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豐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慧豐寺 |
---|
|
慧豐寺,原名「極樂集福寺」,蒙古語名為「烏雲特古勒都爾蘇木」,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巴彥塔拉鎮,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該寺是哲里木盟知名寺廟之一。鼎盛時期有700餘名喇嘛。該寺住持活佛轉過七世。該廟是科爾沁左翼中旗格魯派的發祥地。[2]
歷史
創建
慧豐寺所在的巴音溫都爾(又譯「白音溫都爾」)西里(蒙古語「坡」之意)的地勢北高南低,南臨希拉木倫河,北靠玻璃山。慧豐寺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科爾沁左翼中旗多羅郡王即溫都爾親王領地內的格魯派寺廟之一。該廟位於巴音溫都爾,後來成為科爾沁左翼中旗瑪拉沁蘇木,今為科爾沁左翼中旗巴彥塔拉鎮境內。
清朝順治四年(丁亥年,1647年),固倫端靖長公主下嫁科爾沁左翼中旗多羅郡王奇塔特。順治六年(1649年),在巴彥塔拉的多羅郡王府東側五里,希拉木倫河北岸的大坨子上方,興建了一座僅有三間屋子的佛殿,供奉固倫端靖長公主從清朝皇宮帶來的釋迦牟尼佛金像。該廟是後來慧豐寺的前身。
公主出嫁時,自北京請來一位喇嘛。該喇嘛原為北京隆福寺的住持喇嘛,法號「那克卜昭德巴」(又譯「納克布昭德巴」)。該喇嘛來到科爾沁左翼中旗後的第二年便圓寂了。奇塔特郡王、固倫端靖長公主向內齊托音呼圖克圖求問該喇嘛靈體轉生至何方,內齊托音活佛稱,順治七年歲次庚寅,將降生於本旗。為迎接該喇嘛的轉世靈童,郡王和公主準備在博克圖爾吉山以南的多羅郡王府附近興建寺廟。一天夜裡,公主夢見在巴音溫都爾地方,日月齊落入水池中,遂求問內齊托音活佛,內齊托音活佛答稱,若在那裡建廟,本旗佛事必然興旺。故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那裡興建了極樂集福寺,並把已轉世的喇嘛請入廟中擔任住持。
此地位於原來的三間佛殿的東南方,巴音溫都爾高坡上。最初建成的極樂集福廟建築為綱散殿,是藏式二層佛殿,公主還將金佛遷移到綱散殿。隨後,又在綱散殿大門處興建了天王殿,在緊鄰綱散殿之處興建蘇克勤殿,蘇克勤殿的屋頂為二波紋狀,有四十丈高。這次大規模建設大約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命名該廟為「極樂集福寺」,俗稱「阿貴圖召」。
第一至五代住持喇嘛與寺院擴建
最早從北京隆福寺請來的喇嘛納克布昭德巴,精通吉圖布經文。後來慧豐寺便以精通吉圖布經文著稱。固倫端靖長公主賜給納克布昭德巴一戶韓姓屬民,此後這戶世代侍奉該寺的住持大喇嘛,負責寢食。
