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宜川胸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原名花鼓,是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胸鼓」是將類似腰鼓形狀的鼓掛在胸前敲的一種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稱為「花鼓」,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特色。

宜川胸鼓在2008年6月7日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宜川胸鼓

遺產編號:Ⅲ-42

地區:陝西省

申報地區:陝西省宜川縣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簡要介紹

「胸鼓」是將類似腰鼓形狀的鼓掛在胸前敲的一種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稱為「花鼓」,主要流傳在宜川、洛川和定邊一帶,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特色。 胸鼓流傳甚廣,歷史悠久。宜川胸鼓是由山西傳入的。宜川位於延安地區東南部的黃河西岸、與山西只有一河之隔。兩岸群眾歷來交往甚密,在經濟上、文化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文化傳統

過去每逢春節,兩地群眾還有互送秧歌、拜年問好、祝願吉祥的習俗,這不僅增進鄉誼,也促進了民間藝術的交流。至今宜川還將胸鼓稱為「晉南花鼓」,就是有力的證明。洛川的胸鼓,則是民國時期由山西商人暢伯龍到洛川經商時傳入的,迄今只有五十餘年的歷史。宜川胸鼓,幾十年來,經藝人不斷發展,融合了當地民間舞蹈的動作與風格,在表演的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進,逐漸形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

具體形式

胸鼓多在新春佳節或農閒時表演。表演形式可分「過路鼓」、「場地鼓」兩種。表演時人數不限,有一人單打、雙人對打或集體群打。宜川胸鼓屬集體群打形式。表演時,有男有女,舞者均身穿黑紅兩色短夸衣,頭扎英雄巾,前額上插五彩紙蝶,胸前扎紅綢英雄結,身背滅雄花。男子胸前斜掛扁圓形小鼓,鼓身套花毛巾,左手握木製硬鼓槌,右手持牛皮軟鞭,輪換擊鼓作舞。女子有的手持霸王鞭,有的手握彩扇,有的手擊小鑼、小鑔進行伴舞,以豐富的舞蹈隊形變化,烘托表演的熱烈氣氛。洛川胸鼓表演時,舞者身着武士服,生機勃勃的進行男子單打、雙人對打,展現了嫻熟高超的技藝。 「過路鼓」在進行中表演。屆時彩旗招展,鑼鼓齊鳴,爆竹聲聲,以胸鼓為主的社火舞隊,在各村鎮的街頭巷尾邊舞邊行進。舞者興高采烈地變換着各種隊形圖案,如「雙交叉」、」雙龍擺尾」等。舞蹈動作也變化無窮,有「前進鼓」、「甩鞭鼓」、「前弓後箭鼓」等。舞者的鼓聲,觀眾的喝彩聲響徹了溝溝岔岔,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場地鼓」即在廣場或舞台上的表演。每當表演之前,首先要放大量的鞭炮,以圖吉利。也表示今年的社火鬧好了,年過好了,老百姓也心安理得了。「場地鼓」的表演,主要是突出舞蹈技巧和豐富的隊形變化。常用的動作有「二起腳」、「軟腰」、「二人對鼓」、「纏腰踢腿」等。技藝高超者可在板凳上表演,有的還可以在兩人抬的扁擔上表演高難動作,還有的能躺在地上,表演下後腰,翻「前橋」等絕活。最令人叫絕的是有的藝人不僅胸前掛鼓,而且可以頭上頂鼓,左右肩上扛鼓,大腿、小腿上都能掛鼓,也就是說一人可掛五至六個鼓,雙手交替、輪流擊打,鼓點有時如同急風驟雨,有時如同鞭炮齊鳴,飛舞的鼓槌令人眼花繚亂,清脆的鼓聲令人心潮激盪。精湛的技藝,顯示了胸鼓表演的獨特神韻和高難度的技巧性。 宜川胸鼓的樂器伴奏,以打擊樂為主,並配有小嗩吶以烘托情緒和氣氛。打擊樂器以蘇鑼為主,並配以蘇鑔、手鑼、小鑔等。伴奏樂器和表演者的擊鼓聲融合一起,氣氛強烈,扣人心弦。

表演特色

宜川胸鼓表演的主要特點是:鼓點花而不亂,動作小巧,銜接變換流暢,節奏起伏對比強烈,鼓聲輕脆歡快活潑,舞者表演風趣幽默。「雙手擊鼓穩准狠,顫步擺頭眼傳神」,複雜的節奏和動律變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動規律,並強調舞蹈的節奏性和形象的造型美。舞蹈姿態力求舒展大方,更重要的是舞者在擊鼓過程中,重視情緒和神韻的表現,不僅要求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還要注意擊鼓節奏與舞蹈變化的配合一致。特別是有些藝人打至高潮時,情不自禁的擺頭、抖肩,使表演更突出了情緒的誇張和動人的神態風采。做到剛柔並濟、神情並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1]

參考文獻

  1. 宜川胸鼓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