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女媧 (中華上古正神)
女媧氏 | |
---|---|
出生 | 母系末期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女希氏、有蟜氏 |
職業 | 中國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 |
知名於 | 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 |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 。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後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 ,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1]
目錄
基本信息
本 名 | 女媧氏 | 所處時代 | 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2] |
字 號 | 媧皇、陰帝 | 出生地 | 女氏一族風袞部落 |
別 稱 | 女希氏、有蟜氏 | 去世時間 | 父系萌芽 |
民族族群 | 華夏族前身 | 家庭成員 | 華胥、伏羲 |
出生時間 | 母系末期 | 主要成就 | 造物造人,補天救世社稷福神,先靈聖賢女皇之治,制樂立媒 |
人物介紹
女媧(生卒不詳),風姓,又稱媧皇、女媧娘娘,史記中稱女媧氏。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女媧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與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在伏羲去世之後代替伏羲統治部眾,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3] 上古時代,在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女媧(右)伏羲(左)像頁(故宮博物院藏)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伏羲有一個也是蛇身人首的妹妹,叫做女媧,號曰女希氏。[4]
伏羲一統華夏各部落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女媧接替了伏羲的位置,統治華夏。女媧延續了伏羲留下來的婚姻制度,繼續教人民織網打魚、打獵、飼養家畜。女媧還發明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5]
相關傳說
相傳女媧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說:「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女媧補天
女媧,是中國神話譜系中一位古老的女神。她的主要神跡:一是鍊石補天,二是創造人類。關於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見於《風俗通義》:上古的時候,盤古從混沌中開闢了天地,臨死化身,又創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蟲魚,但就是忘了造人。女媧神取了一些黃土,摻些清水,和了一堆泥巴,然後用水照着自己的形象捏了一個小人,往地下一放,這小人竟然活了,圍着女媧又唱又跳。女媧又繼續用手揉和摻了水的黃泥,造了許多男男女女。女媧想用這些小人去充實大地,但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經相當疲倦了。最後她拿起一根繩子,伸到泥漿里去,然後用力一揮,泥點濺落的地方,立即出現了一個個歡喜跳躍的小人。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從此以後,地球上才有了人類。[6]
摶土造人
還有傳說女媧與伏羲兄妹相婚,教人民結網漁獵,占卜八卦,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女媧在伏羲去世後管理族人,但是她只是行伏羲之道沒有變革,倒是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鼻祖之一。
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主要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
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7]
漢族傳說
在歷史上的中國,漢族先民古代華夏,一直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的主體民族,他們憑藉着穩步發展的農耕經濟,獨步於時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動着統一的多民族中國的歷史進程,以及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漢族也和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一樣,有着自己的創世紀歷史。漢族先民是將自己關於世界起源、始祖活動和民族形成等,傳說時代的歷史歷經久遠地口耳相傳之後,再由後世的歷代文人,記載並保留在有關漢文古籍中的。在漢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中,流傳甚廣的伏羲和女媧的傳說,就是反映傳說時代漢族的始祖夫婦,在創世紀之時孕育後代、開啟黃土地上農耕文明的歷史蹤跡。 [8]
女媧是孕育漢族的神人
漢文古籍關於伏羲和女媧的記述,大多是經歷漢族長期口耳相傳之後,再由後世歷代文人加工載錄的。所以在有些內容上,存在不少怪譎、重複和難解之處;還有一些內容則有着明顯的虛構、夢幻和錯謬的地方。但是,這些古代華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絕非是全然的荒誕和虛幻性的騙言。事實上,正是這些神話和傳說,蘊含着漢族對自己創世紀歷史的深邃認識和淺近質樸的表述。 關於伏羲和女媧傳說的記述,在漢文古籍中顯得比較凌亂。根據《世本·帝系篇》的記載稱:「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漢族早就明確認為,伏羲即為太昊伏羲氏。而在漢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記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記作包羲、庖羲、皰犧、伏犧、宓犧、炮犧和伏戲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跡有許多是和女媧的事跡,相互聯繫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錄異記》卷八便記載了:「陳州不太昊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媧廟。」根據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大約是在唐末之時,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繁衍後代的傳說,就已經在華夏民間廣泛流傳着了。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民族學的解釋,實際上這正反映出傳說時代漢族,所經歷的氏族內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會發展階段。[9]
