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抱犢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抱犢寨
來自ZOL論壇的圖片
 bào dú zhài


中文名: 抱犢寨

氣候類型: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地理位置 :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

占地面積 : 600多畝

門 票 :旺季65元淡季30元

開放時間 :8:00-17:00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所屬國家:中國

著名景點:南天門、五百羅漢堂
金闕宮、韓信祠以及長城寨牆

適宜遊玩季節:5月-10月


抱犢寨[1] 舊名抱犢山,古名萆山,位於石家莊市鹿泉區,距省會石家莊16公里,距首都北京200餘公里,曾是漢淮陰侯韓信「背水一戰」的古戰場,亦是著名道人張三丰成道涉足之福地,是一處集歷史人文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名山古寨,系國家4A級旅遊區、河北省旅遊先進單位、石家莊十佳旅遊景區。國家四A級旅遊區、河北省旅遊先進單位、石家莊十佳旅遊景區。

基本概況

抱犢寨東臨華北平原,西接太行群峰,一峰突起,崢嶸雄秀,四周皆是懸崖絕壁,遠望猶如巨佛仰臥,眉目畢肖,其山頂平曠坦夷,有良田沃土660畝,土層深達66米,異境別開,草木繁茂,恍如世外桃源。有「天下奇寨」、「抱犢福地」之譽。[2]  抱犢寨修建有目前全國最大山頂門坊——南天門、全國第一座山頂地下石雕五百羅漢堂、全國最大的金漆壁畫裝飾的韓信祠以及長城寨牆等。新開闢的「西苑——蓮花山——抱犢寨」客運索道全長1800多米,為國內唯一設有中轉站,沒有中間塔、全封閉往返式客運索道,最高懸空271米,成為抱犢寨的一大景觀。

景區特點

抱犢寨素有「兵家戰場,人間福地,天堂幻覺,世外桃源」的美譽。它東臨華北大平原,西接重巒疊嶂的巍巍太行山,山體輪廓奇特,一峰突起,四壁如割。夕陽西下時,如果你站在縣城向西北方向眺望抱犢寨,山的輪廓似一尊仰臥的巨佛。佛是一座山,山像一尊佛。那佛的神態從從容容,平平靜靜,似用蘊藏着無窮智慧的雙眸仰視着無限的時空。遊人無不稱奇。 抱犢寨山勢陡峻,懸崖絕壁高高聳立,但它的山頂卻平曠坦夷,是一片開闊的平坦之地,原來有600畝肥沃良田,草木繁茂。有的旅遊者說它好像一隻高高舉起的花盆,是太行山上一方波涌泛綠的天池,所以,抱犢寨又有「山頂園林」之稱。

抱犢寨以其特有的風格突兀於群山之中,形成了很多的自然奇觀。由于山勢險峻,只有南、北兩條山路可以登達巔頂。步行登山,景影相隨,可細細遊覽觀賞;如果舍步行而登纜車,則可居高望遠,俯瞰抱犢寨那奇特的山形全貌。2001年11月,抱犢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景區。

歷史沿革

公元前204年漢將韓信曾於此萆山設伏、背水一戰、大破趙軍。

金末元初,金恆山公武仙曾於此山屯兵建寨,抗擊蒙古軍隊。

在道教典籍中,抱犢山又被列為「北嶽佐命」。

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也曾遊歷此山,留下「三豐派」一支脈,至今相傳不絕,宮觀猶存。


地理環境

抱犢寨素有「兵家戰場,人間福地,天堂幻覺,世外桃源」的美譽。它東臨華北大平原,西接重巒疊嶂的巍巍太行山,山體輪廓奇特,一峰突起,四壁如割。夕陽西下時,如果你站在縣城向西北方向眺望抱犢寨,山的輪廓似一尊仰臥的巨佛。佛是一座山,山像一尊佛。那佛的神態從從容容,平平靜靜,似用蘊藏着無窮智慧的雙眸仰視着無限的時空。遊人無不稱奇。

