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地利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地利人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本名 奧地利人

外文名 Österreich

定 義 奧地利的主體民族

人 種 白色人種

主要分布 奧地利

德國瑞士美國

人 數 接近800萬人

宗教信仰 天主教

語 種 德語

奧地利人:是奧地利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散居在德國瑞士美國等。屬白色人種,大多為阿爾卑斯類型。母語為德語,口語有多種方言。奧地利人多為天主教徒,少數信仰基督新教中的加爾文宗。 他們雖與德意志人在族源和語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但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形成過程,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 [1]

簡介

歐洲中部奧地利人口占多數的民族。約有8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91.8%。屬白色人種日耳曼人類型。國語為德語,口語使用上德意志語的多種方言(下阿勒曼尼方言中巴伐利亞方言下巴伐利亞方言),與書面語差別較大。奧地利人89%為天主教徒,6%為基督教中的加爾文派

奧地利人與德國人在存在和語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都城,不過奧地利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6世紀奧地利人的族群居住在日耳曼尼亞的東部和東南部。同時,巴伐利亞人在西部和西北部居住。7世紀末,奧地利一度處於法蘭克王國的統治下。12世紀,奧地利成為奧地利公國的一部分。 19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則屬於奧地利帝國。從此奧地利的絕大部分地區奧地利化。10世紀之前就存在「奧地利」這一稱謂。從13世紀起,奧地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日益強大,15~16世紀時已擁有奧地利的疆域。從16世紀上半葉到17世紀中,它發展為領土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以及意大利北部、波蘭南斯拉夫部分地區的奧地利大公國,因此,奧地利人也受到了意大利人、匈牙利人的較大影響。以奧地利為核心的神聖羅馬帝國作為歐洲的強國和抵禦土耳其侵略的堡壘,長期處於和法國爭雄和抗擊土耳其的兩線戰爭之中。土耳其人曾兩度圍困維也納。到了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被普魯士擊敗,德意志邦聯瓦解。

使用語言

奧地利人使用德語。1866年奧地利被普魯士擊敗後,改組為奧匈二元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奧地利人單獨成立共和國。1938年與納粹德國合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別為蘇、美、英、法占領,1945年再次成為獨立的奧地利共和國。1955年占領軍撒出,奧地利宣布永久中立。

德國在德語中(Deutschland),歷史學家通常喜歡把它翻成「德意志之地」而不是「德國」。 德國的版圖是「小德意志」的概念,加上奧地利才是「大德意志」的概念。

原本確實是一個王朝統治下的。但是十三世紀時德國歷史上出現了著名的空位時期,其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的皇帝都是靠七大選侯選舉出來的。其中有一個家族叫做「哈布斯堡」,通過一定手段長期占據皇帝之位,慢慢就形成了奧地利。而「勃蘭登堡-普魯士(說明:其概念和面積大約為德國的二分之一)」是後來由霍亨索倫家族建立的,他的出現要比「哈布斯堡」的奧地利晚很多。奧匈帝國是奧地利人在十九世紀與匈牙利人簽訂條約建立的「二元制」國家,匈牙利人並不說德語。

文化

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着深色裝,也可着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着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着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着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誌。"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在餐館就餐時都有個習慣:願與所有不相識的人共桌就餐,即使有空桌子也不去占用它。雖然進餐時,彼此互不交談,但離開時,總會禮貌地用德語說一聲「再見」。

精神支柱

離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只有區區的60公里的距離,搭乘電氣火車也不過1一個小時的功夫,就達到了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Vienna)。來到了維也納,一定要參觀維也納市的標識、奧地利國家活動中大事的舉辦點----「維也納之心」史蒂芬大教堂。

史蒂芬大教堂有時候也被稱為聖史蒂芬大教堂,是羅馬天主教的大主教的所在教堂,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由於坐落在維也納的市中心,所以又稱之為「維也納之心」。這座建造於1147年,原本是羅馬式風格,但遭受兩度的大火後於14世紀修建成哥特式建築。即使改頭換面,也無法避免它要經受土耳其人的炮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洗禮。二戰後重新修築成了今天的模樣,擁有僅次於德國科隆大教堂的137米高的塔尖。這座始於12世紀的建築,見證了維也納所處的奧地利的歷史風風雨雨。屢經劫難和經過多次修建的史蒂芬大教堂的命運,其實與奧地利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兩者複雜的歷史交相輝映。

維也納是公元前500由凱爾特人建立的(稱其為Vedunia),但在新石器時代維也納已經有人居住了。公元15年,維也納是羅馬帝國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的一個前線城市(此時名字為Vindobona)。由此拉開了奧地利被古羅馬人占據的序幕。

公元4世紀左右,匈奴人入侵羅馬帝國,導致哥特人通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並形成一股勢力動搖了羅馬的統治根基。奧地利的歷史中有增添了匈奴人和東哥特人占據的情節。匈奴的人侵略活動,導致了歐洲史上最大的民族大遷徙,起源於今瑞典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日耳曼的分支倫巴第人進入了奧地利地區,因此奧地利的歷史中又有了倫巴第人占據的足跡。 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和巴伐利亞人部落達到奧地利定居。

