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提琴音域寬廣、音色優美、表現力豐富、它既能奏出優美華麗的旋律,也能奏出慷慨激揚的曲調。小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一般稱為弦樂器。很早以前人們就稱它為西洋樂器中的「皇后」。在交響樂中,它常被用作主要的旋律樂器,作用十分突出,是現代交響樂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與鋼琴、古典吉他並稱三大樂器。[1]
目錄
起源
小提琴的由來說法不一,最廣流傳是「烏龜殼琴」的故事。相傳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有一個叫美爾古里的音樂家,在一個早晨沿着尼羅河悠閒的散步,無意中踢到一個東西,這個東西竟然能發出悅耳的聲音,這聲音吸引了他,研究發現,龜殼內的空氣與殼內獨特的構造相互摩擦而產生。他於是根據龜殼發聲的原理,仿照龜殼的外形配上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美爾古里將它命名為「列里」。 又一個傳說: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我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着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製作發展
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 (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 Amati),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從16世紀到18世紀,意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着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內利四位傑出名匠。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意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18世紀後,小提琴製作業的領先地位從意大利轉至法國。這個時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斷改進,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質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內利當年所制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品、傑作。現代小提琴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而來,不能說是具體由那個人發明的,是集體力量的結晶。
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隨着貴族與皇室的衰落,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出現了為公眾服務的交響樂隊和音樂廳。為適應環境的變革,小提琴增粗了音柱,低音量變長變厚。而後發明了腮托,使小提琴的演奏更加自如。18世紀末,音樂學院在歐洲相繼出現,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促進了機器制琴業的發展。法國的米爾庫、德國的米滕瓦爾德都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地方。法國的J.-B.維約姆是 19世紀制琴業的著名人物。 小提琴大約與民國初年(約1920年代)傳入中國。在此期間小提琴大師先後到中國演出,鼓舞了愛好音樂的人學習。許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到中國工作,培養了眾多的本國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師。如:劉天華,冼星海和馬思聰等。從這一時期開始,也陸續出版和翻譯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並有作曲家創作出許多經典的中國小提琴曲,像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占豪和陳剛合作的《梁祝》和陳剛所作的《苗嶺的早晨》等。
中國在小提琴製造上,逐漸享有國際聲譽。廣州樂器廠陳錦農所制紅棉牌小提琴,1980年獲美國第4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音質金獎」;北京提琴廠戴宏祥所制小提琴,獲1983年於聯邦德國卡塞爾市舉行的斯波爾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的「音質金獎」。
在中國的發展
大約在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西方傳教士將小提琴引入中國。赫德是英國的傳教士,他是個狂熱的音樂愛好者。雖然赫德組建樂隊的本意只是為了滿足西方人士音樂的需求,但實際上為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中國小提琴藝術的起步發展。在赫德樂隊受訓的趙年魁和穆志清,後來成為北京大學音樂學習所的首批小提琴導師。五四運動以後,一些中國留學生進一步促進了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傳播。
最有影響力的當屬馬思聰(1912 – 1987)先生,廣東梅縣人,是中國最早留學歐洲學習小提琴的學者之一。1924年(年僅12歲)既赴法國學習小提琴,1925年考入法國朗西音樂學院,後又繼續入法國巴黎音樂學院深造。學成回國後在上海、南京、廣州、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多次舉辦系列個人獨奏音樂會並獲成功。評論界稱他為「中國第一個依靠自己演奏活動發揮其社會影響的音樂家」。馬思聰1935年創作的《搖籃曲》是中國專業小提琴音樂的開端,其作品還有《第一迴旋曲》、《綏遠組曲》、《西藏音符》、《牧歌》、《秋收舞曲》、《第二旋曲》、《春天舞曲》、《山歌》、《慢訴》、《抒情曲》、《跳龍燈》、《跳元宵》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協會副主席。馬思聰是中小提琴音樂的開拓者。為中國小提琴創作中華名族音樂元素與西洋小提琴相結合的創作和演奏開闢了道路。在他之後中國的音樂工作者們積極探索,相繼創作出了中國觀眾喜愛的小提琴作品,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何占豪 陳鋼曲)、《新春樂》(茅原曲)、《新疆之春》(馬躍先 李中漢曲)、《慶豐收》(張靖平曲)等等。形成了中國具有特色的小提琴音樂作品。並逐漸為世界觀眾所了解和喜愛。為繁榮中國的小提琴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構造