用黃土孕育漢族的始祖
女媧造人傳說對漢族影響深遠。《淮南子·說林訓》對此的記述頗具神化色彩:「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按漢末學者高誘所說:「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說林訓》是說明「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這不僅較客觀地折射出了,女媧是在「眾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這一社會進化大業的。同時,也科學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媧時代的漢族,正處於母親氏族社會的歷史實體。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所載的女媧造人傳說,是這樣記的:「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於泥中,舉以為人。」這個記載雖然較晚,但其起源或許更早於《淮南子》所說。它最浪漫和最有意義的地方是,女媧「摶黃土」造人。女媧用「黃土」孕育了漢族,既浪漫而生動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漢族的社會發展蹤跡;也科學而經典地反映了漢族,與滋養他們和農耕文化的黃土地,有着生俱來的、不可分離關係的歷史根基。 《風俗通》還記有一個傳說:「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這個傳說所反映的內涵,既耐人尋味,又令人發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媧造人後,社會進化的繼續和發展。另一方面則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媧時代的漢族,正在發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會制度上的重大變革。那就是,處在由女始祖率領「禱神祠」的母系社會,正在逐步向「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會過渡。[10]
女媧時代母系農耕文明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社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伏羲和女媧時代的漢族,正好處於母親氏(部)族社會,向父系氏(部)族社會過渡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漢族,基本上是按母親的世系進行傳承的,所以就在漢文古籍中便說他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是當時漢族,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會過渡。於是他們才會推舉出像伏羲那樣,被後世敬奉的男性始祖來,並且將這位男姓始祖描繪成,是「神」和女性結合後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母系農耕時的早期治水。在漢族的傳說中,女媧除了摶黃土作人,繁衍人類之外,還有一個偉大的功績就是補天。關於女媧補天的傳說,《淮南子覽·覽冥訓》是這樣記載的:「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鷹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然而,從這則文字記載來看,女媧補天的最後目的,主要乃是「積蘆灰,」「止淫水。」
在這則女媧補天的傳說中,女媧所斷殺的巨鰲和黑龍,其實都是被漢族認定為興風作浪、為害人民的水怪。女媧斷鰲足和殺黑龍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災。所以說,她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水災和治理水患。 女媧為補天所煉的五色石,與其說是為了補天,還不如說是為了治水。對於從事農耕漢族來說,水患和水利是歷來是首要關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蘆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媧補天的傳說所折射出來的,應該是母系氏(部)族社會時的人類,在自己女性首領帶領下,進行較大規模的「止淫水」的治水歷史。同時,這樣大規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媧時代的漢族,母系氏(部)族社會農耕文明的繁榮情景。
神話傳說
女媧造人
根據傳說,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經過黃河的河畔,想起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山川湖海、飛禽走獸,改變原本一遍寂靜的世界。但是,女媧總覺得這世界還是缺了點甚麼,但又一時想不起是些甚麼。當她低頭沉思,看到黃河河水裡自己的倒影時,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還缺少了像自己這樣的「人」。於是,女媧就參照自己的外貌用黃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變成了人類。[11]
女媧高媒
女媧造了男人和女人,女媧想他們是人,總會有死的一天。死了怎麼辦在做一批太麻煩了。於是女媧去求天帝,安排男婚女嫁,並使他們結合,於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視為媒神。
女媧制樂
女媧創造了瑟、笙簧、塤等中國的傳統樂器。
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但剩下了一塊未用。有人認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實補天就是蓋房子,女媧補天的故事,其實是講女媧這個人很聰明,會鍊石蓋屋[12]
兄妹成婚
儺兄儺妹三次占卜(與仆古音相通,可能也是伏羲留下來的),兄妹成婚。在不周山山頂往兩個方向滾碾子,結果在山腳碾子撞在了一起;在兩邊生火,煙在天上合在一處;結果儺妹害羞呀,就說你要是追上我就嫁給你,圍着山跑儺妹在前邊跑,儺兄在後邊追,然後有人看着急了呀,土地公就出來跟儺公說,你轉過身朝那邊跑不就得了?最後和儺妹碰面。儺妹出嫁了,害羞呀,就拿扇子遮住臉。儺兄形象是紅臉突目,傳說是被10個太陽曬的了,儺妹聰明用手帕蓋住臉所以依然白淨,女媧是婚嫁之神,生育之神,這也就是中國婚嫁習俗,用珠簾或者蓋頭的原因吧,還有就是宗親不能成親的規矩可能也是女媧在位時定的。
歷史典故
女媧造人的記載
《風俗通》中有關女媧的兩則短文:
1.原文: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勞動非常辛苦),力不暇供(供應),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繩,粗繩索)人也。