抱犢寨山勢陡峻,懸崖絕壁高高聳立,但它的山頂卻平曠坦夷,是一片開闊的平坦之地,原來有600畝肥沃良田,草木繁茂。有的旅遊者說它好像一隻高高舉起的花盆,是太行山上一方波涌泛綠的天池,所以,抱犢寨又有「山頂園林」之稱。

抱犢之奇,奇在造化之功。它東傍河北平原,西連太行群巒,一山突起,崛出平川,萬嶺西來,至此勢斷 。山之南:古道延綿,系太行八陘之第五徑井徑,車不雙軌,馬不並騎,《呂氏春秋》列為九寨之一。井陘東口土門關雄風猶在,誠晉冀之咽喉,實兵家之要隘。山之北:群山之外,滹沱河水滔滔東流,隱約可見。山之東:綠野平疇,村墟城市,阡陌交通,迷朦隱現,遠望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如雲間海市,遙遙可見,此抱犢寨所處四周形勢之大概。 地圖位置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抱犢寨以其特有的風格突兀於群山之中,形成了很多的自然奇觀。由于山勢險峻,只有南、北兩條山路可以登達巔頂。步行登山,景影相隨,可細細遊覽觀賞;如果舍步行而登纜車,則可居高望遠,俯瞰抱犢寨那奇特的山形全貌。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伐趙,使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者即此。後魏葛榮之亂(普通四年),民有匿此山中抱犢而死,遂名抱犢山。金將武仙鎮戍此方,于山上建寨屯兵,恃險而居,軍事地位與正定府、冀州、 威州、平定州、欒城縣、南宮縣等並重,遂有抱犢寨之稱焉。而今又有「天下奇寨」之譽。

景區文化

名字由來

抱犢寨從前叫萆山,可到了後來為什麼又叫了抱犢寨呢?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

可俺們當地的老百姓卻傳說這抱犢寨的名字還與牛郎織女天河配的故事有關呢。傳說過去神話里的牛郎是抱犢寨山腳下谷家峪村的人,他姓谷名叫二小,跟着爹娘還好過,可爹娘死了以後他跟着哥哥嫂嫂過的日子就不怎麼行。哥哥吧,好歹是一奶同胞,這嫂嫂可不是個省油的燈,整天家橫挑鼻子豎挑眼,鬧的二小前也不是後也不是,不幹活不對,幹了活更不對,三天兩頭還不給二小飯吃,急得二小實在沒法了,就和哥哥嫂嫂分家了。

分家的時候哥哥嫂嫂就把值錢的、能用東西都留下了,只給二小一隻老黃牛。谷二小牽着老黃牛出了家以後心裡很不是滋味。眼看天快黑了,鄉親們都下了晌,自己離開哥嫂究竟要到哪去呢?二小越想心裡越難受,最後竟坐在地邊的石頭上傷心地哭了起來。

二小正哭着哩,忽然老黃牛走到了他的身邊。竟然說起話來。老黃牛說:」二小,別啼哭了,有道是天無絕人之路,看見了沒有,咱們眼前這座山就能讓咱們去,山上邊可好了,又能種田又能住,咱們到山上去吧。」

二小止住悲聲,見跟了自己好幾年的老黃牛說話了,很是奇怪,於是問老黃牛:「老牛,我以前打你也不說話,趕你也不說話,怎麼今天講話了呢?」

老牛說:「二小,以前我呀是不該說話,所以我不說話現在我呀是該說話了,所以我就說話了!」

谷二小皺了皺眉頭,心裡說這老牛可真有意思,還會說話,心中的悲傷自然也就少了許多。二小問老牛:「老牛,你說咱們上西邊那座山上,頂上有田地耕種,有房子住,對嗎?」老牛點了點頭。谷二小問:「那我一個人去呀還是帶你一塊去呀?」「你這麼個傻二小啊!」老牛呲牙笑了笑:「咱們夥計了這麼多年,你能丟下我一個人走嗎?再說我歲數比你大,你應該叫我牛大哥才對呀!」二小一聽頓時高興了:「那好,牛大哥,咱們走吧!」於是谷二小牽着老黃牛就往山上走去。可是到了山根底下二小可傻眼了,山這麼高,又沒有道,可怎麼走啊!凡是到過抱犢寨的人都知道,這裡雖說山頂上平乎乎的,有房子有地,可四周圍全是懸崖,在過去,不象現在旅遊開發以後的樣子,那時通往山上根本沒有道。這二小別說牽着牛走了就自己單行個人也未必能爬得上去,谷二小望着山崖,自己又在作難了。

