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史(劉喜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的信史》是中國當代作家劉喜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的信史
幾頁書箋,一個信封,一張郵票,輕輕投入郵箱,一段蘊含着無限情誼的旅程開啟。當年手書胸臆的記憶重現,手寫書信對於當前習慣了E-mail,沉湎於微信、QQ聯繫的90後,00後該是一件多麼難以理解的事情啊。
記得人生的第一封信是投稿信,小學五年級訂閱了《中國少年報》,那時的我不知天高地厚,偏好舞文弄墨。看到報上的文章,感到不過如此,一揮而就一篇詩歌,仔細謄寫到格字紙,按報上的地址寫好信封,到郵局買了兩毛錢郵票貼在上面,專門的貼郵票區,工工整整。信寄出去了,滿懷希望的等待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時的投稿須知都有一句:若三個月後未見通知,請自行處理。這是一封石沉大海的投稿信,以後也經歷了許多次的郵寄稿件,但這一次印象最為深刻。
第一次收到信也是在小學,是鄰村的一個小伙子寫的。他畢業後入伍了,給我寫信的目的是讓我轉交一封信,他對我的表姐有那麼一點意思,我悲催而光榮地擔任了一次信使。在我的信封里他又藏了一封信,他寫給表姐的信摺疊得很精緻細巧,我也純淨得沒一點偷窺的念頭。然而人生總充滿着遺憾與失落,他們最終仍只是純潔的同學友誼。
小學畢業時已經開始流行送明信片,那一張張精美的風景名勝,那一張張栩栩如生的明星美女,同學、朋友之間相互送一張,表達對別人新年的祝福,那時只有祝福學習更上一層樓,考上重點中學一類。明信,明信,透明的信息表達啊。到我參加工作後的2013年,每逢新年到來之際,明信片便似雪花一般飛舞,但過後清理辦公室,許多信件一扔了事,因為量多隨意,故而不懂得珍惜吧。最近幾年,明信片也一張沒了,人們利用了更快捷便利的網絡技術來祝福問候了。
高中大學階段是我寫信的黃金時期,高考補習的那段日子是孤寂悲苦的,而那幾位已跨入大學的同窗好友的來信,讓人在昏暗的日子又燃起了希望之火炬,友誼是燈讓我更加篤信是真理。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見面就喊兄弟的今天,深緬當年菁菁校園的那份純真友情。如今望明在上海,先明在長沙,傳鼎在北海,青海在宜昌,天各一方,甚至不常聯繫,但青春少年時的那份鼓勵與支持,伴我走過了求學道路上最悲情的時刻,一封封信聯結起天南地北的同學少年心。當年的一封封信我仍保存完好,因為它記載着我們青春歲月的真摯友情。雖時隔多年,但至今回想,仍覺身上有無限暖意。
大學開學初也意外收到父親的信,除寄來團組織材料,戶籍證明,還寫有一封信:孩子,你長大了,一切要靠你自己。飯要吃飽,同學關係處理好,有事多去問老師……還未讀完,眼淚卻不爭氣流下來。父親的字並不好,甚至有些潦草,但父親是用心的,更是真誠的。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年,父親也給我寫過一封信,囑我在異鄉,要勤奮工作,真心對學生,同事間要搞好關係。雖只短短一頁紙,我卻感受到了父母對兒行千里的擔憂與牽掛。一首《父親》總能讓我眼含淚水,心久久難以平靜,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山高水遠他鄉留啊。」
如今人到中年的我,很難再提起筆寫些東西,上有日漸老去的雙親,下有嗷嗷待乳的小兒,在異地他鄉拼搏的我僅能一個星期給父母打個電話問候一下,他們每次又不停叮囑我在外照顧好自己,說自己在家一切都好……現在的我幾乎收不到任何私人信件,除了水電收費清單,信用卡刷卡信息,一些雜誌報刊社、商家的廣告信息之類塞在窗台門戶,冷冰冰無絲毫溫情,我也不再用給任何人寫信,投稿可以電子郵件,聯繫可以電話、微信,QQ等許多方式,簡單便捷,高效明了,當年那種「雲中誰寄錦書來」的期盼心切或許將永遠不再擁有……
作者簡介
劉喜林,湖北人,現居浙江金華,工作認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