納克布昭德巴圓寂後,固倫端靖長公主赴北京求問,經章嘉活佛認定,多羅郡王奇塔特的一位後裔成為該寺第一代住持大喇嘛。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該廟第一代住持大喇嘛圓寂。該喇嘛的轉世靈童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找到並迎請至該寺,雍正六年(1728年)圓寂。該喇嘛的轉世靈童於雍正八年(1730年)找到並迎請至該寺,乾隆九年(1744年)圓寂。該喇嘛的轉世靈童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找到並迎請至該寺,這位第四代住持大喇嘛住持該寺後,開始將本寺所有蒙古文經書全部譯成藏文,嘉慶十三年(1808年)圓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多羅郡王奇塔特之孫班第迎娶康熙帝養女固倫純禧公主(為康熙帝之弟恭親王常寧之女,科爾沁左翼中旗人俗稱其為「姑娘公主」)時,為了供奉固倫純禧公主帶來的又一尊純金佛像,在極樂集福寺以東一里的地坡上新建了一座廟宇,取名「集福法輪寺」,此寺一切事務由極樂集福寺大喇嘛管理。當地人根據地理位置,分別稱兩寺為「東寺」(集福法輪寺)和「西寺」(極樂集福寺),東寺(集福法輪寺)為多羅郡王的家廟,西寺(極樂集福寺)為多羅郡王的王廟。
嘉慶十三年(1808年),經哲里木盟協辦盟務第八代溫都爾王棟默特奏請清朝朝廷祈求寺名。嘉慶帝批准極樂集福廟更名,並且御賜寺名為「慧豐寺」,賜滿蒙漢藏四體文金字「慧豐寺」匾額,同時還准給嘉譜度牒。從此,該廟每年舉辦兩次萬壽經會。
為了尋找第四代住持喇嘛的轉世靈童,該廟喇嘛赴西藏向達賴求問。達賴稱,「靈童已於乙巳年在慧豐寺東南方向轉世。」乙巳年即嘉慶十四年(1809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經諾彥呼圖克圖指明,慧豐寺從科爾沁左翼後旗布敦哈日根蘇木蘇布海哎勒,將八歲的轉世靈童迎請回了慧豐寺,成為第五代住持喇嘛。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送至哲里木盟札薩克圖旗(今科爾沁右翼前旗)梵通寺(即葛根廟),拜諾彥葛根為師,學習佛經。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該喇嘛在梵通寺學經20年之後回到慧豐寺,在蘇克勤殿西側新建了拉桑殿(密宗殿),請來了土默特左旗瑞應寺住持大喇嘛阿拉坦西埒圖葛根講解佛經禪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又在東廟興建了一座拉桑殿。咸豐元年(1851年)圓寂。
第六代住持喇嘛
咸豐元年(1851年),該廟施主、御前行走親王銜多羅郡王濟克默特朗布率大喇嘛、德木齊執事及弟子數人,赴西藏求達賴、班禪指點。達賴、班禪稱,該喇嘛轉世將在慧豐寺南方出現。回到慧豐寺後,經內齊托音呼圖克圖指明,認定本旗額駙台吉齊穆特多博敦多羅格(又譯「齊穆德多布敦德勒格」)第二子、賞戴花翎三等台吉葛文普爾徠(又譯「格溫普日賚」)之第六子業喜鄂德囊(又譯「業喜鄂都囊」,為俗名)為轉世靈童。
同治二年五月初二日(1863年),將5歲的該轉世靈童迎請回慧豐寺出家。次年,該靈童被送往梵通寺拜諾彥呼圖克圖為師,學經3年,後在14歲赴西藏學經12年,25歲時獲班禪賜予「額爾德尼綽爾吉堪布」名號,26歲回到科爾沁右翼前旗,在慧豐寺例定帕爾勤經會。該寺這位第六代住持喇嘛花了五年時間將慧豐寺的拉桑殿擴建為81間大殿,光緒十六年(1890年)鑄造了一尊兩丈高鍍金彌勒佛,供奉在拉桑殿後面的彌勒殿內的蓮花座上。民國四年(1915年),六世住持大喇嘛又將東廟的講經殿擴建為81間大殿。
修建東廟、西廟兩座81間的大殿期間,有位名叫羅布桑眾乃的喇嘛常年苦行化緣,為寺廟擴建貢獻極大,故該寺在葛根樓門房東側特為其興建了三間瓦房,供其居住。
