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眼淚(薛富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媽媽的眼淚》是中國當代作家薛富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媽媽的眼淚
每逢佳節倍思親。最近夜裡總是會夢到母親,夢裡模糊的身影,我不知道她想給我說什麼,還是她牽念着什麼,只是醒來,總是會淚水盈眶。她離開我們一年了,我從不敢努力去回想,我怕自己承受不了這麼濃重的思念。
看新聞時,一個母親為了去外省看女兒,卻不慎走失了32年,幸好結局是圓滿的。那一刻,想到22年前,侄女出生的時候,母親也是背着一袋麵粉和雞蛋,千里迢迢的去了異鄉。再後來,母親多次獨自坐綠皮火車,坐215路公交,去遠方看哥哥一家人,行李無非就是一袋面,一些菜,走時那樣的高興,歸來時,卻又那般的疲憊。當時無法理解,後來,漸漸懂得,卻是自己做母親的時候。這世間,所謂的母愛,大抵就是如此吧。
媽媽,是我們牙牙學語時最親切的稱呼。成年後,媽,一個單字,卻能傳遞最深沉的愛。再次翻看喬葉的小說《最慢的是活着》後,對母親這個稱呼有了新的定義。於是,我願意一直用這個單字稱呼我生命中最愛的那個女人。
家裡姐妹五個,排行老四的我,在年輕時不會想到有天我和她會是最合拍,也是最親密的一對母女。或許,成長,經歷,現實讓我們彼此靠近來取暖。我很喜歡取暖這個詞語,猶如冬日的暖陽,清晰而新鮮,讓人不致昏睡,卻真實偎貼。正因為這樣,她見證了我前三十年的成長曆程,我也陪伴她慢慢變老,慢慢懂得和體恤她。我知道,人生的路走到現在,她才感受到了我指間的幸福,所以,她戰戰兢兢的生活着,小心翼翼,不會提及那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詞語。我知道,所以我也不提,這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秘密,如若有永遠,我願永遠保守。
眼淚,是一個女人全部情感的表達。但,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淚水,哪怕是喜悅的,我只願意她平和的生活,不被塵世的凡俗所侵擾,不被未知的路途所擔憂。我只想她擁有簡單的每天,可,她骨子裡的堅強讓我的夙願次次成空。面對這份柔弱的堅強,我悲喜有加。
媽媽的第一滴淚,應該是初初來到這個世界的宣告,響亮與否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她是一個女孩,一個聰穎的女子,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註定是被用來犧牲的。同時,透過歲月的隔閡煙窗,我能看到姥爺轉身垂頭喪氣的離開,伴隨的是一聲長長的嘆息。而這種嘆息會在以後的日子裡越來越多,決定着媽媽的人生。
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上學問題。姥爺在記憶中是模糊地,我無法真實的體味到他的苦衷,卻從姥姥和媽媽斷斷續續的回憶里明白,媽媽的降生終究是悲劇的開始。因為家境不好的緣故,媽媽在舅舅出生後就背負了太多的重擔,砍柴做飯洗衣勞作都是每天的必修課。好不容易上到五年級,一心想要兒子的姥爺收穫了四個女兒,家庭更是不堪重負,即便媽媽的學習成績再好,即便她再怎麼苦苦哀求,姥爺都只用嘆息聲來對答。時隔多年,我依然能傾聽到媽媽在曠野里的哭聲,是那麼的無助悽惶,我見猶憐。或許,那份骨子裡的堅毅就是在這次抉擇中開始被培養起來。此後,媽媽沒有再哭過,她只是不停的幹活,用身體的疲憊來代替心靈的空寂。直到她遇到了爸爸,一個同樣善良的老二。
