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姜科(學名:Zingiberaceae)是單子葉植物芭蕉目的一科。多年生(少有一年生)、陸生(少有附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匍匐或塊狀的根狀莖,或有時根的末端膨大呈塊狀。葉基生或莖生,通常二行排列。花單生或組成穗狀、總狀或圓錐花序。果為室背開裂或不規則開裂的蒴果。
姜科分為2亞科、3族,約49屬,150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地為熱帶亞洲。中國有19屬,150餘種,5變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
姜科植物中包含有的藥材,如砂仁、益智、草果、草豆蔻、姜、高良姜、薑黃、鬱金、莪朮等,為驅風、健胃,化瘀、止痛要藥或作調味品。此外,還有民間應用的中草藥、纖維植物、香料和觀賞植物。[1][2]
目錄
形態特徵
莖
通常具有芳香、匍匐或塊狀的根狀莖,或有時根的末端膨大呈塊狀。地上莖高大或很矮或無,基部通常具鞘。
葉
葉基生或莖生,通常二行排列,少數螺旋狀排列,葉片較大,通常為披針形或橢圓形,有多數緻密、平行的羽狀脈自中脈斜出,有葉柄或無,具有閉合或不閉合的葉鞘,葉鞘的頂端有明顯的葉舌。
花
花單生或組成穗狀、總狀或圓錐花序,生於具葉的莖上或單獨由根莖發出,而生於花葶上;花兩性(罕雜性,中國不產),通常二側對稱,具苞片;花被片6枚,2輪,外輪萼狀,通常合生成管,一側開裂及頂端齒裂,內輪花冠狀,美麗而柔嫩,基部合生成管狀,上部具3裂片,通常位於後方的一枚花被裂片較兩側的為大;退化雄蕊2或4枚,其中外輪的2枚稱側生退化雄蕊,呈花瓣狀,齒狀或不存在,內輪的2 枚聯合成一唇瓣,常十分顯著而美麗,極稀無;發育雄蕊1枚,花絲具槽,花葯2室,具藥隔附屬體或無;子房下位,3室,中軸胎座,或1室,側膜胎座,稀基生胎座(中國不產);胚珠通常多數,倒生或彎生;花柱1枚,絲狀,通常經發育雄蕊花絲的槽中由花葯室之間穿出,柱頭漏斗狀,具緣毛;子房頂部有2枚形狀各式的蜜腺或無蜜腺而代之以陷入子房的隔膜腺。
果
果為室背開裂或不規則開裂的蒴果,或肉質不開裂,呈漿果狀;種子圓形或有稜角,有假種皮,胚直,胚乳豐富,白色,堅硬或粉狀。
生長環境
姜科植物大多不僅能忍耐強光照,而且有較強耐陰性,作為林下地被,常常植於喬木下層,庭院、水邊、道路旁也多有種植。華南地區應用廣泛,成片種植,管理粗放,成活率高,覆蓋率大。
分布範圍
姜科分為2亞科、3族,約49屬,1,500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地為熱帶亞洲。我國有19屬,150餘種,5變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
生長習性
姜科花卉花期多樣,花期幾乎為全年。開花較早的如益智、鬱金等,初春就開花;晚春至夏季開花的如海南三七、華山姜、閉鞘姜等;夏秋季開花的如姜花、紅球姜、黃姜花等。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張俊清認為選地整地是姜科植物栽培中的重要一環,主要是根據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陳文慧等認為姜科植物選地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磷鉀、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微酸至微鹼性(pH6.0-7.5)的沙壤土為好。姜科植物根系發達,增產潛力大,整地時應深翻土地0.3-0.4m,整細、耙平、鋤淨雜草,將腐熟農家肥與複合肥、鈣鎂磷肥充分混勻後施入種植土內,保持園地不積水,做到能排能灌,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
種植要點
在長期的姜科植物栽培實踐中,根據不同姜科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習性,林下種植姜科植物要重點注意如下事項。
溫度
姜科植物是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典型物種之一,路國輝等介紹我國南方地區姜科植物喜高溫多濕和半蔭環境,大多數姜科植物在種植過程中,夏天要防止高溫,應將其放在陰涼處;葉永浩等研究發現姜科植物冬季應注意防寒;路國輝等強調在北方需要將姜科植物移至無風、較溫暖的室內越冬。
光照
光照對姜科植物影響較大。路國輝等認為大多數姜科植物忌陽光直射,在間接的輻射光或散射光下生長較好,所以在生產上應在人工控制光線環境下栽培。陳旭等研究莪朮的最適光照為85%自然光照強度,高於或低於這一光照強度,莪朮揮髮油和莪朮醇含量降低。薛秋和研究砂仁種植地宜選森林保持比較完整的山區溝谷地,兩山之間的台階地、緩坡地,有長流水的溪溝兩旁,或三面環山的「簸箕地」,地緣有高大樹,白天日照約6h,自然肥力高,有疏鬆濕潤的黑砂坡土。
水分
水分是姜科植物生長的制約因子。路國輝等發現姜科植物大多原產於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些生長在極為潮濕的溝谷石壁或沼澤地,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因此在生長季節需勤澆水,並經常向葉面噴霧,但需要注意土壤不要過粘過濕,否則易爛根且容易引起病害,進入秋冬後,姜科植物生長緩慢,澆水量要逐步減少,防止凍害。薛秋和研究發現砂仁根系淺,喜濕怕旱,要求保持土壤濕潤,故應注意抗旱,土壤濕度應保持在24%-25%。
