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慈雲閣位於中國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城內,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雲閣原稱大悲閣,現存建築為元大德十年(1306年)重建,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二層,歇山頂,高13.3米。
建造歷史
據《定興縣誌》載,慈雲閣原名大悲閣,其始建年代不詳,以閣內大悲佛銅像而得名,後毀於戰亂。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德寶在故址重建此閣,明萬曆年間李藎傳重修,因佛教視心慈為貴,貴慈如雲,改名慈雲閣。並清康熙年間五十二年(1731)、嘉慶二十五年(1820)對閣均有修葺。
慈雲閣原為一組建築群,總平面為舟形,分前、中、後三部,現前後兩部分被毀,惟存中間慈雲閣。閣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三問,建築面積142平方米,二層樓閣式,重檐歇山布瓦頂,通高13.3米,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9米。
文物保護
構架及做法均很有特點,內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於牆體之內。屋架只有東西兩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載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其中上昂為真昂。下檐四鋪作。慈雲閣為元代建築的典型作品,明御史李藎有碑記。是中國古代建築從宋代風格向明清風格過渡的最好例證[1]。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教勝地
黎花塢慈雲閣位於保山城西南3公里九嶺崗下黎花塢,為保山當代著名佛教勝地。黎花塢寺廟群順山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玉屏門、韋陀殿、放生池、彌勒宮、醉月樓、玉佛殿、慈雲閣和觀音紡線處等。慈雲閣重檐歇山頂,前檐出抱廈,通面闊9.85米,通進深9.1米,因置於高台陡崖之間,屋檐前伸後促,遠遠望去似有金鵬展翅之勢,可謂別具一格。
據史載,慈雲閣建成於清初,系清康熙年間戶部尚書王宏祚受觀音菩薩點化而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此後寺院歷經不斷增修、綠化,先後形成"黎花香雪"、"露灑隆陽"等景。
邁入閣內,正中供奉着南海觀音的塑像,法身高4米,持柳枝、淨瓶站于波濤之上,全身飾金,善財和龍女左右侍立。慈雲閣後有摩崖畫一幅,站立雲端的是觀音菩薩,下有一馬配鞍悠閒食草,一人身着官服拱手遙拜,據稱這人就是王宏祚。
名聞遐邇
300多年來,梨花塢慈雲閣的香火綿延不斷,名聞遐邇。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一年三次觀音會,四方香客雲集此地,朝山拜佛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平時前來瞻仰晉拜者也不絕於途。
這裡還有名揚四方的素席,所有用作齋席、齋飯的原料,都是本地出產,比如綠葉菜、果品、菇類、豆製品等,其菜譜與葷席相近,足可以假亂真。加上從臥雲樓後開溝引來的涵鶴溪水,水質清淳甘美,用以燒制的素席,飯香菜鮮,味道極佳。慈雲閣左側是玉佛大殿,殿中須彌座上的佛龕內,供奉有三尊玉佛,龕前貢桌上還有三尊體態較小的玉佛。
佛像呈坐姿,披金色架裝,袒右肩,發呈螺髻狀,佛冠上鑲有寶石,臉部安樣慈和。這六尊玉佛均為純漢白玉雕成,玉面晶瑩剔透,極其珍貴。
主要景點
為舟形,分前、中、後三部,現前後兩部分被毀,惟存中間慈雲閣。閣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三問,建築面積142平方米,二層樓閣式,重檐歇山布瓦頂,通高13.3米,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9米。
構架及做法均很有特點,內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於牆體之內。屋架只有東西兩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載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
上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其中上昂為真昂。下檐四鋪作。慈雲閣為元代建築的典型作品[2],明御史李藎有碑記。
中國古代建築從宋代風格向明清風格過渡的最好例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雲閣左側是玉佛大殿,殿中須彌座上的佛龕內,供奉有三尊玉佛,龕前貢桌上還有三尊體態較小的玉佛。
佛像呈坐姿,披金色架裝,袒右肩,發呈螺髻狀,佛冠上鑲有寶石,臉部安樣慈和。這六尊玉佛均為純漢白玉雕成,玉面晶瑩剔透,極其珍貴。
視頻
慈雲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圖說】國寶慈雲閣 ,搜狐,2019-05-10
- ↑ 慈雲閣入選保定市「最美古建築」 ,搜狐,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