老牛在一旁似乎看出了二小的心思,於是就說話了:「二小,怎麼走着走着不走了?!」

二小抓了抓腦瓜說:「牛大哥,不是我不走了,你看頭裡這山崖,光我自己走可能還行,牽着你走可怎麼呀!」

老牛聽了點了點頭說:「噢,原來是這麼回事呀,傻兄弟,你怎麼不早說,早說了我不讓你牽着走了,我讓你抱着我走!來,二小,現在你抱起我來上山去吧!」

老牛這一番話可把二小給弄愣了,二小一想,老天爺呀,這老牛這麼大的個兒牽着都費勁,別說抱着了,站在這裡,就連推兩下也未必推動老牛,這位牛大哥也太能開玩笑了。老牛在一旁似乎看出了牛郎的心思,於是就說:「二小,你是不是嫌大哥我個子太大,抱不起來,沒關係,我地個子能大能小,你不信,我說變就變,我這就變個小牛犢!」老牛說完話先是在原地轉了兩圈,突然一忽閃不見了。二小眨了眨眼,正在納悶哩就聽見草叢裡傳來一陣「哞哞」的叫聲。二小仔細一看,原來在草叢裡躺着一個小牛犢,象是剛生下來一樣,二小一下子把牛犢抱了起來,心裡想這個小牛犢一定是老牛變成的,於是谷二小就抱着牛犢,摳着石頭縫、拽住荊棘條,好不容易爬到山頂了。谷二小到了山頂一看,頓時驚呆了。想不到這山頂上竟有那麼大的開闊地,而且還有幾間毛草屋。二小心裡別提的多高興啦,這時二小抱上來的小牛犢就地轉了兩圈,又變成原來的老黃牛了。

打這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抱犢寨。

文化傳說

抱犢寨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源遠流長的兵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相互交融,構成抱犢寨文化的主脈。在巔峰的平台上,有我國最大的山頂門坊南天門,有漢將淮陰侯韓信背水一戰時的點將台和後人為其修建的韓信祠,有蜿蜒起伏的環山長城,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山頂地下五百羅漢堂,有道教著名道觀金闕宮等等。登臨其上,讓人感受到瀰漫着的古戰場硝煙和濃郁的宗教氣氛。抱犢寨還是一處重要宗教活動場所,早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就記載說:「又雲抱犢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謂之『北嶽佐命』是也,《名山記》以為福地之數,雲可避兵水也。」到解放初期,抱犢寨尚有金闕宮、白雲寺等宗教宮院。清初張奇逢《題萆山勝概》詩中有:「瑤池碩果余盤,鷲嶺玄機遍隴疇」之句,從中可以看出道教漸衰而佛教昌隆的情況。從現存的石窟造像、陀羅尼經幢等文物看,由唐至宋金元明清,佛教活 動在抱犢寨長盛不衰,兩教並存的現象,為抱犢山留下了特殊的文化遺產,尚待人之開發研究。

此外,古人留下的有關祈雨、觀日、瀏覽宴飲等方面的題記,以從另一個方面成為抱犢寨文化勝跡的重要成分。

遠在古代,抱犢就有十八池、蛟龍洞、仙人洞、天門洞、南天門、北天門、望海亭、 天塔、天井、天書案等景觀森列盤錯,令人留連忘返。近年來,獲鹿人民投巨資開發抱犢 寨旅遊事業僅用一年多時間,便重建了南天門、北天門、金闕宮、韓信祠、八卦陣迷宮 等景點,並且沿山崖築起了雄偉的長城,架起了橫越蓮花山直通抱犢寨的空中索道,遊客乘纜車可直到山頂。

