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德勒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多德勒爾,H.von | |
---|---|
|
多德勒爾(Heimito von Doderer,1896年9月5日 - 1966年12月23日)。生於維也納附近的韋德林高。奧地利小說家、詩人。
1916年,被俄軍俘虜,時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多德勒爾是一名騎兵軍官,拘於西伯利亞俘虜營4年。這時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發生興趣。
1920年,徒步穿過吉爾吉斯草原,回到維也納。
1921至1925年,在維也納攻讀歷史和心理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曾短期參加當時在奧地利還處於非法地位的納粹黨。不久即脫離納粹主義,轉信天主教。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法西斯空軍,任上尉。戰後回到維也納研究歷史,當過編輯,後來成為職業作家。
1966年12月23日在維也納去世。
作品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小巷與風光》,此後還發表過心理偵探小說《每個人所犯的一種謀殺》
1938年,出版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小說《彎路》
1940年,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斷了的創作活動。他早期的作品受表現主義影響。
1951年,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完成長篇小說《斯特魯德霍夫梯道,或梅爾策和年代的深度》。這部小說以1911至1925年間的維也納為背景,描寫了將近30個人物(包括管家、男爵、女傭、總領事、小販和廠主)的命運,相當廣泛地反映了維也納各階層人士的生活和思想。斯特魯德霍夫梯道建於1910年,聯繫兩個高度不同的城區。多德勒爾試圖把它像徵為時代和人類命運的橋樑。
1956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惡魔》(2卷)於1931年開始創作,1956年完成。書名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部小說的名字,從主題來說可以認為是《斯特魯德霍夫梯道》的續篇。它以1927年7月15日維也納電氣工人罷工並與警察發生衝突縱火焚燒司法大廈這一事件為中心,展示了1926至1927年間社會生活的圖景,描繪了近50個人物的命運。這部小說於1958年獲奧地利共和國國家文藝大獎。由於這兩部小說對維也納社會作了廣泛而深入的描寫,多德勒爾被譽為「維也納社會的編年史家」和第二個馮塔納。
多德勒爾的重要作品還有諷刺小說《燈光明亮的窗戶》(1951)、荒誕幽默小說《梅羅偉恩一家人或大家庭》(1962)、《斯盧尼的瀑布》(1963)、《界林》(未完稿,1967)。[1]
榮譽
維也納市榮譽勳章獲得者。[2]
德國文學獎(1954)。
大奧地利國家詩歌獎(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