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政府信用是專用術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政府信用是社會公眾對一個政府守約重諾的意願、能力和行為的評價,是在政治委託一代理關係中產生的代理人信用,反映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信用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主要內容,也同樣強調言行的客觀後果,考量政府行為對公眾和社會的影響,同時又不得不顧及公眾和社會對其看法和態度。政府信用需要政府的自覺,政府的良知與行為自主性能夠提高政府能力、克服信任危機和提升政府形象。
政府信用與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相比,其內涵和外延都有不同。但政府信用的主體是政府,因此,就其主體本身而言,政府信用就是指政府及其部門作為公共權力機構或公共權力的代理者信守規則、遵守諾言、實踐踐約。同時,就政府的客體或對象來說,政府信用是社會組織、民眾對政府信譽的一種主觀評價或價值判斷,它是政府行政行為所產生的信譽和形象在社會組織和民眾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映。政府信用體現的是政府的德性,是政府的「言」與政府的「行」的有機統一,是政府的「自利性」屈從於「公共性」的必然要求,是政府的「主觀」言行與社會的「客觀」評價的和諧一致。
政府信用的特點
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示範意識,這些意識反映了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性、規則性、責任性和示範性的特點。
1、公共性。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代理者,必須為公眾着想、為公眾服務,必須體現公正、維護公平、服務公開,必須立足於公共領域基礎之上反應公意、「公而忘私」。政府信用體現在公共事務管理當中就要求拋開政府官員的自利動機,一心一意為公眾服務,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產品、維護公共利益,因此,政府信用體現的就是一種公共意識。
2、規則性。政府作為公共規則的制定者和維護者,他首先必須身體力行,遵守 法律規則和道德規則,恪守規則的願望和意志,因為規則對於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一視同仁。政府信用要求公共行為規則制定明確,特別是合乎規則的行為與違背規則的行為之間的界限必須明確,同時也必須明確外在的道德制裁機制,使得誠信之德產生約束力,因此,政府信用意識就是一種規則意識。
3、責任性。政府作為公共權力機構,要勇於承擔責任、要善於維護責任,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是懦弱的政府、是無所作為的政府。政府信用要求有能力、有責任為公眾謀求福祉,兌現承諾,敢於對公共決策失誤負責,因此,政府信用意識就是一種責任意識。
4、示範性。政府作為社會公眾觀念與行為的指導者,作為國家管理的實體存在,其言行對於全社會來說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符號意義,「上樑不正下樑歪」,政府守信程度影響公眾的守信程度,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主要量標,因此,政府信用意識就是一種示範意識。
政府信用的公共關係
政府信用強調處理好與公眾、企業、市場、社會等若干公共關係,建立良佳的行政生態或 政治 生態,從而樹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同時,政府的公信力也體現於這些公共關係當中,並由這些公共關係反映出來。
政府與公眾的關係。政府是公眾的代言人、公眾利益的分配者和維護者,公眾是政府政策的動員者和實踐者,政府與公眾的關係是「舟水」關係、「魚水」關係還是 「油水」關係、「水火」關係將說明政府的合法性程度,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和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提供狀況將反映政府的信用水平和公眾的滿意程度。由此可知,政府及其官員是公眾的「勤務員」,政府信用狀況影響政府與公眾的關係。
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政府與企業是兩個獨立的平等主體,他們在 經濟領域的分工體現為間接生產領域和直接生產領域、壟斷型領域和非壟斷型領域、公共型領域和非公共型領域的分工,政府表現為宏觀經濟領域的主體地位,企業表現為微觀經濟領域的主體地位,政府為企業安排經濟運行制度和引導企業 發展方向,企業為政府提供有利的財政支持和微觀經濟運行狀況。由此可知,政府是企業的「引航員」,政府的信用水平影響企業的信用程度,企業的信用狀況反映政府的信用質量。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處於市場關係之中,市場機制是配置生產要素和分配經濟利益的基本運行機制,政府公共產品的供給或公共服務的提供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市場,同時,政府既可以抑制或代替市場的功能,也可以擴張或補充市場的作用,也就是說,政府對於市場起着宏觀調控的功用,如果說市場是 交通 要道,那麼政府就是紅綠燈。由此可知,政府是市場的「掌舵者」,政府的信用程度決定市場的信用水平。
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政府與社會其他要素的關係諸如政府與社區、政府與媒介、政府與國際關係等等,這些關係無不體現信用關係在他們之間的作用,比如政府信用影響社區公共服務的質量,政府信用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反映和測度的,政府信用影響國際形象等。由此可知,政府是社會的「中流柱」,政府的信用效應能夠創造社會信用環境。
政府信用的現狀考察