寨中現存有系馬石、箭鏈、古矛等;還有各種類型的佛教石刻,在山陰十八池東側,有南朝齊武帝永明十年比丘僧,比丘尼的題名刻石,是山上年代最早的石刻;抱犢寨的道教宮觀也小有名氣,寨中金陰宮內的一株桃樹,據說就是張三丰當年親手所植。

新開闢的「西苑—蓮花山—抱犢寨」客運索道,全長1800多米,成為抱犢寨的一大景觀。

十八池傳說

抱犢寨上有一個山洞叫十八池,洞內有山泉湧出,經年累月長流不息。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沉,總給抱犢寨山峰留下萬道霞光,常有雲霧飄繞,好一派仙境之界。

有一個小小山村--谷家峪,就坐落在山腳下。村里住着五六十戶人家,多靠開坡墾荒和打獵為生,日子過得到也自在安閒。村南住着一戶人家,只有娘兒倆個。兒子名叫谷大力,20多歲了,長得腰粗背寬,身高過丈。據說,大力能文會武,也有人說他還能呼風喚雨,後來還留了一個徒弟名喚壯兒。也不知從何時起,有人給他起了個綽號:谷半仙。從此,大力這個名字,就被谷半仙取而代之了。方圓數百里,沒有一個人不知道谷半仙的。

有一年夏季,天上的玉帝把一條因給某地下錯了雨的小白龍,趕出天宮打落凡間。據說那龍就潛藏在十八池洞內。時間久了,它變得饞懶好閒,常出洞入村,傷人害畜。自有了這條懶龍,周圍的百姓們都驚恐萬分,尤其是谷家峪,更是人心慌慌。一天,有個男孩兒,正在村外玩耍,一眼不見,就被那懶龍拉去活活吞噬了。臨死時,還留下那孩子慘叫聲。孩子的爹娘望着懶龍的去向,哭得死去活來,人們對懶龍都恨得咬牙切齒,

龍的妙法?谷半仙當眾把腳 一跺說:「有俺大力一人在,豈容懶龍再橫行。」他叩別老母,帶着徒弟壯兒上山直奔十八池而去。

抱犢山後半山腰間,有一羊腸棧道,平行向東漫延伸展。棧道的盡頭,有一紅黑石岸,垂直而下。約有一人高處,有一扁園形的洞口,這便是十八池了。洞口矮窄不能直立而進,師徒兩人只好手持利劍爬行而入。經第一小池時,水深只漫腳脖,池面只有園桌一樣大小。越水而過,便是一淺水夾道,似乎半露着生滿青苔的滑石,但腳下仍有泉水流出。約有五六尺遠,便是第二池,此池水深已過膝蓋,水面比第一池可大一倍,人亦能直行而入了。沿洞繼續而進,池池逐漸深大,等師徒二人行到第十八池的時候,只見上不見其頂,水深莫測,池面不見邊沿。黑水陰森森的,甚是嚇人。此時已能聽到水中的「嘩嘩」聲響。

突然,一聲巨響,整個洞內濃煙滾滾,紅光四射,黑水飛濺。一股硫磺躁狂味兒使人窒息。接着就出現了一條生着雙角四爪學藝渾身片甲鱗鱗的怪物。那怪物時而入水,時而騰飛,時而吼叫。師徒倆個,不約而同喊道:「懶龍,就是它。」谷半仙一手持劍,一手推着壯兒說:「快出去,待俺擒拿它。」

