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邊道情皮影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定邊道情皮影戲 |
定邊皮影道情曲是皮影戲、道情曲的總稱。是集皮影表演(耍線子)與道情演唱為一體的民間戲曲綜合藝術。結構分演唱、道白、耍線子。
基本內容
中文名:定邊道情皮影戲
遺產編號:IV-23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陝西·榆林·定邊縣
遺產編號:IV-23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遺產級別:省
申報人/申報單位:定邊縣文體事業局
內容簡介
定邊皮影道情曲劇目主要以歷史劇為多,傳統劇目有《分宮樓》、《乾坤鏡》、《黑刀記》、《昭君和番》、《繡龍袍》、《串龍珠》、《慧鳳扇》、《蛟龍駒》、《雙鳳釵》、《寒宮救主》、《葵花鏡》、《四蓮夢》、《下河東》、《雞爪山》、《龍鳳山》、《鐵釘床》、《忠義賢》、《紅燈記》、《吳漢殺妻》、《九華山》、《曲江打子》、《還魂帕》、《陰陽碗》、《九蓮神燈》、《鳳祥杯》、《苦節圖》、《竹林令》、《對鳳裙》、《桑林寄子》、《二度梅》、《忠義圖》、《照程珠》、《青素庵》、《白狗圈》、《九連珠》、《紫匣宮》等,表演內容主要描寫「奸臣害忠良,相公找姑娘」。 定邊皮影道情曲是皮影戲、道情曲的總稱。是集皮影表演(耍線子)與道情演唱為一體的民間戲曲綜合藝術。結構分演唱、道白、耍線子。 一、演唱:即道情唱腔,有開板隨子、觀音慢板、觀音尖板、傷音慢板、傷音尖板、還陽板、氣死板、傷音九蓮花、觀音九蓮花、傷音菩薩記等。每段唱腔尾聲為「麻簧」(伴奏樂隊用「啊、哎」襯詞合唱「麻簧」),一般兩句詞一個「麻簧」。 二、道白:定邊方言。 三、耍線子:又稱「前台」,即操作皮影(俗稱「皮娃娃」)表演。
主要特徵
一、便利性: 1、人手少:4個人就可以表演3到4個小時的大劇。 2、箱子少:兩個箱子就是一個劇團。 3、易操作:亮子支好,拉好繩子,掛上皮影、樂器,就可以開演。 4、場地小:窯洞、院落就可以做演出場地。 5、費用小:一般家庭遇事款客都請得起。 二、藝術性: 1、製作巧:繪畫、刻制、連接的皮影人物不是真人勝似真人,俊俏大方誇張有度,鐫刻精細明亮。 2、手藝高:皮影人物在耍線子的手裡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一舉一動引人入勝。 3、距離近:表演者和觀眾幾乎在一起,思想交流方便,易產生共鳴。 4、有特色:皮影戲中人物、表演藝術性強,有些動作和特殊情景舞台上無法展現。其道情音樂高亢、激昂、婉轉、熱鬧感染力強,特別是麻簧非常特別。 三、區域性: 1、定邊皮影道情曲地處邊緣地帶屬邊緣文化,特徵鮮明。 2、定邊皮影道情曲土生土長,與這裡的群眾感情深厚,與這裡的文化息息相關,與這裡的文化生活盤根錯節、密不可分。 3、定邊皮影道情曲是這裡傳統的文化現象和藝術形式,歷史悠久,無可替代。
主要價值
一、學術研究價值: 1、皮影作為工藝美術造型、製作設計的學術研究價值,與當地的民俗文化有密切的關聯。2、道情音樂,唱腔與當地的語言、民歌、民風、地理環境的學術研究價值。3、自製樂器其性能和在道情曲中的發揮作用、表現風格、表現力的研究價值。
二、藝術審美價值:1、皮影作為工藝美術的審美價值,其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有剪紙風格、戲劇臉譜的特性,令人愛不釋手。2、道情音樂以其高亢、激昂、婉轉、熱鬧感染力強的旋律唱腔,深受群眾喜愛,聽過的中、外人士也無不翹起大拇指連連稱讚。 3、自製樂器演奏出的風格原始、味濃、獨特,有其獨到的審美價值。
三、藝術收藏價值:皮影造型以其獨特的風格,兼剪紙、戲劇臉譜之共性,作為工藝美術的收藏價值,逐步顯現出來。
歷史淵源
