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悲院 |
中文名;大悲院 別稱;舊廟 建造;清順治年間 國家;中國 |
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元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
簡介
大悲院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中段東北側,因供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而得名,是天津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佛門十方叢林寺院。寺始建於明末清初,又興於康熙八年,盛時占地五十六畝。後因滄桑變革,幾多興廢,唯余現存西院,規模較小。1942年天津佛教界邀請近代高僧天台宗四十四世祖倓虛大師來津主修擴建全寺,歷時五年於寺東側陸續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東西配殿等建築群,連同園林八千餘平方米。寺自重建,殿宇崇峻,青磚綠瓦,宏偉壯觀。解放後政府又重為油飾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牆,建造寮房,以作僧人生活之用。又請著名甲骨文專家,天津市文史館首任館長王襄先生題寫篆文「古剎大悲禪院」鐫刻山門之上。十年浩劫中,寺內被洗劫一空,破壞嚴重。「文革」過後,落實黨的宗教政策,1980年開始修復工作,並重塑全堂佛像。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
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於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迴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殿內藏有銅製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位於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曾珍藏着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百尊,工藝和藝術水平很高。院內朱門綠瓦,佛壇高築,松柏參天,莊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1]
寺廟景觀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佛祖金身像為明代銅鑄,連同千佛蓮花底座通高五米,重約六噸。銅像線條清晰和諧,鑄工精細,堪稱佛門奇寶,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念佛堂所供奉的毗盧遮那佛造像,銅色古老,塑型精美,據考為唐代銅鑄,也系佛門瑰寶,國內珍貴文物。寺內還藏有銅、木、石、玉雕佛像、泥塑佛像及龍、獅、虎、豹、鸞鳳等飛禽鳥獸雕像及車、棺、碑等雕塑數百餘件,大多都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以來的文物,極具賞鑒考古價值。
大悲觀音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於"十年動亂"之中。現在大悲院後殿裡一尊高3.6米,寬4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莊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於1984年精心設計、雕塑而成的。新的塑像融傳統佛教藝術與現代造型藝術於一體。在設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莊嚴、溫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後展出手臂的做法,採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麼多的手,每隻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着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都有變化,都有聯繫,仿佛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美,又富有音樂。
鎮寺之寶