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為:1弦(E弦)、2弦(A弦)、3弦(D弦)和4弦(G弦)。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雲杉木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於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於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現代則將G、D、A3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弦,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琴弓作為樂器的附加物,最早出現在拜占庭帝國時代,但其價值就如平民老百姓一般身份低下,究其原因是與彈撥方法所產生的聲音相比,運弓生成的音質實在是太弱。到11世紀伊斯蘭征服者入侵西班牙時,把琴弓帶到了歐洲,不到100年的時間即為西歐社會所熟悉,並被廣泛使用。
小提琴的學派
意大利小提琴學派
近水樓台先得月,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他確認小提琴本質是一種歌唱性樂器。他所寫的奏鳴曲,在快板樂章中摒棄了那些非音樂性的效果,而着力於輝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樂章,富於歌唱性,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為意大利學派奠定了基礎。A.維瓦爾迪是意大利學派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採用樂隊為小提琴伴奏的首創者。他的這一創舉,使協奏曲具有交響性,並增添了戲劇性。G.塔爾蒂尼是18世紀歐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據科雷利作品的主題寫了50首變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藝術得到巨大發展。他奠定了由3個樂章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鳴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顫音》是18世紀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巔峰之作.
德國小提琴學派
1650年以前,德國小提琴演奏藝術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國作曲家寫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還要難的技巧,特別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調弦法,以及某些描寫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經發展為一種技巧性很高的樂器。J.S.巴赫的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對演奏者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寫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國小提琴發展的總結。1831年,德國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爾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達維德(1810~1873)在1843年萊比錫音樂學院開辦時是小提琴系的負責人,他是一位善於啟發、激勵學生上進的教師,在他的努力下,使萊比錫音樂學院成為19世紀中葉的小提琴學習中心。達維德編訂過許多古典作品,對豐富曲目作出了貢獻。
演奏家J.約阿希姆的歷史功績,在於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來忠實地再現作品的音樂內涵。巴赫的6首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就是由於他的演奏,被現代小提琴家們公認是小提琴復調音樂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歷史功績是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學生,20世紀初優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奧爾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約阿希姆的最後一名學生A.魏登堡,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時,他逃亡中國,旅居上海,並在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教授小提琴與室內樂。
法比小提琴學派
維奧蒂在1782年來到法國,在他的訓練和影響下,法國的P.巴約、P.羅德和R.克魯采共同創立了法國小提琴學派。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的小提琴演奏學派對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H.維尼亞夫斯基、P .d e薩拉薩特、F.克賴斯勒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波蘭小提琴家維尼亞夫斯基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他在繼承法國學派的演奏風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國小提琴學派強調聲音的華麗,有許多手腕的運弓動作,這給他演奏連頓弓帶來了困難,後來他終於發現通過使用整個手臂的動作順利地掌握這種連頓弓法。1862年維尼亞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帶到了俄國,為以後出現的俄羅斯演奏學派的寬廣發展,打下了基礎。出生於西班牙的薩拉薩特,是法國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優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純淨而著稱。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寬,他的音準,特別在高音區非常出色,技巧輝煌而流暢。他寫的《吉卜賽之歌》、《卡門幻想曲》很有創造性,技術上難度很大。奧地利人克賴斯勒1887年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他有着瀟灑自如的演奏風格,從不炫耀技巧,運弓優雅,樂句處理得十分巧妙,富於節奏的活力。克賴斯勒繼承和發展了維尼亞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音色變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個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學派這一名稱,是因為這兩個學派不僅在形成時間上相距不遠,而且又都受維奧蒂的影響。