壯兒遵命,到洞口等待。這時只聽洞內水聲嘩嘩作響。壯兒知道,這是師父正與懶龍搏鬥。約有半個時辰,突然從洞內伸出一隻大手。那手掌象笸籮一樣大,壯兒見此一陣驚恐不知所措。據說,那是谷半仙入水後變大了的手。這時伸出來,是想讓徒弟再給他一隻劍,可徒弟那知師意。一會兒,大手縮回去了,又伸出一隻小手,小得象孩子的手一樣,那手不不停地抖動着。壯兒更不解其意了,只呆立在洞口,時間久了,血水從洞內流出,那搏鬥的聲音也聽不見了,谷半仙與懶龍同歸於盡了。壯兒只好垂淚下山,把經過報知老母。老人家傷心萬分,悲淚垂淌。人們知道以後,個個鼻酸淚垂。從那以後,再沒有出現懶龍傷人害畜的事情,方圓百餘里的人們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為了紀念為位為民除害的英雄,人們就在抱犢山的最高峰栽了一棵翠柏,象徵着谷半仙如翠柏一樣長青。當時還有文人編了一首讚頌英雄的歌謠,

半仙為民除害時,不幸亡於十八池。

雖與懶龍同歸盡,美名流傳人歌泣。

至於那棵翠柏,它經受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直到今天,還屹立在高高的抱犢山峰。

蓮花山故事

抱犢寨隔山谷相望,有一座山,叫蓮花山。如果我們徒步攀登抱犢寨,就要首先登上蓮花山,沿山路下山才能來到抱犢山下。我們站在抱犢寨上,向正東方向遠遠望去,蓮花山就象一位仰面熟睡的少女。關於這座山的由來,

傳說在宋代某個間,伏牛山腳下有一個小村子,村子裡有個名叫蓮花的姑娘。蓮花姑娘芳齡一十八歲,長得楊柳細腰,貌若天仙。父母老來得女,很是寵愛她。一天到晚忙個來不停。由於蓮花人品出眾,提親的人一個接一個,真要把家門檻踏爛了。而蓮花姑娘好象有什麼心事,總是推託說擔心自己嫁走後爹娘無人照顧,所以,每次總是笑而不答,提親的人都是滿心歡喜地來,沒精打采地回去,蓮花爹娘着急,但對這個寶貝女兒也沒有法子,只好任着她來。

一天蓮花和同村的幾位姑娘一同去村外挖野菜,邊說邊笑着來到一條河邊。渾濁的河水不緊不慢地向東流着,姑娘們看到河邊野菜長得密密麻麻。就議論在這裡挖。蓮花姑娘很高興,心想這回爹娘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只顧高興地挖着,沒留心腳下濕潤的泥土往下陷,蓮花姑娘連人帶筐掉進了河裡,河水並不深,但河底厚厚的泥沙,越掙扎越陷得深,其他姑娘手忙腳亂,不知頭緒,大喊救命。這時河邊高梁地里衝出一個小伙子。

到這個情景,二話沒說,一個猛子紮下去,把蓮花姑娘救上來。等到蓮花姑娘驚魂稍定,才看清對面這位救命恩人是住在村東頭的放羊郎。放羊郎從小就死了爹娘,自個孤苦伶仃,靠給大戶人家放羊維持生活,正好這天放羊郎幫助尤大爺整理這片高粱地才碰上這件事。

「謝謝你。」

蓮花姑娘感激地望着他,放羊郎臉刷地一紅,一彎腰鑽進了高粱地。

晚上,蓮花姑娘躺在炕上,回想着白天發生的事,她深深地被感動了。放羊郎見義勇為。人也很憨厚,

後來,蓮花姑娘經常到放羊郎家中幫助做飯,縫縫補補,手忙個不停,放羊郎心裡很過意不去,總想回報點什麼,於是蓮花姑娘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對放羊郎更喜愛了,終於有一天,蓮花姑娘把放羊郎叫到一邊。大膽地露出了自己的心事來,放羊郎又驚又愁,驚得是人品出眾的姑娘竟能看上自己,喜得是自己終於有了一個溫柔體貼的妻子,愁的是自己沒有錢,沒有象樣的房子,不忍心讓如花似玉的姑娘跟着受苦。當放羊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蓮花姑娘說:「我一不圖錢二不圖勢。只要你人好就行。」