皮影藝術起源於何時,民間傳說不一。定邊皮影道情曲供奉的是裸身的「莊王爺」,「莊王爺」何許人也,無法考證。據考證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海陽竹枝詞》中有首描寫皮影戲演出的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漢武帝李夫人)這是皮影戲的初級階段,而鼎盛期為唐代,皮影造型優美,表演技術成熟。以後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據藝人相傳,皮影戲隋朝就有了,當時叫做「隨軍戲」。 定邊皮影道情曲大約在清朝末年在定邊縣白于山區最為流行,其流行的背景一是山深偏僻,距縣城遙遠,因此皮影道情于山曲小調為伴,是當地農民唯一的文化娛樂形式;二是由于山區交通不便,農閒時別無其他副業,所以皮影道情曲藝人及皮影社應用而生,成為山區人的一種謀生選擇而流傳至今;三是由於廟會慶典祭祀、家庭還願、紅、白喜事款客的需要,皮影道情曲以其人員精幹、箱子便利、請戲經濟、道情熱鬧的特點而深受歡迎;四是皮影、樂器製作取材方便。 定邊皮影道情曲從清朝末年流行至20世紀五十年代,白于山區有六個皮影社,分散在姬塬、馮地坑、羅龐塬等地,主要活躍在山區和寧夏鹽池、內蒙鄂托克前旗一帶。1936年定邊解放後,黨對皮影道情曲很重視,1943年定邊文工團曾為皮影道情曲舉辦了培訓班,同時聘請了民間藝人高仲元到文工團刻制現代劇皮影人物,革新道情皮影戲,創作刻制演出過《兄妹開荒》、《大家歡喜》、《夫妻識字》、《三世仇》等劇目。1956年張崾先鄉區公所「新華皮影社」(即賀文賢班子)經縣、地區選拔,赴西安參加陝西省第一屆文藝匯演,深受群眾歡迎。文革期間基本停止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定邊皮影道情曲班子再度活躍,1995年後,由於受現代科技文化的衝擊及衛星電視在山區的逐步普及,定邊皮影道情曲遭受冷落,皮影道情曲班子紛紛散夥,全縣僅存兩付箱子,定邊皮影道情曲班子現僅存姬塬鎮馮團莊馮進文一個,並且無人繼承。
相關物品
定邊皮影 道情曲相關器具及製品分皮影製作、 亮子製作、皮影形象、伴奏樂器四部分。
一、皮影製作: 1、選料:選用黑牛皮最好,透光性好,其他牛皮做陪襯的角色可以,一般不用驢皮,透光不好,還有不成神位的說法。
2、加工:首先用水浸泡牛皮,泡軟後用刀將外皮毛、內皮肉鏟掉,四面用釘子將皮子繃緊、踩薄(達到需要的薄度),陰到半干(太干硬的不好做)。
3、繪畫:在加工好的牛皮上根據設計好的人物及各種形象畫好。
4、刻制:根據圖案要求用 小鐵錘擊打各種幾何形狀的銃子(如︵=(O>o等形狀)刻出 花子,刻製成皮影。
5、上色:根據設計分別給不同形象的皮影染色、陰乾。
6、上火磚:即兩塊磚磨平,用火烤熱(溫度要適當),把皮影夾在中間烘乾。此法一可以壓平,二吸收水份,三不翹不彎。
7、組裝:用 絲弦連接各組件,並連上胸棍、手棍。
二、亮子製作:用松木條子(約6厘米見方)製作成寬195厘米、高98厘米的框子,繃上白 的確良布(過去用 麻紙粘拼)。
三、皮影形象:1、行當:龍袍官衣、男昌(昌即平民、秀才等)、女昌、女龍袍、挎刀、男斬(斬即武將)、女斬、上斬(正面人物)、下斬(反面人物)、顯(半文半武)、馬斬、地獄、男滾身(滾身即龍套)、女滾身。滾身又有正角、反角、堂角、 內官(公公)。
2、 座堂:龍墩、虎座、官座、平座、花園繡閣、殿、帳、馬拉轎子、龍、虎、馬、 驏馬(即光身子穿衣服、騎馬不加鞍)、水兵(即 龍王兵)等。
3、頭像:生、丑、淨、旦。大概分為帥頭、生雜頭(即小生、書生)、紗帽頭、旦頭、 盔頭、翎子頭、神頭等。
四、伴奏樂器:主要有鼓板四弦(自製)、三吹(即竹笛、海笛、嗩吶一人兼)、打銅(即甩梆子、戰鼓、 小鑼、鈸、低音鑼等一人兼)、魚鼓尖板(自製)、二胡、低胡。 註:梆子和 碰鈴連在一起稱甩梆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