寺內原有鎮寺之寶——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頂骨舍利,系1945年由南京請來專設紀念堂供奉。1956年應印度政府請求,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將頂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師求法地那爛陀寺遺址供奉,成為中印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儘管頂骨不在了,但保留的紀念堂及內中的模擬塔卻永遠昭示銘記着大悲禪院與玄奘法師的千古因緣。
玄奘法師
大悲院的玄奘法師紀念堂位於大悲殿右側,與左側的弘一法師紀念堂正好對稱,是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師的頂骨而設置的專室。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學家和最傑出的佛經翻譯家。紀念堂莊嚴大方,清雅肅穆。進門迎面供奉着高約二米的玄奘法師繡像,繡像前面供桌上的高約一點二米的蓮座金色塔,象徵以往供奉玄奘靈骨的史實和因緣。堂內還展示着「玄奘法師生平業跡」、「玄奘法師西行求法路線圖」、「玄奘法師譯經年代表」以及關於玄奘頂骨等文字說明資料。同時陳列由玄奘主譯的部分經綸與典籍,珍存許多有關玄奘生平事略及其墓塔、靈骨等真實照片。不僅是禮拜玄奘大師的莊嚴佛堂,而且是了解大師生平、學習大師精神、緬懷大師業跡的形象課堂。
天津大悲禪院以名城古剎及供奉玄奘靈骨而馳名中外。而今靈骨移供於印度的那爛陀寺,但大悲禪院內的玄奘法師紀念堂,卻永遠昭示銘記着大悲禪院與玄奘法師的千古因緣。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李叔同名文濤,天津人,又名成蹊、岸,別號息霜。是放眼海外,以實踐接受並介紹、宣揚西方文化藝術的前鋒。而他的藝術才能和成就,又是多方面的,詩文、書法、繪畫、音樂、戲劇以及篆刻、金石,都有高深的造詣。他在寧、滬、浙三地從事教學工作,培養造就了不少藝術名家。出家後又在蘇、浙、閩、魯各地弘揚佛法、繼承律宗。功德昭著,在海內外受到僧俗的尊敬和讚揚。在30十年代,夏丐尊先生有《兩法師》一文,記述其事,當時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紀念室設在東廂房,門旁豎掛白漆木牌,紅字「弘一法師紀念室」,由老居士、故舊和惠文法師輪流照看,作為對家鄉先賢的懷念,為文化藝術保存珍品供人所賞,更作為大悲禪院的光大佛法。
紀念室還有上海丁福保居士捐贈的弘一法師手書、精印線裝佛典,計有《梵網經》並跋,《十回向品》、《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並跋、《佛說八大人覺經》、《地藏聖跡大觀》、《九華垂跡圖》、《大乘戒經》、《頻伽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增一阿含等五經合印》和《李息翁臨古書法》等等。丁福保居士並將其本人編著:《佛學大辭典》、《丁氏佛學叢書》以及《說文解字詁林》一併捐與紀念室,供人研究參考。
以上所記文物、書籍,還並非展品的全部,只是經過健在的居士、耆宿回憶所得。因為紀念室所有展品,在「文革」期間遭劫,在動亂中,紀念室中所有弘一法師遺墨真跡,手抄經典書冊、歷史文物,盡數丟失。據說有一件精妙墨寶,鎖在鐵櫃之內,也為「掉包」盜走,坐使諸居士、耆宿苦心籌建,熱心捐贈的珍品,一無所有,言之痛心!
弘一法師紀念堂復建以來,鄉人多前來瞻仰參拜,國內外知名人士,也不少專程前來晉謁。法師的弟子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法師,在公元1985、1986、1987年連續三次以耄耋之年,不遠萬里自星洲蒞津參拜先師像於紀念堂;更將珍藏多年的先師金殼懷表送還其子李端保存。紀念堂中有廣洽法師與先師的合影和相贈的書法影印件。
大悲禪院是天津市區內唯一的古剎叢林。法師的故居也臨近大悲禪院,法師生於此地,學於此地,在古剎大悲禪院建紀念堂,是很有意義的。在天津的河北區內還有公元1990年在宙緯路建起的「李叔同書法碑林」,並鑄有坐像;公元1992年又有「李叔同研究會」的組織。紀念弘一法師一生對文化藝術,對佛學真諦的貢獻,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上,應是文史工作者所當致力的。
歷代主持
大悲禪院的第一代住持為世高,號退居,他創建了大悲草堂。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至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曹斌(浙江人,武進士)任天津衛守備時修建了大悲禪院,並延請世高在院中傳禪。世高原系文人,遂與當時天津詩人結交唱和。