譯文:民間傳說,天地開闢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只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2.原文: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譯文:女媧在神祠里禱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於是女媧就安排男女婚配。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豬,初四創造羊,初五創造牛,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另一種傳說《獨異志》是: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您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於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他們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
《風俗演義》:凡有女媧廟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媧廟求子的習俗。雖然,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卻浸透着一種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十分殘酷、頻繁,而且全靠人力對抗,死亡者眾多。所以,人們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興旺,才能避免滅亡的命運。
根據中國神話的描述,開始她使用黃土捏人,但因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條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黃土捏出的人是達官貴族;後來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則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區別,這樣的傳說也被認為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統治者為了向民眾灌輸「天命論」,以達到維護統治的利益。
女媧造人與母系社會
女媧造人的神話,反映出早期人類社會的生活狀況。眾所周知,人類歷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當時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居於重要地位,子女只認得自己的母親,不認得自己的父親。女媧造人的神話不正含有母系社會的影子嗎?女媧造人的神話,並非純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緣時代之母系社會中女性占據人口生產主導地位的反映。對於女性而言,男性在一開始處於劣勢。男性對於自己在人口生產中作用的認識,來得太晚。[13]
出土的文物說明,在突出女性性徵的女神塑像之後,世界各地都開始製造突出男性性徵的男神塑像。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轉變,以及產翁制(一種在孩子出生之後,立即讓母親離開,而讓父親上床懷抱嬰兒,臥床坐月子的風俗)的發生,都說明:在物緣時代,女性不僅沒有掌握物質生產的控制權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產的主導地位。[14]
史籍記載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註:「女媧人頭蛇身。」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註:「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媧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覽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博雅》引《世本》云:「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紀》:「女媧氏,風姓,承皰羲制度,始作笙簧」。
相關景點
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女媧補天台
山東省日照市南的堯王城遺址一帶有女媧補天台。女媧補天的故事據說是發生在處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帶。在距離日照不遠的天台山極頂(現在是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補天台高聳在上,神鰲低臥台下,神跡茫茫,山岩蒼蒼。對於故事的出處,清朝琅琊人王隕的文章裡面有記載(見附件)。連女媧鍊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記·正義》引《太康地記》記載:「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賜之茅土,以為社」。日照商時屬姑幕,漢代歸城陽。後來羲和氏族用此女媧補天台作觀象台,又稱觀星台,遺蹟尚存。
陝南女媧山
陝南平利縣城西15公里處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媧山,古稱中皇山,異峰獨秀,因後有女媧宮而得名女媧山。山上建有女媧廟,氣勢宏偉,殿宇紛繁。
商代,平利為大巴山區族落良國的封地;周初,良隨周武王伐紂滅商,故得襲封舊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屬良國統治。五代蜀·杜光庭《錄異記》是最早記載女媧廟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鄰平利的湖北房縣,西晉時平利屬房州管轄,「上庸界」即現平利,故女媧廟在平利的歷史由來久遠。
唐李冗《獨異記》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的記載與當地百姓「滾磨為婚」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女媧山東北方向不遠處,現有一條山溝名叫「磨溝」,此溝因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婚」的傳說而得名至今。
長治媧皇廟
長治縣北15華里上郝村北天台山,也有媧皇廟一座。據說女媧曾經在這裡「鍊石補天」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間,她因為思念留在數百里以外中(霍)皇山下女媧治所——趙城侯村的親生兒女,曾經登上這裡的山頭,眺望家鄉,所以人們把這座面積不大的小山頭命名為望兒台。奇怪的是每年夏至日這一天,無論是早晨、中午或傍晚,人們都看不到陽光照射「天台」的陰影;一年四季,在其周圍也看不見它的山影。所以自古以來「天台無影」就成為著名的「長治八景」之一。這座天台山媧皇廟本來已經遭到破壞,但當地民眾自發地化緣集資,予以修復,香火十分旺盛。
