的集中,此塔須造得十分緩慢,或者乾脆等到締結全面和約之後再造。不過人們並未將時間全都用於這些衝突,在間歇中他們也美化城市,但這又引出新的忌妒和新的衝突。第一代的光陰就這樣過去了,不過以後數代也沒什麼不同之處,只是技巧更為熟練,隨之也更加好鬥。到了第二或第三代,人們已經認識到建造通天塔的愚蠢,但此時他們已經彼此緊緊聯在一起,再也離不開這個城市了。

在這座城市裡,藉助傳說和民歌表現出來的一切都充滿了一種渴望,對已有人預言的那一天的渴望,到了那一天,這座城市將被一隻巨拳連擊五下,它將被砸得粉碎。因此,這座城市在城徽上有了這隻拳頭。

(周新建譯)[1]

作者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於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組成的政合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本職為保險業職員。主要作品有小說《審判》、《城堡》、《變形記》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三部長篇也均未寫完。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