世高(公元1621年——1700年)。據當時天津詩人查曦的《珠風閣詩草》中的《挽世高和尚》云:塔院懸遺像,尊師雙履歸。香花存供養,仕女盡瞻依。舊社池蓮冷,望台野鳥飢。禪床余錫杖,不肯化龍飛。詩集以編年序,該詩被編在「庚辰」年,即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這說明,世高離世,應在此年。另有詩人龍震的《憂世高上人病》:「世公年八十,病極強吟詩。」又他的《挽世高上人》詩,編次均在庚辰,可知世高生於明嘉宗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正好八十歲。
當年大悲禪院有個草堂社,是個詩社,為詩人唱和之所。世高是該社的成員之一,擅長詩詞。據《天津縣誌》所載《黃謙》傳記:黃謙、張、梁洪、僧世高結草堂社。又據康熙年間津門詩人張的《綠艷亭稿》所載《刻退居詩序》記:「退居老人,性瀟灑,好吟詩。讀退居中詩,或托物比興,或與人唱答,雖脫口而出,如不經意,要皆沖閒淡雅,漸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風。」可見,世高既有《退居詩》集問世,在詩詞方面又有一定的盛譽,所以他才喜歡接納詩人,並在其住地雅集,大悲院才可能成為當時天津文化活動是中心之一,這一點已被歷史所驗證。自世高去世後,大悲禪院就再也沒有出現像世高這樣的詩僧。沒有再現往日繁盛的文化活動。乾隆年間,雖有了凡上人主持修寺,但他的生平和事跡不多見,僅從乾隆年間詩人汪舟的詩稿中見到一二,略留雪泥鴻爪。
了凡之後,從公元1977所發現的「節和中公老和尚塔」來看,大悲禪院也曾有過興盛時期,也幾經浮沉,惜目前尚未發現更多的資料。至光緒年間,先有學文法師,後有祥麟法師曾為大悲禪院住持。
祥麟法師,光緒年間為大悲禪院住持。在動盪的年代中,他主持修繕大悲禪院的殿宇圍牆,邀請名僧升座講經,並向四方宣揚大悲禪院的功德勝跡,使大悲禪院盛名復振,成為天津地區最有影響的寺院。大悲禪院中興之後,祥麟法師不懈深究佛理,使寺廟僧人學習誦讀經書蔚然成風,故大悲禪院再度成為北方頗具盛名的十方叢林。同時在此開壇傳戒,受戒僧人百名之多。
之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天津的著名居士周叔迦、靳雲鵬、龔心湛、王紹賢、劉鶴齡、劉子明、趙化民、張伯齡、李唐民等居士發起「復興大悲院」之舉。並邀請倓虛法師來寺主持重新修建大悲院。
等慈法師是在倓虛復興大悲禪院過程中,於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由倓虛法師推薦,推等慈為大悲禪院住持,並代倓虛法師在天津監修大悲禪院。等慈果不負眾望,律己甚嚴,精勤奮勉,將殿外古佛均供養到寺廟中來。並四處募捐,增置法器,使擴建後的殿堂很快充實起來。這樣,大悲禪院便成為天津地區僧俗會集的重要場地了。今天大悲禪院的格局就是當年倓虛法師和等慈法師所主持修建的原來狀況。當時為重修大悲禪院捐款出力的著名居士有:
周叔迦、靳雲鵬、龔心湛、王紹賢、劉鶴齡、劉子明、趙化民、張伯齡、李唐民、劉元忠、閻棟臣、林耕宇、劉世銘、張杰臣等。其中王紹賢曾任上海鹽業銀行總經理,劉子明為大康鹽業公司經理。勒雲鵬山東濟寧人,曾兩次出任國務總理,曾在津組織居士林,為林長。龔心湛安徽合肥人,曾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代國務總理,1926年退出政壇,在天津經營實業。上述人物為重修大悲禪院做出了貢獻,為弘揚佛法做了基礎性的工作。
繼等慈之後,慧閒法師擔任了大悲禪院住持。四十年代慧閒法師攜弟子誠祥赴香港侍奉倓虛大師,即留港。
天津解放以後的大悲禪院住持為惠文法師。他是安徽太和縣人,俗姓曹,名定生,又名濂溪。清光緒八年二月十六日(公元1882年4月3日)生。四歲因體弱多病,奉父母命寄名僧寺,法名仁果。九歲入蒙學,異常好學。二十歲縣試,名列第七,夏季第十一。二十三歲由縣官選充小學教員。二十八歲應安慶省試由優附生獲選。後入京師財政學堂肄業。三十歲值辛亥革命,家貧無以為生,遂投效毫州巡防營任司書,逾年編入武衛右軍旋改安武軍任書記長,從此連續十五年未曾離安武軍。北伐安武軍遣散,賦閒後以王占元保薦曾代理南陵縣長,但僅代理兩月即去職。適時局不靖,逢變亂,行裝盡失,僅以身免。從此萬念俱灰,精神無所依託,學佛因緣由是而生。公元1927年,住北京極樂庵依三寶和尚,從此專心向佛,研讀佛經。公元1933年2月能海法師在北京居士林講經,常預法席,因有所悟,遂求能海法師為剃度,時年五十三歲。公元1934年去浙江定海普陀山後寺受三壇大戒。戒期圓滿返京住東城手帕胡同淨蓮寺。公元1938年赴青島湛山精舍時,有施主贈他葡萄園八畝,他說:「出家人不許有田產,以違佛制。」敬卻之。五十七歲(公元1942年)、六十一歲時來天津住大悲禪院,任監院,一年後仍回京淨蓮寺。解放前應慧閒住持邀請仍來大悲禪院。解放後,等慈去北京,慧閒、誠祥去港,大悲禪院無人看守。惠文遂為住持。曾講《楞嚴經》、《普賢行願品》若干經。他於公元1953年參加中國佛協第一次代表大會,公元1954年當選天津市佛協會主委、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佛協會理事、天津市中蘇友好協會理事,天津佛教協會會長。公元1959年7月10日圓寂於寺。
