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套子(尹燕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拉套子》是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拉套子
拉腳兒也叫拉套子,拉偏套,拉幫套也是,可有貶意,指在喪夫寡婦家落戶幫其拉家帶口者。作家周立波先生在長篇小說《暴風驟雨》中說到過。柳青先生在長篇小說《創業史》中描述過。
辭典中說拉腳兒即是給車夫幫拉車兒,但車夫有人駕轅獨拉者,還有套馬套驢者,坐車上一揚鞭牲口拉着走的一種,這個也叫車夫,名叫趕馬車的,辭典表述這就有些不恰了。 有些親歷親見。那時候在60年代或70年代,肥城高余、查莊、隆莊,國莊等十幾個地方出了國家煤礦,平陰縣也湊熱窩在高余弄出了自己的縣煤礦,至今還干着。 就這樣,農民柴不夠燒的,長清南部,平陰北部,聊城東阿,梁山,齊河等地都上礦上去拉碳,這就形成了一個運輸大軍。肥城有路經分水嶺的,有路過安城大官小官莊的,還有從北而來的運貨物的,坡多崖多,從讓莊鋪西南一溜大上坡,一人拉一千多斤貨物,真是一步一喘,氣喘不已。有人扯閒淡說拉車夫人像那蒜苔杆兒,可見其苦,這樣就非得顧拉腳兒的不可。 那時1斤醬油0.15元,1斤鹽0.14元,1斤煤油0.30元。我們莊是全縣先進點,一個勞力一天才掙0.5元。這種情況下,誰不多掙兩毛呀!於是就有了雇拉腳兒的,也就是拉邊套去。拿3至4米的的繩子,一邊巧挽個套圓,套看上,再套肩上一個u型墊肩,另一頭拴或掛地排車前一邊車鈎上,從莊裡拉到進縣城五里橋往西點0.30元,拉到分水嶺才0.5元錢,拉到即付款。 這種拉腳兒在平陰形成一個不小的隊伍,在山五嶺、長清杏坡嶺,安城小官莊大漫坡都有拉腳的。 南欒灣有個叫王合兒的,人是個老實疙瘩頭,拉腳到五里橋,人家給他0.4元,他不要,他說,俺娘說來,叫俺要3毛錢都行!
多了俺娘好揍俺!他人實在忠厚,公社一把手給他認了干兄弟。 七十年代中期,我的故鄉搞起了副業,有編筐編簍編席的,有送麥秸的,有往回拉碳什麼的。 那時趕上星期天,隊長就叫我去拉腳,拿根麻繩,去我莊勞力車上去拉套子,記得只給記2分工,10分才5角錢。記得給王大爺徐大爺等八九個人拉過腳兒,送過麥瓤子到過長清孝里,那是一站。到地方他們進小餐館燴炒個乾糧,餅子或窩窩頭自己拿的,借個鍋使一下,撩上點油,擱上點鹽,下大力吃的多,黑乾糧吃5至6個哩。 拉車拉套子真不輕鬆,大冬天只穿單褲單褂子還大汗淋漓,熱氣騰騰,下的牛馬力,吃的粗糙食,不容易。 我父親也拉過腳,他瘦小,卻不惜力氣。狠子大爺說,俺兄弟死下力,平路上照常使大勁,車夫只須空駕轅,車就緊走,因此都搶他當拉頭。 噢,又想起來了,拉套子也叫拉頭呀,拉的車那叫地排子車,車長約3至4米,寬2米,車把短些,車盤上有兩個車擋板,,長約2米,後有兩車尾,若下大坡即仰起車把使車尾抵地留速,大高崖子即用單肩扛一車把,倒步向後,不時看身後,這當然是超載車;裝麥瓤子時兩邊需各橫插兩根木棍再豎插四根木根,一邊兩根,後邊用牛套鋼絲繩煞捆,垛很高,拉兩千多斤,人拉套子不行,就套上黃牛送上坡去。有時八九輛車就先停住幾輛,兩輛車擱伙送一輛車,走s型上坡,這就叫「盤車上路」。我進入靑年後,身上有了勁,就不給別人拉套子了,就單門獨戶獨拉一輛地排車,上濟南、長清、腿城、東平去拉過煤、沙,送過麥瓤子。路上出了不少汗,風霜雨雪都遇到過,什麼人物或事也遇到過,但都順風順水過去了,拉車有個小技巧,就是遇到小坡,就先使勁在平路上拉快一些,這就叫「歡起轍」來,車到坡上就剩希了。真到大崖頭上就得合夥把車推拉上去。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這個地排車在那時一個大隊才十幾輛,八九十年代亡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了,到了這幾年才被淘汰了,換成了農用電功動車或拖拉機或汽車,而地排子車在農村確實負載了大重量,下過大力氣,八十年代接送媳婦也用這個地排子車呀!我老家就有一輛老地排子車,搬樓上去用不着就送人了,我看過他好多次,我用它拉麥子、玉米等,心裡很疼的慌!
歷史車輪不可阻擋,做拉車伕和拉腳兒都成了過去下死力下苦力的一個符號,已經消失了,那就再見吧!
2021、2、17日下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