遇見,終究是美好的,可她們的相遇卻是艱難的源頭。爸爸上有哥哥,下有兩個弟弟,祖父的早逝和祖母的苛責,讓爸爸很小就承擔了他那個年紀不該承受的分離。一個人,一隻簡陋的行囊,在火車的轟隆聲中他被送的很遙遠,遙遠的他不知道家的味道,一個人的生活,陪伴的只有那一絲絲縷縷的煙塵,繚繞不絕。也正是因為這份客居他鄉的疏離,讓媽媽期待的婚姻註定從開始就不夠安定。
一間四處漏風的土房,一個黑漆漆的土炕,一床土布的被褥,外加一盞飄曳不定的煤油燈,就是媽媽的所有家當。我想,這個時候媽媽肯定眼裡是無奈的迷茫,也應有盈眶的淚噴涌。可,她只是靜靜的摩挲着老房子的牆壁,看着這個不夠帥氣不夠富有的男人,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多年後,在爸爸的病床前,我聽到了爸爸的懺悔,集結着太多感激,太多憐愛、太多不舍,還有太多的愧疚。有些話,過多久,都必須說。我記得那天媽媽的眼睛裡含着淚,是感恩的淚。她知道,自己要的不多,不過是有人懂得。幸好,她終其一生愛的這個男人懂得。
父輩的愛情和婚姻伴隨,所有的開始都是和柴米油鹽醬醋茶有關,所以,媽媽收起了她所有的浪漫奢想,認真的工作,養育兒女,同時還要照顧小叔子的生活起居,甚至幸福。那個年代,工人身份的爸爸能給予家裡的補貼總是杯水車薪,為此,媽媽起早貪黑,縫縫補補,一生節儉,終於在若干年後,爸爸的回城,家裡的生活才慢慢的好起來。但,每當我回到老屋的時候,總會想起那盞煤油燈飄忽的夜,媽媽的背影,還有媽媽低低的被壓抑的哭聲,含辛茹苦,一個人獨自支撐了十八年,那十幾年讓媽媽的容顏不再嬌俏,眼角的皺紋布滿,還有那雙手,也一天天的變形不再舒展。我懂,但我彌補不了。
好,只是相對於時代而言。爸爸的回歸,始終沒有改變媽媽農民的身份,多年後,她只是以爸爸家屬的身份被人記着和尊重。她依然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只為了她五個子女不再受她的苦,她毅然把我們都送到了學校,每天在我們的讀書聲中快樂起來,沒有太大的道理,她只希望我們都過的比她好。也正是基於此,她能受的苦就比別人多幾倍,可我知道她終究是歡喜的。我也知道這歡喜里透着多少的淚漬,秋季的玉米地里,夜色濃郁陰涼,我在她身後亦步亦趨,那時候我很怕,怕自己的淘氣會讓她失去信心遠離我們,所以我追隨,這樣的場景,在日後她和爸爸的紛爭里屢屢上演,我不說話,只是陪在她的身後,靜靜地,我只想陪着她,讓她的淚不孤單。一個孩童的最大限度的關愛大概就是如此吧。
微笑,是一個女人最美麗的時候。我喜歡看她神情淡然的笑,沒有聲息,卻傳遞着很深邃的暖。姐姐的婚嫁、哥哥的考學,還有我的歸宿,以及在城裡有家的那刻,她都沒有大聲的歡笑,在別人的讚譽中平靜默然。就是這份寂然,讓我感悟到一個女人的悲喜,不一定會很淡,而是濃郁的我們無法解釋。
守候爸爸最後的時光,是我和她陪在身邊的,她對爸爸過分的遷就讓我們懂得男人是孩子的道理。她像一個母親一樣,慰藉了爸爸最後的歲月,在他離去時,那聲撕心裂肺的哭聲猶言在耳,憶起,都是淚光閃閃。之後,她又恢復到那份寂然,奔忙的身影里看不出悲慟,她在我發着燒卻執拗的坐在爸爸的靈前時,輕輕的告訴我,堅強點。其實,我還是很明白,她偶爾發呆的表情,留戀,回味,滿滿的都是傷痛。或許,從那時開始,我和她開始親近,我不會撒嬌,我只是在她需要我的時候選擇陪着她,順着她。那年,我長大了!她卻真的老了!
