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五七大學」檔案 李錫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我的「五七大學」檔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的「五七大學」檔案》中國當代作家李錫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五七大學」檔案

這張照片保存了43年,逐人端詳,個個英姿。儘管是一張黑白照,也是個「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往事在目,感慨在心,遂梳理為檔:

我上過兩個「大學」,其中的一個叫「五七大學」。照片便是五七大學結業時的師生合影。

五七大學由來:五七大學是個時代產物,當時是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創建的培訓類學校。「人民解放軍應該是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這個大學校,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工人、農民、學生也要這樣做。」按照毛主席各項指示,當時城鄉各地湧現出不少的「五七大學」、「七二一大學」、「工農兵夜校」等等。天津的一些「七二一大學」後來還承認了大專學歷,而「五七大學」算是純培訓學校。

學校名稱:河間縣五·七大學師訓班。

學校任務:培訓教師。

地點:河間縣師範學校院內。

時間:1977.2-1977.8

本人年齡:17歲。

任課教師:肖宗國、沈瑞英等。

學員:來自本縣各公社中小學在職教師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共34人。

本公社選取名單(2人):李錫文、宋金字。

學校距離:約50公里。

主要路線:家鄉無名小道——滄保公路直達,或走子牙河大堤。

交通方式:自行車為主,偶爾坐長途車,單程1.6元,太貴,哪捨得!

騎車速度:一般,大約3個小時到家,沒手錶,看太陽看影子估摸時間。

同行人員:與同伴同行一段後,獨自騎行。平時人騎車,趕上雨天泥濘中「車騎人」,扛着走。

食宿:記得有點伙食補貼。那窩頭,再好吃不過了。住校,一兩周回家一次。

教學課程:漢語語法、邏輯和修辭,教學備課、毛筆書法等。

老師後來情況:因距離較遠、學校改建等原因,後來沒有跟兩位老師見過面。據說沈老師後來擔任了縣文化館館長,已不在;肖老師是天津知青,已回津,曾努力尋找未果。

同學名單:吳書增、田墨松、何國鋒、陳繼增、楊冬雪、董書章、桑樹田、李學貴、董軍霞、楊煥傑、吳大雨、宋金字、孫增會、乜堪英、何文藝、王貴蘭……年代久遠,看照片,如在眼前,有些卻叫不上名來,冥思,撓頭,無奈,難過。

同學關係:清一色男同胞交往,女同學外好像很少說過話。那是最純真的家鄉同學啊!

要好的同學:陳繼增、楊冬雪等等。

學習情緒:那時剛剛結束十年內亂,百廢待興,社會急需人才。來自農村的學員們總體上非常珍惜時間,學習情緒高漲;但個別的似有些低落,可能因為工作沒有着落;有的學習基礎比較差,恐不勝任教職;還有已婚的,有家庭原因,但本人當時不太明白,經常聽到的是「你還小」。

心得體會:第一次走出家門接觸社會,好大的縣城!好寬敞的校園!好多的「外地」同學!好有水平的老師!此培訓學習不同於以往中小學,結業之後定向分到各個學校任教,重擔在肩,大家對待學習十分刻苦認真。學習氛圍也感染着我,我也成了成績不錯的「小孩」;還有,通過系統學習漢語和教學,提高了漢語水平,為教學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分配去向:我被分到了河間縣西七吉初中校,教授初一、二年級兩個班語文,兼初一班主任。

教齡:2年(實際)或3年(自然年)。

銘記恩人:想起上師訓,難忘幫我抓住機會的幾位前輩:崔振海、劉培棟,還有我家的兩位長輩。崔振海老人是當時駐校的「貧協代表」、劉培棟老師是中學校長。在當時幾乎百分之百的畢業回鄉、「畢業即失業」的狀況下,正是他們的關心和全力推薦,我才獲得了深造機會。如今這幾位老人都已作古,寫到這淚水在眼中打轉……

社保工齡:這段經歷,在歷次填寫的《幹部履歷表》中,始終有記載的。社保卻不算工齡,理由是代課教師,沒有連續從事教育。那時恰好教育復甦,師資十分緊張,報酬低而工作強度極大,許多教師累到病倒。同崗不同酬,分出三六九。此事,關乎很多曾經從事教育的人。

最公平的是良知。撈出一點「自我」,卻是真情流露——這麼多年了,我教過的許多學生不斷地問候我,他們依然想着我、關心我,還建了幾十人的群,彼此關注,聞聲如面,見字如面。曾經奉獻,贏得尊重,這已足夠。

看下表,梳理以上檔案只用了40分鐘。誰能想到,輸入和保存資料,已用時43年!

立檔有時,檔歸何處?河間五七大學,始終銘刻在心。43年前的我還在「未成年段」里,是最小的學員之一,就是說,如今其他同學基本是六七十歲的人了,若再見面,多數可能不敢相認。天南地北,相聚不易,問候一聲老同學們、老大哥老大姐們,各自珍重!時光的風,吹不走內心的珍藏,就讓這份檔案,永久地儲存於心吧。[1]

作者簡介

李錫文,生於「60」後,大學畢業於「80」後,2000年起先後加入天津市作家協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