目前,我國社會正遭受着誠信缺失的嚴重困擾。中國人民銀行引用的調查資料顯示,全國每年因為信用缺失造成企業間接直接損失5855億人民幣。國家工商總局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全國的合同交易中,正常履約率只有60%。國家審計署披露,有67%的大型國有企業做假帳。有關部門的調查還顯示,偷稅漏稅、騙匯現象屢禁不止;假文憑、假證書、假公證、假帳目泛濫成災。輿論界普遍認為,信用危機居腐敗之後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因素,信用危機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15%左右。面對如此嚴重的誠信缺失和信用危機,各級政府有不可推御的責任。
從總體上講,我國當前政府信用行為的主流是好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堅持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我國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政府的信用度在國際國內都在逐步提高。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和認識上的偏差,政府信用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腐敗形勢嚴峻。嚴重侵蝕了政府信用。國際知名的反腐專家海登海默教授曾經把中國的腐敗分成「黑色腐敗」、「灰色腐敗」和「白色腐敗」三種類型。所謂「黑色腐敗」包括貪污賄賂、挪用公款、走私偷稅等等經濟犯罪行為。「灰色腐敗」是指在行政權力掩護下追求個人利益或小集團利益最大化的一種經濟腐敗行為。「白色腐敗」指黨政領導在實施法律和資源分配上對親朋好友的偏袒。現今中國的腐敗狀況事實上已經嚴重到幾乎所有的腐敗類型都能找到,國家資產大量流失,政府信用遭到嚴重侵蝕嘲 。
2、政府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在地方上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新官不理舊事」,後任政府領導拒絕為前任政府領導的執政埋單。地方各級政府組成人員特別是主要負責人的工作一旦發生變動,往往會給當地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帶來潛在的破壞,時常出現一屆政府一套政策,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對政府的公信力頗有微詞。
3、政府行為透明度不高。有的地方選拔幹部不公開,財務收支不公開,重大事項不公開,辦事依據不公開,辦事程序不公開,辦事結果不公開,習慣於暗箱操作,人民群眾了解政務信息的渠道不暢通,由此導致人民群眾對政府的種種猜疑和不信任。
4、行政執行不規範。有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執行權,把行政執行當作創收的手段,以罰代法;有的在行政執行中濫用自由裁量權,根據不同對象辦關係案、人情案;有的投機專營,在行政執行時,對自己有利的事積極辦,對自己無利或微利的事則得過且過;有的地方政府在貫徹執行上級的方針政策時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民群眾很不滿意;有的地方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有的地方為各種制假販假活動大開綠燈或實施保護,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同時也嚴重侵蝕了政府信用。
5、濫用地方政府職能。有的地方政府不恰當地介入市場競爭性行業,與民爭利;有的地方為了製造虛假政績,不惜以犧牲國家整體利益為代價,甚至肆意破壞政府信用和金融信用,採取非正常手段強迫銀企合作,迫使銀行給效益差或根本無市場前景的企業項目貸款,換取所謂GDP的增長;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資時熱情周到,承諾多多,開出許多優惠條件吸引投資者,而一旦項目投入運營就出爾反爾,甚至吃、拿、卡、要,搞得投資方陷入尷尬境地。如此種種,如果不加以克服,必定嚴重損害政府信用,嚴重影響當地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6、公務員濫用職權。公務員作為人民的公僕,理應依法行政、科學行政、民主行政,維護政府信用。然而,有的公務員卻習慣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只對上級負責,不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有的公務員對國家的方針政策陽奉陰違,工作方式簡單粗暴,對群眾欺詐恐嚇,屢屢侵犯群眾利益;有的公務員與黑社會分子稱兄道弟、講哥們義氣,甚至直接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為虎作倀;有的公務員玩講刺激,穿講名牌,吃講野味,住講豪華,高高在上,嚴重脫離群眾 這些行為和做法嚴重敗壞了政府信用,損害了政府形象,影響極其惡劣。
在現代社會,政府信用缺失是社會信用體系中最具破壞力的惡性病毒,它會直接導致社會信用體系的崩潰瓦解,嚴重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嚴重妨礙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目前我國國民的誠信水平總體上有所下降,有些國民的誠信水平甚至已經突破了道德底線。不講誠信、不守承諾、輕信寡諾,讓我們損失的不只是金錢,更主要的損失是破壞人們相互之間的信任和相互間情感交流的紐帶。顯然,國民的信用缺失與我國政府信用缺失有很大關係,因此加強政府信用建設已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 ↑ 【薦讀】細數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一二三四五」 ,搜狐,2018-02-11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2022-03-30