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壁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太白壁虎(學名:Gekko taibaiensis)為壁虎科壁虎屬的爬行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陝西等地,常生活於喜在牆上高而暗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陝西太白。[1]
形態特徵
頭長53~67毫米,小於尾長。背部疣鱗稀疏,耳孔上面有3個錐形長疣鱗,趾間具蹼跡。尾基每側有1排3個肛疣。雄性肛前窩4~6個,在肛前為鱗片隔開,不連續。體背灰色,有5~7個不明顯的暗斑;眼後至耳有1條淡黃紋;腹面乳白色;四肢背面灰色,有暗淡相間的斑紋;尾背有10條淡灰色條紋;攀瓣灰色;尾下末端淡灰色。
尾巴較圓而長,但長度不及體長,有6—7條白色環紋,基部較粗,容易折斷,能再生,但再生的尾沒有白色環。四肢不很發達,僅能爬行。指(趾)膨大,底部有單行褶皺皮瓣,能吸附牆壁。雄性後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鱗,具有圓形的股孔,叫做股窩,數目為14—22個,雌性沒有或者不明顯。棲息於房舍牆縫等處。多夜間活動,在牆上高而暗處覓食。
生活習性
主要捕食蝗蟲、蟑螂、土鱉、蜻蜓、蛾、蟋蟀等昆蟲及幼蟲,偶爾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鳥等,咬住東西往往不松嘴。它的尾巴易斷,但能再生,這是由於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把前後半個尾椎骨連接起來,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鬆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以此來逃避敵害。由於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單純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釋放能量,所以剛斷下來的尾巴的神經和肌肉尚未死去,會在地上顫動,可以起到轉移天敵視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