比利時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C.-A .d e貝里奧的老師是維奧蒂的學生,貝里奧也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過。他把帕格尼尼的輝煌技巧和法國的優雅風格結合在一起,從而把古典的法國演奏學派現代化了。貝里奧不是法國學派的直系門徒,他能突破傳統,創造一個新的浪漫主義的法比學派。貝里奧的學生H.維厄唐對比利時學派有很大影響。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貢獻是發揮了小提琴在交響樂中的獨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約1850)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品,H.柏遼茲稱它是一首有着獨奏小提琴聲部的壯麗的交響曲。E.伊薩伊是維厄唐的學生,他演奏熱情而充滿活力,威嚴而又優美,富於詩意,他使用更為強烈的揉音。法比學派人才輩出,影響深遠,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
俄羅斯、蘇聯小提琴學派
奧爾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近50年的教學,使他成為20世紀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費茨、M.埃爾曼、N.米爾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門下。著書闡述了他的教學思想和美學觀點,音樂第一,技術第二。奧爾對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過,早在奧爾之前維厄唐和維尼亞夫斯基等曾長期在俄國教學和演奏,可以說俄羅斯學派是在法比學派的基礎上自然地、歷史地形成,而不是某個人的創造和建樹。海費茨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生,他有着火熱的感情,鋼鐵般的控制力,驚人的技巧和強烈個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換把滑音、強烈的運弓起奏、比較快速的樂曲處理等,這一切都是他那強烈的音樂個性的自然表露。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和國成立後,敖得薩音樂學院的П.С.斯托利亞爾斯基、莫斯科音樂學院的А.И.揚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事業,形成了蘇聯小提琴學派。斯托利亞爾斯基在1933年創建了蘇聯的第一所天才兒童音樂學校,成為蘇聯學派的創建人之一。他主張從童年起就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技術與藝術訓練。他的學生Д.□.奧伊斯特拉赫,是當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對音樂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還積極演奏現代音樂。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準問題》、《小提琴演奏者的節奏訓練》、《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問題》都很有價值。他的學生I.加拉米安在美國成為著名教師。波利斯基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教學原則,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和全面發展。極為純淨的聲音、精確的音準、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風格、對樂曲處理的細緻而深刻,是這個教學體系的特點。他的侄子И.□.揚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論》的作者。揚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學生□.И.揚凱列維奇,繼承和發展了老師的教學原則,善於對學生的才能作透徹的分析,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演奏技巧和個性。中國著名小提琴教師、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林躍基,曾是揚凱烈維奇的學生;林躍基的學生胡坤曾在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需要提及的還有美國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與俄國學派有很深的淵源,又曾受法比學派的影響,他善於採擷眾長,獨創一格,成為當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兩次來中國訪問,進行演奏和講學活動,給中國年輕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2]
對社會的貢獻
在西洋樂器中,小提琴是一件最為重要的樂器。在西洋交響樂隊(也稱「管弦樂隊」)和中國的中西結合樂隊中,以及在獨奏與協奏中,均發揮出最為重要的藝術作用。 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以「首席」之稱,還起着榜首與領銜的藝術作用。有人說小提琴是「樂器皇后」,是上帝發明的。可見它在人們心目中是何等完美的樂器了。相信隨着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小提琴這一高雅藝術演奏更加完美,為大眾帶來饕餮視聽盛宴。
經典曲目
獨奏曲
代表人物 | 代表作品 |
---|---|
海姆 | 《聖母頌》 |
旦尼庫 | 《雲雀》 |
朱爾斯·埃米爾·馬斯涅 | 《沉思》 |
克萊斯勒 | 《愛之喜悅》 |
薩拉薩特 | 《吉卜賽之歌》 |
聖桑 | 《引子與迴旋隨想曲》 |
塔爾蒂尼 | 《魔鬼的顫音奏鳴曲》 |
舒曼 | 《夢幻曲》 |
呂思清 | 《梁山伯與祝英台》 |
約翰·巴哈貝爾 | 《D大調卡農》 |
莫扎特 | 《G大調弦樂小夜曲》 |
弗朗蒂切克·德爾德拉 | 《回憶》、《紀念曲》 |
協奏曲
代表人物 | 代表作品 |
---|---|
門德爾松 |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貝多芬 |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
勃拉姆斯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柴科夫斯基 |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何占豪、陳剛 | 《 梁祝》 |
馬思聰 | 《 雙小提琴協奏曲 》 |
視頻
J.S. Bach: The Violin Concertos
CHEAP vs EXPENSIVE violins - Can you hear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