寄託,是她打發寂寞的良方。兄姐的遠走,她就把我這個長得不夠漂亮不夠靈氣的女子的幸福當成了一件大事,早晚叨念,也和我合計着商議家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被兄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以為我會照顧好她,結果發現,我一直被她照顧着。她說她願意。只因,夏日的麥田裡,有我伴她的身影,深夜的星空下,有我和她一起整理着稻穀,即便在農閒,能陪她看完一部很沒厘頭的電視劇,能告訴她我的所見所聞,聽她絮絮叨叨家長里短,也願意陪她去逛街,吃街頭的小吃,也會在她和兄姐的爭執中,始終和她站在同一條戰線,許多時候,我們不像母女,更像是朋友。終歸,我越來越像她,也理解了她種種的行為。
怕,是隨着年齡增長的。多年前,爸爸在冬天去青海新疆出差十多日沒有音信,雖然媽媽嘴裡不說,可是她的眼睛卻突然看不清了,我懵懂着,我知道從那時開始媽媽的心理就擠滿了害怕。後來在爸爸離開後的兩千個日夜,我們互相關心,互相呵護,也互相照顧,歸於血液的維繫,愛與被愛日漸頻繁,日加濃密。08年的那場大地震她在老家,第一時間的聯繫中斷,回家看到她平安茹素,喜極而泣。09年槐花飄香的日子,她久不見歸來,拖着沉重的身軀我和家人打車在小城的角落着急尋找,就在絕望的片刻,聽到她的聲音我再次啜泣不已。那年秋,她回家收玉米的每個日夜,我找不到她,卻在一個陽光美好的日子,看她疲累的身子更瘦弱,看她第一次當着我的面淚流不止,心被蟄痛了。我為自己這些應該陪在她身邊的時候,卻不能在感到深深地虧欠。我怕,我知道她能流淚,也是因為害怕,我們都害怕失去。我不容忍那樣的悲情再次上演。於是,努力維繫。
可上蒼總是殘忍的。本以為會平淡到老的幸福人生,卻生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所打破。五年,從病情發現到手術成功,到後期的病灶轉移,她一直奔着美好而去,努力配合,堅強忍受,即便做手術那麼疼的日子裡,她都沒有流過一滴淚,後期的放療化療,她也只會說疼,不想去做治療,卻從未流過淚。我不想一生那麼要強的一個女子,最終會放棄。看着她一天天的羸弱下來,我們只能像小孩子一樣哄着她,卻徒勞無助。她關閉了她的心,不再主動和我們說話,對所有人,包括我,她只是漠然的表情,嗯嗯啊啊的應對着我們的問候,甚至連罵一句,都成了奢侈,她活在了她的世界,即便是看她最喜歡的電視劇《父母的愛情》,她都不再微笑。她認識我們每一個人,卻視我們為空氣。每天我會陪她坐一會兒,我們之間的關係,從沒有過親密接觸。我沒有在她身邊撒過嬌,我有些害怕。我不知道害怕什麼,總之很害怕。
就那樣,她躺在床上,不願意運動,一個人要麼睡覺,要麼看着窗外,與世隔絕,我們無法走近她的心。我們眼睜睜的看着她的四肢沒有了力氣,身體日漸的衰弱下來,連醫生都震驚,僅僅20多天,她的各種器官都衰竭了,沒有遺言,沒有責罵,她就那樣的去了。我以為她內心沒有牽掛,可在我們撕心裂肺的哭聲中,我看到了她眼角的淚水,順着她蒼白的臉頰悄然滑落,那一刻,她應該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語言,卻只能用這滴淚來無聲解說。後來,我才知道,她的堅強,是故作玄虛,也是硬撐下來的。她也不舍,卻不得不離去。
我不知道該怎樣來結局。但我明白,對媽媽最好的思念,就是像她一樣熱愛生活,愛花朵,相信良善,做一個堅強的人。她雖然離開了我們,可當牡丹花開的季節,我願意去賞花,只為了懷念我們曾經在一起走過的日子。當我有機會外出的日子,我會帶着她的心,陪她走過萬水千山,了卻她的夙願。但更多的日子裡,我會像她一樣,把眼淚流在心裡,堅強面對一切,努力迎接生活中的美好。
媽媽,放心去吧,但願那個世界裡,你不再流淚,快樂的生活,幸福的相守。[1]
作者簡介
薛富莉,陝西人。喜歡看書,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