土壤
姜科植物的生長和栽培對土壤要求嚴格,路國輝和王英強認為種植姜科植物要求土壤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用肥沃的富含有機質的腐殖土和多孔的粗介質作為基質較好。一般用腐葉土和泥炭土等量混合配置,也可用塘泥∶泥炭∶珍珠岩以2:3:1的比例混合配製。丘熙祥等研究發現生薑出苗後,可根據不同土質分次中耕,防止土壤板結。培土還可以防止根莖露出土外,可多生長莖葉,促進子姜肥大。
肥料
姜科植物在生長期對肥料需求量大,路國輝等研究發現栽培姜科植物必須定期進行施肥,一般每年應施肥3-4次,初春、初秋和冬前各1次,施肥以有機質肥料為主,秋冬肥可適當增加磷鉀肥。歐陽勝祥研究廣西莪朮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隨生長期不同而變化,葉永浩等研究廣西莪朮對氮素的吸收量最多,磷素和鉀素的吸收量接近。植株對氮、磷、鉀的吸收在出苗後99d最高,並且氮的吸收量最多,全生育期氮、磷、鉀的總吸收比例為1:0.38:0.37。
病蟲防治
蟲害
姜科花卉的蟲害大多由介殼蟲、香蕉冠網蝽、弄蝶、桉袋蛾、麗斑脊甲、白條蟓,猿葉甲、紅蜘蛛、薊馬、蚜蟲、吹綿蚧、粉蚧、黃圓蹄盾蚧、椰圓盾蚧、短須蟎、桃蛀野螟等引起。姜蟲害防治主要是姜螟、姜糞蟲蛆等。姜螟幼蟲蛀食姜苗致使其葉片枯黃,可致全株死亡。
病害
細菌性病害一般有姜青枯病、細菌斑點病、軟腳病、姜腐病和姜瘟病等。丘熙祥等研究發現姜軟腳病發病初期莖葉凋萎,後變鮮黃,葉片萎縮,根呈水漬狀。姜腐病病症是由皮爛向中心,積水或施下未經腐熟的糞肥,引發此病。
真菌性病害一般有褐斑病、炭疽病、葉斑病、灰斑病、斑枯病、斑點病、葉枯病、白絹病和鏽病等。
藻類引起的病害主要是藻斑病,這些病害大都先從危害葉片開始。
下級分類
閉鞘姜亞科 Costoideae
姜亞科 Zingiberoideae
主要價值
姜科植物中包含有很多著名的藥材,如砂仁、益智、草果、草豆蔻、姜、高良姜、薑黃、鬱金、莪朮等,為驅風、健胃,化瘀、止痛要藥或作調味品。此外,還有許多民間應用的中草藥、纖維植物、香料和美麗的觀賞植物。如姜花、海南三七、象牙參、閉鞘姜等,可供盆栽或布置於庭園內,此外蘘荷的花芽可作蔬菜,薑黃可提取黃色染料,用於食品工業。
病蟲防治
蟲害防治方法
撲滅姜螟(成蟲,在1、2齡的幼蟲期施藥毒殺。從5月份初即可見幼蟲為害,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月為盛期;姜糞蟲蛆可用敵敵畏5000倍液淋於蟲害區,以殺滅幼蟲,並防止其蔓延為害。
姜軟腳病防治方法
是選擇無病菌土壤或種過水稻的地塊種植,防止姜根部積水和受漬,可用5%的石灰水或用50g高錳酸鉀,兌水50kg對土壤進行消毒。
姜腐病防治方法
可淋施波爾多液,或按防軟腳病的辦法進行土壤消毒;姜瘟病主要採用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姜,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用石灰對病穴消毒,藥物可選用克枯星800倍加農用鏈黴素1000倍或姜瘟寧300倍進行防治。
植物文化
在西雙版納,傣族婦女常以黃姜花製作成小花朵作為頭飾進行佩戴。佛教文化中五樹六花就包含了黃姜花。隨着文化傳播而進入,人們認為五樹六花是吉祥的寓意,能夠得到佛的庇佑。同時花品也比喻成人品,使植物人格化,成為人們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寄寓物,寄情於景於物,從而形成吉祥禮儀植物、民俗風情植物等。姜科植物中多數觀花類植株不僅花色艷麗,而且香氣清新。如被譽為愛情象徵的黃姜花,開花繁密,香氣怡人。傣族是一個喜歡歌唱的民族,唱歌是他們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傣族小伙子與姑娘相愛,多是用美妙的歌聲來表達彼此愛慕之心的,歌詞最大的特點是借物言情,把姑娘比作是花,把小伙子比作風吹不倒的大青樹。黃姜花象徵香韻四飄,美麗無瑕少女,小伙子將黃姜花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就會將它戴在頭上。還有很多其它的花也是一樣比喻愛情美好的。所以歌聲成為傣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鹽巴」,而園林植物也就成了傣族情歌中張口就來的重要文化媒介。
姜科植物還帶有嶺南的特色,「姜撞奶」是嶺南有名的小吃,它就是由姜屬植物塊根莖製作而成。還有順德的菜系中喜歡用姜花,這些都可以看出姜科植物在嶺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李白《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詩人用「鬱金」、「琥珀」來形容酒香、酒色。然而這裡說的「鬱金」並不是我們廣為人知的百合科鬱金香,而是姜科薑黃屬鬱金。薑黃屬鬱金既是藥物,又可以調酒、染色。同時薑黃屬鬱金常用以形容女裙或嫩柳,「鬱金裙」亦當為黃裙和「鬱金柳」等詞語中的「鬱金」都是姜科薑黃屬鬱金。 納蘭容若的一首月夜懷人的作品中就有提到豆蔻,而文中所說的豆蔻就是姜科的一個品種,詩中把它比喻為所戀之人。梨花,代表純潔愛情,有離別之意。遺憾是因為他留不住,生命里最想抓緊的美好。情感畢竟不同於花開花謝循時輪迴的植物,感情這東西,一旦錯過了花期,就很難再有第二季,容若以反問「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結句,清麗而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