第六代住持大喇嘛多次被清朝朝廷和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表彰,並賜予法號、徽號。民國八年(1919年),為褒獎這位住持大喇嘛勤勉向佛,第十代多羅郡王納蘭格埒勒奏請旗扎薩克王爺那木濟勒色楞,以旗扎薩克的名義修繕了慧豐寺各個大殿。其中,蘇克勤殿向南擴建一間,屋頂遂成為三波紋狀。此外,增建了鐘樓、鼓樓、浩日老殿等建築,蘇克勤殿前院以水泥鋪建了跳查瑪舞用的大圓場,在寺廟的外圍的東、西、北方向分別新建了7座母祭壇小殿(三個方向共計21座),每座殿內供奉一尊石制浮雕度母像,度母像前平放有高桌,供祭祀用。自此,慧豐寺面積增加近一倍,周長達到五華里。
民國九年(1927年),第六世住持大喇嘛66歲時,達爾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號召全旗民眾稱其為葛根活佛。後來,末代多羅郡王楊森扎布還到北京賄賂袁世凱,為葛根活佛請到了「額爾德尼堪布諾們汗」的稱號。自此,該寺的轉世住持喇嘛才正式成為活佛。同年,第六世住持大喇嘛被委任為管理全旗各廟的固山達喇嘛(又譯「霍順大喇嘛」)。由此慧豐寺成為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旗廟和宗教中心。鼎盛時期該寺有700多名喇嘛。
民國十六年(1927年)農曆五月十四日,為迎接九世班禪到東蒙古地區至慧豐寺宣化放經,慧豐寺將原葛根活佛的寢室擴建為漢式二層小樓。九世班禪於同年抵達慧豐寺後,在此居住了113天。
這一時期,慧豐寺已經擁有了幾處圈養院,分別圈養台吉、信徒奉獻或者放生的梅花鹿、丹頂鶴、黃羊、狍子等。該寺印有特殊符號烙印的牛、羊五畜超過千頭。該寺當時較為富有。
毀滅
慧豐寺活佛共轉七世。其中三位活佛的遺體(乾屍)供奉在東廟舍利殿內,兩位活佛死於瘟疫,經火化後供奉在天王殿外所立的磚塔中,一位的遺體不知下落。最後一位活佛葛根轉世於今巴彥塔拉鎮東馬拉沁老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該活佛還俗,隨喇嘛醫生學醫術。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慧豐寺和科爾沁左翼中旗的各廟一樣,因受戰亂影響而逐漸衰敗。1947年8月,國軍第八十八師260團自臥虎屯車站進攻巴彥塔拉地區時,得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傷員在慧豐寺,便朝慧豐寺方向發射3發炮彈。此時,烏雲巴根等3名傷員早已被轉移至蘇根營子村北部坨崗的森林中。此次炮擊中,其中一發炮彈擊中了慧豐寺拉桑殿西南牆角,彈洞的裂紋延伸至拉桑殿屋頂。後來裂紋逐漸擴大,最終在1962年7月的一次大雨中,拉桑殿西南角倒塌。此次炮擊是慧豐寺首次被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中,對慧豐寺部分有錢、民憤大的喇嘛進行清算。當時,內蒙古騎兵二師十一團的幾個連進駐慧豐寺,清繳封建私產,將收繳的牛羊、糧款送往四平前線,為遼瀋戰役勝利作出了貢獻。土地改革後期,慧豐寺的喇嘛全部被強行逐出慧豐寺,勒令還俗,寺內歷代收藏的佛經、字畫、法器、神像等被焚毀,寺內的飛柜子、容器、佛座等全部分給了翻身貧民。但慧豐寺的建築等不動產仍完整保留下來。