寺廟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大悲禪院也掀開了它歷史上的新篇,每逢朔望日或佛教節日,寺內香煙繚繞,人流如潮,每年接待香客和遊人百萬人次以上。但由於大悲禪院規模較小,遠遠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首先1995年在寺中軸線東側建成二層樓方丈院兩幢與市佛協辦公樓一幢,解決辦公及住宿條件。2000年底又竣工新大雄寶殿工程,殿內供奉緬甸玉佛三尊,每尊通高五米,重達三十噸,為北方玉佛之最。東西配像為護法二十諸天聖像,倒座正中為千手千眼觀世音像,兩側塑「六聖」觀音法像,突顯大悲禪院為觀音道場。大殿外牆刷紅色塗料,台基周圍環繞漢白玉欄杆,一眼望去,紅牆黃瓦,玉階丹楹,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2003年大悲禪院提出擴建規劃的設想,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和強有力的支持,將其納入海河開發的項目加以實施。寺內自酬資金4900萬元征地2.2萬平方米,以作擴建預留用地。現前大悲禪院總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約合六十三畝),待到整個擴建計劃按照傳統漢傳寺院規模建成之後,大悲禪院將以更加宏偉璀璨的雄姿矗立在海河之濱,而迎接十方信眾與國內外廣大遊客。
要事年表
○清順治十五~十六年(公元1658~1659年),天津守備曹斌捐資修寺,「築室三楹」,大悲院改名為大悲禪院。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修。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禪師世高與津門名士張霖、張霔、龍震、梁洪、黃六吉等十餘人,於寺內結「草堂社」,詩友唱和。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住持了凡上人再重修大悲禪院。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率軍移駐寺內,改寺名為大勝寺,修建五層鎮海樓。
○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90年),住持祥麟法師開壇傳戒,受戒僧眾百人之多。
○公元1942年~1947年,倓虛大師重修全寺。
○公元1945年,住持等慈法師等人自北京請來玄奘法師頂骨至寺內供奉。
○公元1954年,天津市市政府拔款,重新修整大悲禪院,油飾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牆,建造寮房。並請天津市文史館館長、甲骨文專家、著名書法家王襄題寫「古剎大悲禪院」寺額。是年7月28日,天津市佛教協會成立,住持惠文法師當選會長,辦公處設在大悲禪院內。
○公元1956年,住持惠文法師應龔望居士建議,開闢「弘一法師紀念堂」,以作紀念鄉里先賢。
○公元1956年10月,中國應印度總理尼赫魯之請,將玄奘法師頂骨送往北京。次年1月送至印度那爛陀寺遺址建寺供奉。
○公元1957年,將原大佛寺(今河北區二中心小學)中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銅像,移至大悲禪院,供奉於大雄寶殿內。
○公元1966—1976年,「文革」時期,院內僧眾多被遣散,佛像,法器、殿堂多被毀。
○公元1979年,從靜海移來明代銅鑄釋迦佛像至大雄寶殿內中供奉。
○公元1982年,天津市政府撥款,再重修大悲禪院,增修新山門,並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
○公元1985年,寶菡法師升座榮膺大悲禪院方丈。
○公元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
○公元1987年,原大雄寶殿三尊銅佛,移往南市蓮宗寺供奉。香港大光法師來津,將倓虛大師舍利11粒,恭送寺中供養。
○公元1988年,組建天津佛樂團,龔望任團長。佛樂團設在大悲院內。
○公元1993年,新加坡鄭國川居士供養高1.6米緬甸玉佛一尊於寺內。
○公元1995年7月,新建二層式方丈院與市佛協辦公樓落成。
○公元1996年,徵用原寺後方消防器材設備廠7600平方米用作擴建預留用地。
○公元2000年底,新建大雄寶殿竣工。
○公亓2004年2月9日,聖輝大和尚榮膺本寺方丈。
○公元2006年春,大悲禪院改擴建工程正式啟動。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