山西女媧廟
黃土高原山西境內,除了在洪洞趙城鎮侯村有女媧的長眠之地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以及女媧「摶土造人」聖地——萬榮縣汾陰雎女媧和伏犧成婚、避暑聖地——吉縣人祖山、女媧「殺黑龍以濟冀州」截斷洪水之地——蒲縣黑龍關,和吉縣柿子灘女媧岩畫等重要遺蹟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山西晉東南太行山地區,留下了為數眾多的「鍊石補天」遺蹟,星羅棋布地分布在這些遺蹟之地的眾多媧皇廟、媧皇宮等古老的紀念建築,使得地處北方黃土高原的山西太行山成為除了山西中部的霍山之外,在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神聖地區。
女媧文化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楚辭·天問》、《禮記》、《史記》、《山海經·大荒西經》、《淮南子·覽冥訓》、清朝嘉慶《涉縣誌》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相傳上古時期,始祖女媧就是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鍊石補天、摶土造人的,長期以來形成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女媧文化。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類發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一是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實現民族大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三是對增強創業精神、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體現了奇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對人生禮儀、人類生存、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女媧歸屬
1.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西成紀有女媧洞,女媧廟,還有大地灣遺址:傳統說法上的「媧皇故里」
2.陝西平利縣:多部史書中記錄的女媧的故里,生態縣。當地也保留大量關於女媧的傳說和足跡,有女媧山和女媧廟。出士了大量的遠古時期的陶片。
3.河北省涉縣:宣傳起步早。
4.山西晉城澤州:宣傳較弱,建有「華夏女媧文化園」
5.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個女媧捏土造人的女媧城
女媧地位
女媧的地位時有變化,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一、神話女媧與伏羲交合圖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兄妹又為夫妻,均為一家人,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一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女媧後事
根據《山海經》,女媧在肉身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有人認為,其寓意是說女媧肉身死後被人吞食,原始部落的人感覺吃下自己祖先或族中受尊敬的人會有安全感。另據傳說,女媧死後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故西華縣又名媧城。傳說女媧靈魂後來升天,由神獸白矖和騰蛇保護着去了天宮,成為天神。
女媧雕塑
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有女媧補天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雙手舉起五彩石,抬頭上揚,雙目凝視天上,意為女媧 補天。
甘肅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園處有現代女媧雕塑一尊。造形為女媧補天,底座四周環繞人類幼兒,意為女媧造人。詳圖可見谷歌地球甘肅省天水市七里敦三角花園處。[15]
罕見複姓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風姓,出自遠古伏羲大帝之妹女媧氏,屬於以先祖名字轉意為氏。女媧之後,社會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其部族民眾中有以女媧之名為姓氏者,稱女媧氏,是非常非常古早的原始第二氏。
女媧氏今在北京市東城區、海淀區一帶有零星分布。
墓址和後世紀念
遠古之時,為尋求適宜人類生存環境,有媧氏率其部族遷徙至氣候溫和、便於漁獵 的平原,在此擇崗建都,壽終葬於此地,留下 女媧城和 女媧陵遺存。據史書《太平寰宇 記》載:「(西華)縣西二十里,舊傳女媧之都,本名媧城。」《讀史方輿記要》載:「媧城在西華縣西,女媧所都也。」現存明代碑刻亦載:「思都崗乃女媧之故墟也。」古老之 女媧城,因兵燹水患屢修屢毀。上世紀八十年代,文物部門考古發掘出春秋時期女媧城遺址,並同女媧陵,被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由民間自發修陵築廟,沿襲傳統廟會,拜祭女媧人母,尤以農曆初一、十五香火最盛,每年光顧者達二百餘萬。[16]
視頻
1、伏羲女媧:第1集
2、女媧傳說之靈珠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 ↑ 中華民族人類的始母——女媧的偉大貢獻,流芳萬古、永垂史冊,新浪網,2017年12月31日
- ↑ 伏羲女蝸氏政權簡介,鯨魚網,2008-03-31
- ↑ 伏羲氏八卦和女媧氏鍊石補天,中國兩位傳奇人文始祖,快資訊網,2019-05-09
- ↑ 山海告急仙靈顯現《魔獸山海經》邀你共助威,87G手遊網, 2018-07-23
- ↑ 伏羲,360百科網
- ↑ 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快資訊網, 2018-09-25
- ↑ 盤古開天闢地 女蝸摶土造人,個人圖書館網,2018-03-27
- ↑ 盤點上古傳說中的6大至高神,東皇太一排第五,女媧娘娘排第二,東方新聞網,2019-01-13
- ↑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人物:伏羲氏和女媧氏,快資訊網,2019-04-04
- ↑ 神話解讀之女媧造人女媧氏帶領華夏先祖的生殖繁衍、壯大人口,北京時間網,2018-04-04
- ↑ 十大上古神話傳說,代表10種生生不息的華夏精神,新浪網,2019-01-16
- ↑ 女蝸補天的史實與傳說---中華民族遠古的印記人皇篇,個人圖書館網,2018-05-21
- ↑ 神話解讀之女媧造人女媧氏帶領華夏先祖的生殖繁衍、壯大人口,北京時間網,2018-04-04
- ↑ 伏羲女蝸氏政權(前7724年-前5008年),個人圖書館網,2018-01-07
- ↑ 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邯鄲媧皇宮,21品味旅遊網,2013/2/19
- ↑ 揭秘陵墓之謎:創世女神女蝸的陵墓究竟在哪裡?,新浪網,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