放羊郎很感動,真不知說些什麼話才合適。蓮花爹娘早就覺得放羊郎人老實、勤快,是個好小伙子,聽說後,也都同意了。於是,蓮花姑娘沒坐花轎,更沒吹吹打打,捲起鋪蓋嫁到了放羊郎的家。成家後,放羊郎放棄了放羊的行當,租了幾畝地,二人你耕我織,辛勤操勞,感情也很融洽,日子還算過得去。每次放羊郎從地里回來,上都擺着熱氣騰騰的飯茶,心裡高興,干起活來更有勁了。這樣的日子不知不覺過了兩年,隨着時間的流逝,蓮花姑娘卻顯得越來越苦悶。煩惱,經常坐在那一聲也來響,有時正燒着火。手裡的柴禾都忘了扔進去,有時,眼淚也掉下來。放羊郎看在眼裡,愁在心裡,不知出了什麼事每次問她,總是支支吾吾,遮掩過去,把個放羊郎愁得吃起飯來也沒滋沒味的。

這樣的日子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天晚上,放羊郎從地里回來。聽見有人嗚嗚地哭,急忙跑進去,只見蓮花姑娘以手掩面,淚水嘩嘩地流。「娘子,你怎麼了?哪不舒服?你肯定有什麼事瞞着我,告訴我,出了什麼事?」過了一會,蓮花姑娘止住哭聲,

「郎啊,我……我對不住你,我本不是凡人,很快就要走了,

拋下你呢?」放羊郎聽到這話,都傻了。

「娘子,娘子,你,你不能走啊,不能走啊」。說着,頭朝後一仰,暈了過去。

原來,蓮花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貼身侍女,只因失手打碎一隻神燈,娘娘大怒,貶投胎凡間如今,期限已到,眼看着恩愛夫妻就要被拆散,蓮花姑娘真是傷心至極。

歷史名人

韓信 韓信,漢朝初年淮陰(今江蘇淮安市)人。幼時家貧,胸懷大志而不能謀生。曾被一漂母哀憐贈飯數十日。並遭一淮陰惡少胯下之辱。後投軍於項羽麾下,因不被重用而轉投漢軍,被蕭何推薦拜為大將,幫助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並率孤軍伐魏、破趙、降燕,大敗楚將龍且於濰水。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形勢,奠定了大漢王朝的堅固磐石,被稱為興漢三傑之一。初封齊王,改封楚王。後有人告其謀反,被執後赦為淮陰侯。終被呂后所害。其在破趙之戰中,令二千人持赤幟隱於萆山(即今抱犢寨),並以背水列陣、誘敵深入等戰術大敗趙軍,創造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因此至今抱犢寨建有韓信祠和點將台。另外抱犢寨周圍試劍寨、韓信寨、白鹿泉諸地名均與韓信破趙之戰相關聯。

抱犢山民 抱犢山民,北魏時期石邑縣(今鹿泉市)人,姓名鄉里俱佚,以農耕為業。孝昌元年(公元525年)至武泰二年(公元529年),杜洛周、葛榮領導的農民於河北起兵造反,攻城掠地,勢如破竹。一時民心惶惶,風聲鶴唳。為避兵災戰亂,石邑民眾相率逃於萆山。該山民抱牛犢登山,不幸墜崖而死。

武仙 恆山公武仙 :武仙(公元1154年――1234年),金代威州(今井陘威州鎮)人。早年曾在抱犢為道士。貞祐二年(1214)因蒙古兵入侵,率鄉兵保威州,並建抱犢、高洪等山寨。被詔權威州刺史。興定四年(1220)被授予真定府知府兼經略使,遙領中京留守權元帥、右都監。不久被封為恆山公。率中山、真定、沃州、冀州、威州、鎮寧州、平定州、抱犢寨、欒城、南宮等地軍民與蒙古兵抗衡。同年歸降元朝,與史天倪共同管理真定府。正大二年(1225)殺史天倪,被史天澤攻走抱犢寨大本營。不久再度攻占真定,失守後率兵逃往金王朝都城汴京(今開封)。拜見金哀宗,被再封為恆山公,並在河南一帶與元兵作戰,屢敗屢戰,成為金王朝倚重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天興三年(1234)金朝滅亡,武仙戰死。抱犢以寨稱便始於其在此建寨屯兵。