1948年冬的一日,慧豐寺綱散殿起火坍塌。當時,綱散殿大門被50斤重的鐵索鎖住,其內無人居住,故火情發現較晚,未能及時撲救。慧豐寺的幾位看廟人當即報告巴彥塔拉區人民政府,區政府派梁納仁朝克圖、昭德巴等工作人員到火災現場進行勘察,未找到線索。此案遂成懸案。現在,緊臨綱散殿的蘇克勤殿的後面立柱的上半部,仍有被大火燒焦的痕跡。
1949年春,巴彥塔拉區幾位領導為保護慧豐寺的建築,決定將特特格哎勒(慧豐寺屬民常年居住形成的自然村)、西查干敖日哎勒的村民集中遷居到慧豐寺內原來喇嘛們居住的膳房、廂房。消息傳出後,特特格哎勒的幾戶無住房的貧民迅速占據了慧豐寺東廂房,並自行拆毀了韓東哈穆孫殿以及兩間藏式倉房,將拆下的建材拉到鄭家屯換糧食、布匹等等日用品。
內蒙古騎兵二師十一團撤離慧豐寺之後,巴彥塔拉中學遷入慧豐寺。1956年,科爾沁左翼中旗人民政府從巴彥塔拉遷至衙門台(今科爾沁左翼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保康鎮)後,巴彥塔拉中學遷回巴彥塔拉王爺府,慧豐寺被交還給瑪拉沁蘇木。
瑪拉沁蘇木成立初期,蘇木政府在慧豐寺內的葛根樓辦公。瑪拉沁小學從西瑪拉沁蘇木遷入慧豐寺,後來還擴建為完全小學。
大躍進時期,瑪拉沁蘇木人民政府在慧豐寺的廟倉內辦公,蘇克勤殿、拉桑殿被劃給紅塔合作社,後來在蘇克勤殿設立了瑪拉沁蘇木直屬供銷社。期間,雖各單位不斷遷入遷出慧豐寺,但慧豐寺的房產並未受大損失。
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瑪拉沁蘇木武裝部一名幹事下令拆毀了慧豐寺拉桑殿、浩日老殿、多爾吉哈穆孫殿等許多建築,用拆下的磚瓦、檁木興建了公社的辦公場所。葛根樓因內有學校而免遭拆毀,但葛根樓年久失修,不久二層便自動坍塌,一層直到1972年還基本完好。後來,瑪拉沁蘇木供銷社將慧豐寺大門處的天王殿改為鹽倉,1974年又將該殿拆毀。
1968年冬,嘉慶帝御題的滿蒙漢藏四體「慧豐寺」金字匾額,被瑪拉沁供銷社的兩名職工從蘇克勤殿正門上方摘下後焚毀。1996年,供銷社解體,慧豐寺的蘇克勤殿成了無主建築,該殿的門窗等頃刻間便遭村民哄搶。
如今,慧豐寺的建築中只餘一座蘇克勤殿,門窗皆無,接近坍塌。
建築
慧豐寺被毀前,主要建築有:
- 天王殿:位於寺院南端,兩側接有寺院的南院牆。殿外有一對石獅。
- 浩日老殿:位於天王殿以東,寺院南院牆外,其東牆和寺院東院牆在一條線上。
- 查瑪場:圓形。位於天王殿正北,為跳查瑪舞的場所。
- 鐘樓、鼓樓:位於查瑪場東西兩側,東為鼓樓,西為鐘樓。
- 蘇克勤殿:位於查瑪場正北。
- 綱散殿:位於蘇克勤殿正北,緊鄰蘇克勤殿。
- 韓東哈穆孫殿:位於浩日老殿以北,鼓樓東北,寺院東牆以內,坐東朝西。
- 多爾吉哈穆孫殿:位於鐘樓以西,坐西朝東,西側緊靠寺院西牆。
- 拉桑殿:位於蘇克勤殿以西,多爾吉哈穆孫殿和鐘樓以北,坐北朝南。
- 彌勒殿;位於拉桑殿正北,緊靠拉桑殿。
- 倉房:位於彌勒殿以北偏東。
- 舍利殿:位於多爾吉哈穆孫殿以西,寺院西院牆以外。
- 伙房:位於舍利殿以北。
- 倉庫:位於伙房以北偏西,緊接着伙房。
- 膳房:位於倉庫以北,緊接着倉庫。
- 葛根樓:位於膳房以北,自成一院落,有院牆。該院東牆即寺院的西院牆。
- 祭壇小殿:21座,寺院外圍東、西、北三面各7座。內供度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