從8世紀開始,奧地利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並開始逐漸的日耳曼化。 公元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扎爾人,標誌着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奧地利」這個名稱。維也納在巴本堡王朝的統治下,開始了第一次崛起。

哈布斯堡家族在1278年戰勝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亞國王后,開始了統治奧地利的歷史,並將其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而讓後者聞名遐邇。此後,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被分割,其中的一部分領土(原屬內萊塔尼亞地區)形成了今天的奧地利共和國,並且被禁止與德國合併。

但是1938年,德國違背協約與奧地利合併,因此造成奧地利在二戰結束前都受納粹德國統治。二戰結束並不代表着奧地利的獨立,反而被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盟國占領(首都維也納也像柏林一樣被四國瓜分占領),直到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的簽署,盟軍撤軍後奧地利才真正完全獨立,同年10月26日,奧地利宣布永久中立。

奧地利人民終於都疲憊了。在經過幾千年前層出不窮的種族衝突和民族戰爭甚至國家名義的紛爭,奧地利人民終於都找到了讓自己完全沉浸於音樂之平和世界的最好方式----永久中立。 奧地利的文化尤其在音樂方面的表現燦爛得讓世界不敢直視,它產生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車爾尼、布魯克納、老約翰·斯特勞斯、小約翰·斯特勞斯、馬勒、博格等。超過160年曆 史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依然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樂團。除了音樂方面,還有著名的物理學家,如玻爾茲曼、薛定諤等;哲學家如天才維特根斯坦、哥德爾等;對後世的每一個人都有或多或少影響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也來自奧地利,傳奇的政治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哈耶克也出生於奧地利,這些共同創造了光輝的維也納文化傳統。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輝煌也給維也納留下了數不勝數的雄偉建築,由於她的包容爛漫情懷,吸引了貝多芬、馬勒、莫扎特等眾多音樂家集聚於此創造。眾多名人和歷史上的輝煌史跡,成就了維也納成為「多瑙河的女神」之美譽。如今的人們,在承繼着維也納偉大古典音樂家們的優良傳統。

維也納音樂的輝煌以及在各學科中的人才輩出,或許可以從處於歐洲心臟位置的奧地利總是成為歐洲衝突的交鋒點可以得到某些啟示。武力、種族、民族、文化等衝突的最前沿,也是最全面接觸衝突,成就了奧地利特別是維也納人們能突破疆域的界限思考人類的問題。

音樂是一種特有的思考方式和思想傳播途徑,同時,不能否認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同樣也是一種思考人類與世界未來的有效方式。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障礙不是信仰等價值觀的根本不統一,而是彼此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促進大家坐在一起談判也是避免衝突的一種有效方式。而奧地利,好像明白了這些。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它的政治中心,猶如一顆多瑙河畔上的明珠,多瑙河孕育了奧地利--維也納的文明,而維也納也讓長流不息的多瑙河飽含着歷史滄桑。維也納是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同時還是石油輸出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所在地。維也納每年舉辦超過100場的國際會議,已經成為國際性會議最受歡迎的會場地。

艱難的轉身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這一切都是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的1989年之後國際環境發生了強烈的變化奧地利艱苦的摸索。加強與西方國家的聯繫和接觸,回歸歐洲,加入歐洲乃至整個西方體系,是劇變後東歐及周邊國家的首要任務和戰略目標。因為對外全面開放,開展最廣泛的國際經濟合作,才能實現本國經濟的振興。除了經濟層面能夠實現真正的統一外,歐洲的意識形態方面已經被各國「非常一致」的暫時不理會(意識形態、文化、民族等傳統即將會成為歐洲一體化最大的矛盾)。在和解為歐洲主旋律下,奧斯地能走多遠,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就在於她在東西方衝突夾縫中思索出來的「和平中立」原則能堅持多久。

風土人情

奧地利的鄉村農舍幾乎都被青山環抱 走進奧地利,到處的崇山峻岭讓人感覺,難怪其國歌的第一句就是「高山之國」。經過上百年的建設,如今的奧地利農村已十分富足。

藏着溫泉勝地 奧地利的農村生活舒適程度和城市相差無幾。那裡道路四通八達,商店、超市、醫療站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在城市裡能享受到的服務,在農村幾乎都能享受到。 雖然缺少大劇院、藝術館等大型文化設施,但家家戶戶都有車的奧地利農民,只要開上幾個小時的車,就能來到城市。不過,農村里才能看到的一望無際的青山,高聳入雲的雪峰,潺潺的溪流,深深的峽谷,茂密的森林,碧綠的草原和牧場,一棟棟優雅別致的農舍,以及帶着尖塔的鄉村小教堂,城市裡卻看不到。

在阿爾卑斯山中,有很多聞名數百年的溫泉勝地。像維也納的巴登,其年代久遠,據說從羅馬時代就已存在,它有15條溫泉。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舒伯特、貝多芬、施特勞斯都曾熱衷來此。 在奧地利,有超過90%的城市人選擇到鄉村度假。作為歐洲戶外運動的起源地之一,遠足、滑雪、探險更是奧地利人經久不衰的愛好。

參考來源

  1. 奧地利人,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