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字裕之,學者稱遺山先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歲能詩,興定五年(1221年)中進士,歷任鎮平、內鄉、南陽縣令,天興初(1232年),擢尚書省掾,很快由左司都事轉中順大夫,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兼修起居注。不久金亡,絕意仕進。往來河南、山東、河北、山西之間。以文章著作為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明星。被人譽為一代文壇宗匠。晚年遷居抱犢寨下,寫有《鹿泉新居》、《游龍泉寺》等詩篇,並與張德輝、李冶往來唱和,人稱「龍山三老」。公元1257年卒於抱犢寨下獲鹿寓舍。《中國文學史》有單獨章節詳論其文學成就。

張榮祖 張榮祖(1203――1250),金末獲鹿縣人。字孝先。元朝初年,繼叔父張升之職為元經略使史天澤帳下監軍,兼領西寧州(獲鹿縣元初為西寧州)事。年方二十,卓然有成人之量,有志膽,善騎射,勇冠三軍,以戰功遷總統巡山軍民千戶。為人俠肝義膽,周急濟困,為著名詩人元好問所稱道。時金恆山公武仙以抱犢寨為大本營,派宣權萬戶親自率軍駐守,山勢壁立,防備嚴密。榮祖親率軍兵由陡壁攀援而上,出其不意,令金兵大為震驚,皆束手而降。一舉攻下了抱犢寨。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當時的局勢。後因病卒。卒時年方四十七歲。元好問為其撰寫了墓碑。

劉因 劉因(1248――1293),元代大儒、文學家。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字夢吉,學者稱為靜修先生。天資絕人,六歲能詩,七歲能文,落筆驚人,淹貫經史,尤精於程朱理學。雖甚貧,非其義一介不取。設帳授徒,名動公卿。至元十九年(1282)被詔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之職徵召,辭而不就。元世祖嘆其為「不召之臣」。至元三十年(1293)卒,年方四十五。後被追授翰林學士、資善大夫,封容城郡公,諡文靖。其著作有《四書精要》及《靜修先生文集》等。《中國文學史》有專門章節論其文學成就。劉因生前曾寓居鹿泉,並題有《抱犢寨》一詩:「亂峰西出獨崢嶸,合在仙經第幾名?物外高閒真有意,亂來險固亦堪驚。太行穠秀霜浣盡,全趙規模天鑿成。珍重幽人留顧盼,封龍英爽未全平。」

張三丰 張三丰,遼東懿州(今遼寧)人,名君實,字全一,別號玄玄,又號三豐道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道士。以其不修邊幅,人又稱張邋遢。《明史》有傳,稱其身材頎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不論寒暑,唯一衲一蓑,來往江湖,居處無定所,或數月不食,或數日一食。能一日千里,朱元璋曾遣使尋訪而未果。明成祖朱棣也曾派人尋訪,數年不遇。於是為其營建武當山的宮觀。明英宗時賜號為通微顯化真人。張三丰曾遊歷抱犢寨,據傳有「抱犢福地」四字刻石即其所題,今已佚。另據金闕宮道士世代相傳,金闕宮內古桃一株為張三丰所植,至今頗著靈異。另傳張三丰曾於抱犢寨題詩二首:「穩步天門笑眼開,黃金為殿玉為台。凡人莫望仙車引,自駕雲梯許上來。」「欲問雲梯何處通,雲梯即在汝身中。若知鍊氣還丹妙,平地飛升上碧空。」鹿泉民間另有狗皮仙之傳說,據稱也是張三丰事跡。


景區特產

景區內所賣的酸棗、柿子、谷家峪香椿、北薛莊石榴均是當地特產。此外,山下鹿泉市城區內的燒餅、小磨香油,也是本地特產,味道不錯,可以買一些帶回去。

相關視頻

2017年抱犢寨萬佛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